世纪电源网社区logo
社区
Datasheet
标题
返回顶部
精华
原创

【@活动】从集电极开路的三极管基极注入电流之后……

[复制链接]
查看: 7153 |回复: 137
1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5 21:08:44
在开始之前,先向不感兴趣的朋友道个歉:这里是电源论坛,不是半导体论坛,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有点偏了。


本来我觉得讲这个问题需要画很多的图,后来发现似乎不用图也有可能说的明白。给文字配图在我看来是意见很麻烦的事情。
既然可以不需要画图也能开讲,于是这个帖子就开始了。


电场的分布是几乎不需要时间的(光速),但载流子的运动速度是比较有限的,下面就从给基极加上电压之后开始,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讲。
本帖的例子是一只NPN晶体管,不限定晶体管的具体类型。


0. 在给晶体管加电之前,晶体管内部处于静态平衡状态。
1. 通过一只电阻,给基极加上一个适当的电压。
2.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基区中的空穴向发射结移动(漂移运动),并穿过发射结进入发射区,然后在这里和发射结中的电子复合后消失;同时,发射区中的电子向发射结移动,并穿越发射结,进入基区,其中一部分电子和基区中的空穴复合后消失。
在所有实际的三极管中,发射区掺杂浓度高于基区掺杂浓度,所以从基区进入发射区的空穴数量远小于发射区,发射区的电子电流是PN结电流的主要成分。
如果不存在集电极,那么上面所描述的就是一只普通二极管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前面描述的“其中一部分电子和基区中的空穴复合后消失”在二极管中可能是错误的,有可能是所有电子都必须和空穴复合后消失,至于是否能够有电子穿越整个P型半导体,进入金属引线,我不敢肯定。
3. 由于三极管的基区很薄,掺杂浓度比发射区低很多,所以发射区发射的电子有机会扩散到集电结附近。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除非基极电流极小,否则发射极发射的电子到达集电结附近是必然的——不知道这是否会引起争论,但如果不是这样,三极管根本无法工作。
4. 一旦集电结附近有来自发射极的,未能及时被复合的电子,集电结原本的平衡将会被打破: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空穴密度/电子密度之比降低,这降低了从基区向集电区漂移的空穴漂移电流强度;另一方面,由于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电子密度增加,也降低了从集电区向基区漂移的电子漂移电流强度。在新的平衡达成之前,由于集电结势垒电压主导的漂移电流占上风——也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电子通过集电结进入集电区。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我们前面的描述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由于有电子进入集电区,所以集电极积累了负电荷,集电极电压应该低于发射级电压。以上过程必须进行到集电区电位足够低(足够负),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上面的描述是不是有些奇怪?事实上,上面的描述是不完整的,没有描述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集电结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下子想不明白了——好像不画图还是有问题。
暂时就写到这里吧,欢迎反对者拍砖,看看前面的描述是否有什么错误。
收藏收藏9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5 23:00:42
 
哈!
抢个沙发!
一点看法:
前面的描述没有大的问题。问题出在第4点以后:
1.“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空穴密度/电子密度之比降低,这降低了从基区向集电区漂移的空穴漂移电流强度;另一方面,由于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电子密度增加,也降低了从集电区向基区漂移的电子漂移电流强度。在新的平衡达成之前,由于集电结势垒电压主导的漂移电流占上风——也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电子通过集电结进入集电区。”
我的理解,正确的陈述应该是:
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电子(少子)密度增加,这增加了从基区向集电区漂移的电子漂移电流强度,使集电结两侧少子的漂移运动大于多子的扩散运动。在新的平衡达成之前,由于集电结势垒电压主导的漂移电流占上风——也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电子通过集电结进入集电区。
2,接下来的结论也是错的:“由于有电子进入集电区,所以集电极积累了负电荷,集电极电压应该低于发射级电压。以上过程必须进行到集电区电位足够低(足够负),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我的理解,正确的陈述应该是:
虽然有电子(少子)进入集电区,但不会使集电极积累负电荷,而是使集电结的厚度比原先薄了。因为PN结势垒的出现是多子扩散的结果,而势垒的出现又使少子漂移加剧,并阻碍扩散的继续。换句话说,漂移有使PN结势垒减小的作用,亦即使PN结厚度变薄的作用。集电极积累的负电荷,并没有使集电极电压降低,只是使集电结的集电区一侧的正电荷区变薄。上述过程必须进行到集电结厚度足够薄,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集电结会变成啥样子?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5 23:06:46
 
后面的描述是不完整的,顶楼我也说过了,我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卡住了就暂停了。
最后的结论显然不是真实的,我那里的前提是:如果后面什么也不发生——显然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


好吧,既然你认为最后有错,麻烦你分析一下,最后应该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平衡。还有进入集电区的多余电子怎样平衡才不会出现负的电位。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6 19:45:46
 
1.在给定的基极偏压前提下,最后集电结会达到新的厚度(内电场强度),使多子扩散速度和少子漂移速度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2.进入集电区的多余电子只会改变集电结的厚度(内电场的强度),不会使集电区(极)出现负的电位。严格讲,集电区不会出现多余的电子,因为内电场不但会影响少子的漂移运动,同时也会影响多子的扩散运动。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00:31:11
 
发射级发射的电子浓度,究竟会使集电结变化到什么程度,实际上取决于发射结发射的电子到底能在基区或者说集电结附近形成多大的浓度。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很难定量的讨论,所以最终的平衡状态的确不好确定。
假设集电结附近的电子浓度超过了集电区电子浓度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00:32:23
 
第一句话多了两个字“浓度”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16:48:05
 
其实这不是什么难事。
请仔细体会:“内电场不但会影响少子的漂移运动,同时也会影响多子的扩散运动”
另请注意:
1.同样是电子,在集电区电子称为多子,而在基区电子则称为少子。
2.基区不平衡载流子(电子的数量)不会改变基区的掺杂性质。
3.杂质离子(N区的杂质正离子、P区的杂质负离子)的稳定存在是形成PN结最终的根源。
总之,当外部基极偏置条件确定后,集电结最终会稳定在新的厚度水平上,形成多子扩撒和少子漂移二者新的动态平衡。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5 23:08:37
 
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集电极电压最终还是等于基极电压——你真有才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5 23:10:07
 
说真的,除了你的那个莫名其妙的Rbb',其他问题你都能够自洽。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6 19:49:15
 

要知道,Rbb'是本来就存在的,一点都不莫名其妙。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6 20:38:16
 
Rbb'肯定是有的,不过别人说的Rbb'和你说的不一样。
别人说的Rbb'大约几百欧(大概是指的普通小功率晶体管)大小,虽然阻值也会变,但变化范围不会特别大。
而你的Rbb'显然不太一样,变化范围似乎会跨越几个数量级。


顺便说一下,记得我上次问过你穿通的问题吗?
对于需要较高耐压的晶体管,基区掺杂浓度必须大于集电区掺杂浓度,否则基区容易出现穿通,所以说基区掺杂浓度极低,近乎本征半导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到是集电区掺杂浓度可能会很低,这是耐压的需要。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6 20:56:27
 
1.您的这些观点我没有异议。
2.我的这个Rbb' 的大体范围,适当的时候会有专门的实验进行测量
3.大功率三极管会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可另当别论。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00:36:31
 
不只是大功率晶体管,只有对晶体管耐压有一定要求,都会需要基区掺杂浓度高于集电区。
再说具体一点吧:一个经验数据是发射级掺杂浓度约基极的100倍,而基极掺杂浓度是集电极的10倍。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00:37:28
 
这是耐压大概100V的晶体管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16:51:59
 
哦,这观点与现行教材有一定冲突,也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若有相关资料,很想能够拜读,谢谢!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17:02:21
 
如果有冲突,只能说你看到的教材太不专业。
PN结两侧的耗尽层厚度并不是相等的,耗尽层会往掺杂浓度较低的一侧延伸。
如果基区掺杂浓度低于集电区,那么耗尽层向基区延伸较多。随着电压上升,如果耗尽区扩展到和发射结的耗尽层相连,结果就发生穿通。
反之,如果基区掺杂浓度较高,耗尽层主要向集电区延伸,不容易发生穿通——具体是否会发生穿通,是可以计算的。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6 19:47:49
 
您说的有偏差,因该是:“集电极电压最终还是等于b'点的电压”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00:10:44
 
我贴两张图,分别是面结型合金型三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示意图,过去的低频小功率锗管(比如3AX31)就是这种结构。
这种晶体管现在很少见了,但不是找不到,比如淘宝上就有这种晶体管卖。而且这种晶体管有玻璃封装的,把表面漆层刮掉就能看见里面的结构。
既然你认为b'点很重要,我麻烦你在剖面图中指出b'点应该在哪儿?





admin
  • 积分:32501
  • |
  • 主题:2330
  • |
  • 帖子:8891
积分:32501
管理员
  • 2015-6-17 10:53:09
 
求助一下

https://bbs.21dianyuan.com/219087.html


关于三极管耐压VCEO与VCBO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17:01:25
 
依我看,这个b'点应该在基区中间,实际也可以认为是集电极电流和基极电流在基区的汇合点。为何叫基区横向体电阻?就是因为横向基区很狭窄(截面S小)、细长(长度L大),等效电阻自然较大。
仅供参考。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17:03:10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17:07:37
 

很难理解吗?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17:19:50
 
说了等于没说。
如果按你的说法,发射结中间和边沿会有很大的压差,这样电流岂不是全集中到周边了,这个Rbb'还有多大意义?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17:40:22
 
你难道不知道基极电流怎么流动?!
这个Rbb'意义很大!前面一系列讨论和实验数据足够证明了。
很多时候问题并没有那么麻烦,只是人为把它复杂化了而已。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18:42:17
 
你别说实验,说起实验我们就不用讨论了,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好像没找到哪怕一个同意的人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21:03:12
 
真相只有一个,走着瞧了。看的很多,真正发言的没几个。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19:01:18
 
还有,尽量少用反问,直接说吧。
比如,基极电流到底怎么流的,你说来听听如何?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7 21:00:50
 
你还是先把基极引线和基区的连接方式或方位交代清楚比较好。你给出的图上没有标清楚这个问题。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7 22:28:12
 
汗,基极就是基片啊,基片装在金属框架上面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8 09:29:18
 
你不用汗,那就说清楚金属框架和基片的连接方式。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8 09:40:16
 
图上清清楚楚的,你还要问。
当然是焊接的,欧姆接触。事实上,早期也有直接夹持方式连接的,照样能工作。


顺便说一句,这种管子和现在的晶体管不同,集电结掺杂浓度很高(所以可以反向工作),也正因为这个缘故,这类晶体管的耐压都很低,一般都只有20~30V,耐压超过40V的大概只能在很多管子中筛选出来。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8 10:21:37
 
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不是指电气连接方式,而是指空间物理连接方式,比如是点接触、还是面接触?(单面还是双面?)还是圆环形接触?谢谢!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18 11:33:45
 
方形,外沿钎焊,焊接一周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8 12:19:49
 
好,
近似一下,认为是圆形,那么基极电流从圆形外沿均匀向中心流动,同样半径处的电流密度大小将相等,到达基区中心后集中由基区越过发射结进入发射区。
当然,这只是一种近似,你也可以设想更为接近实际的电流路径。
但不管怎样,基区很薄是事实,纵向截面积很小也是事实,横向体电阻不可忽略。
另外,随着发射结偏置状态的改变,基区载流子密度会重新分配,也必然影响到电阻的实际大小。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18 20:53:37
 
别无他人,好冷清!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0 20:29:03
 
因为对这个感兴趣的人不多,如果不是你的问题说不清楚,我也没兴趣在这里说这个。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0 22:18:52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0 20:28:12
 
合金型锗管基极掺杂浓度我不记得了,手里现在也没有资料。
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现在的扩散型晶体管基区掺杂浓度对应的常温电阻率大约是1欧姆 厘米以下。
根据这个你可以大致估算芯片周边电阻的大致范围,图上锗基片的边长应该略大约1~2mm,合金小球的直径则大约是1mm或稍小一些,现在手里没这东西记忆中的尺寸大概是这样。
基片厚度不详,因该是0.1mm往上,中间基区厚度则因该是数十微米的数量级。


从这个图上,从边沿到中心的电阻或许真的不小,但到PN结外沿的电阻率不可能有多大,所以PN结外沿电阻压降肯定很小,电压降主要是PN结产生的;而中心部分因为电阻压降,PN结电压下降,PN结电流密度小于边沿。
从这里有可能产生PN结压降只有几十毫伏,电阻压降高达几百毫伏的情形吗?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离题了。
要分进一步分析发射级发射的电子对集电结的影响,似乎得分析一个实际的晶体管。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0 22:17:10
 
其实不算是离题。
我以为:“电压降主要是PN结产生的”这句话是有条件的,就是在PN结外加正向偏压不大时,结电流很小,近似为零。此时,不平衡载流子数量很少,PN结内也几乎没有载流子停留。虽然此时的体电阻很大,但与PN结呈现的电阻相比还是小得多。此时的电压降主要是PN结产生的。
随着PN结外加正向偏压的增加,当大于开启电压以后,电流明显增大。不平衡载流子数量迅速增多,体电阻会迅速降低。与此同时,由于电流的迅速增大,PN结也会有大量载流子通过。当稳定电流建立以后,从基区-PN结-发射区,电流是连续的,而且PN结的厚度会明显变薄,其等效电阻会明显变小,反而大大低于基区体电阻。此时,电压降主要由体电阻承担。
我对此也作了仿真测试,结果与上述观点基本吻合,你若感兴趣,我可以把数据发给你。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0 22:48:21
 
拜托!
电流越小电阻压降所占的比例越小好不好?
你可以自己试试:先假设PN结是一个理想二极管,这样做是为了可以利用肖克来方程,简化问题。
然后你自己定义一个理想二极管,让它和一个自定义的电阻串联,看看随着电流的变化,电阻压降和PN结压降的比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0 22:49:22
 
哦,刚才没看清楚,你认为体电阻和电流密度有关系。
很好,那么麻烦你解释一下这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07:39:35
 
我的理解是:
导体之所以能够导电,其根本原因是其内部有载流子,载流子数量越多,确切说应该是密度越大,则电阻率越小,电导率越大,同样尺寸的导体电阻将越小。反之亦然。
同样的电压加到导体两端,载流子密度大的电流密度必然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1:57:13
 
我该怎么样回答你的问题?
我很想用的词是:胡说八道。
按你的说法,任何导体都改是负阻特性:因为电阻两端的电压越高,载流子密度越大,所以电阻率越低。


欧姆定理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是:在通常情况下,电阻率是一个常数。
半导体的电阻率虽然明显高于导体,但在通常情况下,仍然服从欧姆定律。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2:00:37
 
对不起,说错了,不是负阻特性,而是类似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15:31:17
 
1. 你是怎么推出“电阻两端的电压越高,载流子密度越大”这个结论的?请不要胡乱联想!
2.PN结导通以后,可以明显改变杂质半导体区域(特别是低掺杂区)的载流子浓度,进而改变该区域的电阻率。
3.PN结导通之前,结内几乎没有载流子,电阻几乎无穷大,低掺杂区载流子数量也很少,电阻也很大,但远没有PN结呈现的电阻大,高掺杂区载流子数量相对较多,接近导体特性。所以外部偏压会几乎全部降在PN结上。
4.PN结几乎全部导通以后,PN结内部同样有很大的电流,PN结内部载流子等效连续存在,且浓度和两侧杂质半导体区域近似相等,整个二极管变成像高掺杂区一样的一个良导体。此时外部偏压虽然较大,但由于PN结变得很薄,真正降到PN结上的部分变得很小。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5:41:58
 
哦,好像我又没看清楚,好吧,我道歉。
但问题是:“导体之所以能够导电,其根本原因是其内部有载流子,载流子数量越多,确切说应该是密度越大,则电阻率越小,电导率越大,同样尺寸的导体电阻将越小。反之亦然。”这段话里面我看不出电流密度和电阻率之间的联系。
麻烦你进一步解释,把半导体体电阻和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讲清楚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15:50:07
 
46楼刚做了补充解释。
半导体电阻与电流密度没有直接关系,但与载流子浓度有直接关系。PN结导通后,会打破原来各区域的载流子分配关系,使低掺杂区和PN内部涌入大量不平衡载流子。正是这些不平衡载流子从根本上改变了低掺杂区和PN结内部的载流子密度,进而改变了整个二极管(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7:21:26
 
1. 你最好不要这样做补充,有新的内容发在新的帖子里面。
2. 你不要拿低掺杂来说事儿,我前面发的内容你应该看过了。
我告诉过你,现代扩散管通常要求Ne>>Nb>Nc(N代表掺杂浓度),而且给过你Ne=100Nb,Nb=10Nc这样的掺杂浓度分配。
我还告诉过你,通常情况下,基区体电阻大约是<1 cm·Ω的数量级——这是相应掺杂浓度的半导体本身的电阻率,和PN结无关。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17:55:08
 
呵呵,再好好想一想正向导通前后PN结的变化!
若想不通,只好各持己见了。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07:42:46
 
这个我已经以2N1711为例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和预期相符
需要说明的是二极管不只包含PN结。还必须有两个异型掺杂区,随着外部偏压的变化,PN结和两个异型掺杂区的空间几何尺寸是会发生变化的,尤其是PN结,这种变化是很显著的。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1:59:06
 
我早就跟你说过:不是仿真的问题,而是如何解释仿真的问题。
就我给你的实际的晶体管构造,你的解释能自圆其说吗?


或者,还需要我给你提供一个更详细的晶体管模型?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15:34:26
 
难道我没给你解释清楚吗?基区很薄横向体电阻不可忽略!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5:37:57
 
没有叫你忽略好不好,但即使你不忽略也不没任何理由让它变得大几个数量级啊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15:53:26
 
1.把方形近似为圆形,只是为了好解释。这个近似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吧。
2.仿真结果显示,体电阻的变化范围在几十欧-几百G欧之间变化,岂止是几个数量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7:15:07
 
没有人承认你的这种主张好不好!
你这叫循环论证,用自己的结论来证明自己的原理,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在其他人的模型里面,即使忽略掉这个Rbb'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或者这样说吧:你认为你这儿有Rbb'的模型,和简单的二极管之间有什么差异吗?
如果没有,二极管里面你也要加这样一个电阻?


还有,从实际的三极管实体模型来看,如果这个Rbb'只是存在于基区很薄的部分,那么存在几个G欧姆的电阻的时候,电流还会往中间流吗(直说大部分电流)?不会从边沿穿过PN结跑了?
如果电阻存在于整个基区,特别是边沿部分电阻会大幅度变化,那就回到前面的问题:你得解释为什么电阻率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如果你认为半导体的体电阻会随电流大幅度变化,那么我建议你找一只光敏电阻来做个试验,把光敏电阻密封在遮光的盒子里面做实验。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18:34:18
 
呵呵,
1.你又从哪里看出我用自己的结论来证明自己的原理了?
2.你去我论坛里看看,别人的模型(其实就是受你启发的东方模型),如果忽略掉这个Rbb'怎么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我用了6+22个实验来从不同侧面说明东方模型的不可行。东方却天真的以为他的模型都可以解释我的实验结果!事实呢?我只详细解释了实验一,就已经充分说明东方模型的不合理。实验二只是过渡。到实验三,东方就开始改口说我的数据错了!原因仅仅是因为我的实验三的数据不再支持他的模型!后面就没有解释的必要了!你似乎并没有认真看看我的解释及东方的反驳过程!
3.我以为,二极管里肯定也存在类似的电阻,但一般不必叫横向电阻。只是它的存在没法进行测量而已。
4.首先订正一个错误:实验结果显示,这个横向体电阻大到几十兆欧,而不是几百G欧。几百G欧是PN结未导通时可能呈现的等效电阻(对应于横向体电阻几十兆欧的时候)!不好意思!
几十兆欧很大吧,但与几百G欧相比,你说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串联分压)
5.其实并未搞清楚电阻率和电流密度的不同。
边沿部分和内部电阻率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等效电阻却发生很大变化!
6.我没有认为半导体电阻会随电流大幅度变化,而是随载流子密度而变化!请分清楚条件和结果!所以,你这个建议实验没必要做!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19:47:41
 
呵呵,好像挺激动哈!
说实话,我没心思看你们俩争论的帖子,累!


其实,你说了半天,实际上就是把PN结的伏安特性上的点和原点的连线当做了电阻,要不就是把PN结伏安特性的切线当做了电阻。
如果这样做,的确是可以计算出几十兆欧的电阻。当电流更小的时候,更大的电阻值也可以计算出来,但问题是这是电阻吗?
如果你坚持认为这是电阻,说实话,我们之间没必要继续讨论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0:46:54
 
再提醒你一件事情:
你不妨实测一下没有PN结的半导体的伏安特性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0:59:18
 
这个不用测,肯定是线性的。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05:43
 
那你还纠结什么?
既然半导体材料本身的阻抗特性是线性的,那么PN结的非线性伏安特性自然是PN结本身的特性,为什么要把它分成两部分?又凭什么这么分?
难道就是为了得到那个几十毫伏的结压降?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嘛!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1:17:31
 
你根本没好好看懂我的意思。你对非平衡载流子的认识也似乎很有限。对PN结的认识也是仅仅局限于所谓的肖克莱模型的层面。
你忽略了PN结正向导通前后自身本质的变化:结构、尺寸、导电特性等。你应该明白,结构决定本质!这叫本末倒置吗?
传统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23:08
 
你说的无非是耗尽层尺寸的变化,但这不也是PN结本身的性质吗?
我不敢说对这些问题了解的有多透彻,但大概不会比你知道的少。
我再问你前面问过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说基区掺杂浓度不应该低于集电区?


还有一个问题:二极管结压降的能量跑哪儿去了?你知道吗?
说实话,这才是集电级电压可以低于基极电压的关键。


还有,如果我没记错,你说过三极管饱和的时候,集电极-发射级之间呈电阻特性,好像还说过线性很好,按你自己的模型能解释吗?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1:52:49
 
1.我相信你的半导体理论功底比我深厚,也从你那里学了不少东西。
2.“基区掺杂浓度不应该低于集电区”,我也愿意相信你说的对,那么落实以后,模电的教材就需要修正一下。
3.我不赞同“二极管结压降的能量是集电极电压可以低于基极电压的关键”的说法。
4.我的模型当然可以解释“三极管饱和的时候,集电极-发射级之间呈很好的电阻特性”这一现象。
看来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的模型。我的模型只是给出了三极管内部本来就有的基本结构。模型中的几个参数随着外部偏置条件不同,都是会发生响应变化的!会有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等效电路,这正最大限度的遵循了BJT的非线性特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2:07:01
 
2. 这个是现代晶体管的设计,是为了优化性能得到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我给出来的这个锗合金管就不符合这种说法,其结果就是β值低,耐压低。
3.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一时也说不清楚。
简单的说吧,不理解也没关系:基极电压之所以会有一个结压降,是因为基极电流必须经过载流子复合过程,这个过程释放能量,这部分能量就是由电压降来提供(进一步说明就很复杂了)。
而集电极电压可以很低,是因为这里只涉及一种载流子(电子),不存在硬性的消耗能量的过程。
4. 你的模型中,集电极电流要经过结压降,还能是线性电阻?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2:19:52
 
3.我只能说你被现有理论所困了。可能有点过,见谅!
4.再说一遍,我的模型只是给出了BJT内部本来就存在的几个主要参数,而且它们都是非线性的。在特定条件下,BJT会有相应的线性元件等效代替!
不能向东方那样,既然给出线性等效电阻了,又不让集电结“下岗”,不出矛盾才怪呢?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3:59:31
 
你自己何尝不是?
用非线性电阻替代部分结压降,偏偏还要留一点。有了这部分压降,还谈什么EC之间的线性电阻?


现有理论的确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你要推翻它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
说实话,我没看见你提供任何证据,只有猜想,甚至是拼凑——为了满足你自己的模型的需要而拼凑。


你所有的描述都是似是而非的,很抱歉我这样说。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的描述当中有大量的不通用的名词(我说都是你创造出来的可能显得有点强加于人),如果你不把你自己的模型清晰的描述出来,根本没有人能完全明白你的描述,既然无法明白也就无法判断正确还是谬误了。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09:05:52
 

1.其实你说得对,我们似乎都被困了。尤其是我,缺少半导体导电的数学理论基础,不过是可以补上的。
2.你说的留一点是指什么?发射结吗?正是因为有这一点点,才会有控制功能,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3.要知道所谓EC之间的线性电阻是指什么。是在特定基极正向偏压前提下,确保发射结完全导通以后(基极电流足够大),集-射极电压UCE从低到高变化时,在很小的变化范围内(一般认为UCE<span style="font-size:14px;">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10:48:38
 
完全用自己创造的名词也不是问题——只要需要
即使名字不那么恰当也不是问题——需要的话可以改
问题是用自己创造的名词,甚至不是自己创造的,只是比较生僻名字,那么你就有义务让别人明白你的名词代表的含义,否则别人都听不懂,你又何必说?


就这里的问题而言,你可以画图啊,哪个部分是什么,图一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对错还是下一步的事情,首先是要让人理解你在说啥,然后才能够进行真正的讨论。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11:13:09
 
这个建议可以接受。
其实我给出的模型本身就是一个示意图,只是你不愿意接受罢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10:57:16
 
你的第2点,还是我前面批评过的问题:这是在拼凑。
拼凑不是不可以,事实上很多理论都是在拼凑的基础上完成的。
你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去拼凑一个理论,但这个理论能被人接受的前提,是它能够和广泛的实验的结果完全相符而不产生矛盾。
你的这个理论连基本的数学模型都没有,别人根本无法去证实或者证伪你的理论,所以你的理论实际上还没有进入科学的范畴,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证伪。


至于第3,明显和第2矛盾,仔细想想吧,使劲想。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11:25:37
 
1.第2个问题没说透可能是真的,还没有从内部导电机理上真正展开论述,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基本局限于外部特性的分析。但拼凑谈不上。
2.第3和第2并没有矛盾,我不用想。是你没有看懂我在说什么。
3.我的模型只需承认基区横向体电阻存在,切不可忽略。具体条件下的数学模型人家早就有了,不需要我再去重复。我的实验数据完全支持我的模型(其实更应该说是原型),而不是东方的所谓模型。每一个实验都可以证明东方模型不对,只是你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看看而已。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11:41:13
 
又开固执模式了?
你和东方的讨论,绕来绕去没办法看,大概除了你们俩,很难找出第三个认真看完了的。
所谓东方模型,的确非常粗陋,只是表达一种想法而已。
但不用你的模型,要解释你所有实验结果并不难,不过我没兴趣去做,因为结果不用去试我都知道,肯定是绕不出来的。


你的那个结压降,难道你会告诉我是线性的?否则怎么可能不矛盾?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14:58:24
 

1.科学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2.也就是我苦口婆心陪他玩。不过现在不陪他玩了,我是觉得他真的没救了。
3.所谓东方模型,不是简陋与繁琐的问题,根本就是错误的,不对的!
4.不考虑横向体电阻的存在,根本无法解释我所有的实验结果,不信你就试试!
不考虑横向体电阻的存在,你肯定会把自己绕进去,无法出来,这一点就连你自己也很清楚。
5.难道你不知道所谓的线性是近似的?再说,C、E之间不光有发射结,还有集电结。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从内部导电机理上正确阐述问题的把握,所以不敢轻易发表看法,见谅!
6.说真的,我很希望你能顺着我的思路从原理上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只是到目前为止,似乎也只是一种奢望。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16:15:49
 
拜托!线性近似永远只是近似,只是一种数学手段。
你和东方的讨论越扯越复杂,你认为是东方一个人的责任是不公正的。
至于谁对谁错,到底东方是不是没救了,你说了不算,当然我说了也不算。
我不会跟你讨论那些试验和仿真,如果我和你讨论这些问题,结果和你跟东方的讨论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是必然的,所以我早就放弃了。


最后,凭什么一定要我顺着你的思路去思考呢?为什么你不能尝试着顺着我的思路去思考呢?


说实话,和别人讨论中,我经常会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试图发现对方思路的错误,或者我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很好地方法。
但你的问题是,你似乎从来不试着这么去做;另一方面,你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思路,我想尝试也无从尝试。
比如你前面提出来的半导体内的这个区,那个区,你自己定义好了吗?如果你定义好了我就可以去尝试,或者找出你的错误,或者纠正我的错误。当然,不做定义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别人永远无法从根本上驳倒你,但你也别想说服别人。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18:06:08
 
东方的事,咱就不多说了。
至于你的思路,我早就指出问题所在了,只是你不愿意承认。
我的模型就是我的思路,也只是你不愿意接受而已。
至于我描述中提到的这个区、那个区,我承认提的有些突然。目前也只能这样了,毕竟还没有到从根本原理上阐述的程度。但基本思路越来越清晰,这还得感谢你的参与。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1:03:09
 
你不认为这是电阻?其实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等效电阻是什么意思。
各持己见吧。
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我对实验一的总结,你会想明白的。 东方的辩解我也不建议你看,是真的不值得看。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06:33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你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起码的理性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1:08:11
 
那我就没得说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10:34
 
60楼的问题:你凭什么把PN结的伏安特性分成一个串联电阻+结压降?
你的依据是什么!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1:29:47
 
理论上,PN结的伏安特性可以由肖克莱方程近似。
事实上呢?PN结不可能脱离两个异型杂质半导体而孤立存在,实测的所谓PN结的伏安特性都是两个异型半导体的等效电阻+PN结伏安特性!
单独的一种杂质半导体的电阻肯定是线性的,但一旦和PN结关联后,低掺杂区的电阻由于不平衡载流子的注入的多少随着产生变化,就会是非线性的,你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种本质差别!
再说一遍,PN结导通前后,其自身的结构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杂质半导体区域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38:33
 
呵呵,你说的低掺杂区是哪里?杂质半导体区域又是哪里?
这些好像都是你自己发明的名词。
好吧,你说我不清楚(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么多你自己发明的名词),你自己详细描述一下吧,看看你能说服谁。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2:02:33
 
你不知道PN结是怎么形成的?
PN结两侧难道不是两个异型的杂质半导体区域(一侧是P区,另一侧必然是N区)?把这两个区域称之为杂质半导体区域难道很难理解吗?
书读多了是好事,可是被一堆数学理论迷住了眼也不是好事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20:41:08
 
好吧,你坚持你的万能的RBB',我问你:
你的RBB'到底在哪儿?在基极的P型半导体中,还是在耗尽层中?
又或者,你应该修改你的模型,把RBB'修改成两个串联的电阻?或者修改成其他形式?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23:07:57
 
当然是在基区的P型半导体中!打个形象的比喻,基区横向看就像是一片很薄很薄的导体,意味着很小的横截面积S,由于RBB'= rL/S,电阻自然不可忽略!
这个模型不用修改,就一个等效电阻足矣。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23:30:05
 
你回答问题都不会仔细想想再回答吗?或者你在故意回避?
你也不是不知道,基区范围内还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区域:就是没发生变化的P型半导体,以及和N型半导体接触后产生的电荷区。
再问一次,RBB'究竟在哪儿?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3 00:57:11
 

就是在基区的P型半导体区中!!!!!!不是在PN结中!!!!!!
二极管导通后,P型半导体区肯定会发生变化的!!!!!载流子浓度会变化!几何尺寸会变化!其等效电阻也会变化!!!!!!
交界面处的电荷区(PN结)的几何尺寸也会变化!!!!
真是费劲!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12:57:27
 
费劲也得说,否则讨论无法进行。
既然RBB'不在耗尽区就简单了,这里的电阻率是线性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只有尺寸。
难道你认为集电结的耗尽区和发射结的耗尽区之间的距离变化可以达到几个数量级吗?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两个PN结之间能够完全平行,当耗尽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很小的时候,不会出现局部连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晶体管就穿通了。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3 15:44:15
 

1.这里的电阻率也不会是线性的,随着发射结导通程度的增强,基区有大量不平衡载流子(电子)涌入,电阻率会明显降低!实验数据也完全支持这一说法。
2.基区很薄,只有几到几十个微米,集电结的耗尽区和发射结的耗尽区之间的距离变化不可能达到达到几个数量级。
但横向体电阻可以有几个数量级的变化,这主要是基区载流子浓度变化引起的,与尺寸(厚度)基本无关。请注意是横向体电阻,不是纵向,由于纵向厚度很薄,纵向电阻是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3.你这里所说的穿通只有在UCE很大时,即集电结反偏足够强时,才有可能发生。其实,我觉得不用等到穿通情况出现,BJT早就击穿了。
4.集电极开路时,我以为集电结上根本没有偏压(你和东方等认为正偏),由于载流子得重新分配,会使集电结(耗尽区)厚度比无基极偏压时还要薄,根本不会出现穿通的情况。
我觉得你慢慢想通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17:37:57
 
拜托!你自己说的是在基极本底的好不好?
如果里面存在大量的少子还是基极本地吗?


好吧,就照你说的,注入的载流子会降低原有的阻抗。
问题是原有的阻抗有那么高吗?
说到底,好像我还必须找一个实际的晶体管模型给你,让你自己去算一算。


正常情况下,穿通是在高压的时候产生,但如果设计者非要把基区做的很薄,那么没加电压就穿通了不可能吗?当然很容易穿通的设计显然是是一个不合格的设计,但如果非要让RBB'变得那么大,不这样办怎么能做到?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17:38:24
 
还有,正偏不是我和东方的观点,是大多数人都观点。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3 22:38:11
 
但我敢肯定,正偏的观点是错误的!不信就走着瞧。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3 22:35:33
 
这个阻抗到底多大,理论上肯定是可以计算的。你肯定比我算的准确。我测得原有阻抗能到几十兆欧,完全导通后不过几百欧。
穿通事就先不要说了,还到不了那一步。
给你个测量数据供参考,低偏压时不是很稳定,但精度我觉得也够高了。期待你的理论计算结果。
测试电路:

测试数据:


注:V1=VBE,V2=VCE,

小结:
V1=10~900mV;
横向体电阻RBB'=23.58兆~204欧(低偏压时有波动,不稳定);
发射结电阻RB'E=769.21G欧~25.62欧(低偏压时有波动);
V2/V1=99.998%~11.1%(低偏压时有波动)。
你也可以自己亲自仿真,是可以重现的。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23:12:55
 
拜托你不要在这里发仿真好不好?
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仿真只能大概模仿器件的外部特征,并不能解决内部问你。
说难听一点,仿真程序都不是按你的模型做的,用来证明你的模型是不是太荒诞了一点?
你真对仿真这么感兴趣,你不妨把其中的元件模型数据拿出来研究研究再讨论,OK?


我说的计算,是计算晶体管内部的数据。
根据掺杂浓度,半导体的电阻率是可以计算的,起码可以计算没通电之前的电阻率数据,其实这个数据我前面提到过。
根据PN结两边的掺杂浓度,耗尽层的厚度也是可以计算的。根据基区厚度和耗尽层的厚度,可以计算出基区的有效厚度。
有了有效厚度,那么可以根据平面几何参数计算RBB',我们既可以简单估算RBB'的大概范围,仔细计算也是可行的。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4 12:18:02
 
那就期待你的计算结果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17:40:02
 
别说我慢慢想通了,是你不通——你好像很喜欢这种口舌上的胜利?感觉特别没意思。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3 22:37:00
 

你再不通,只好到此为止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23:17:36
 
你为什么不能用开放一点的态度来对待问题?
讨论的时候总希望别人让步。
难道你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观点有错误的可能?


是的,我其实也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起码不会说出来——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讨论本身的尊重。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虽然很相信自己是对的,但另一方面我也会随时准备自己可能是错的。如果我真的都对,没有错,说实话我也不需要在这里学习了。
lovelee
  • 积分:6287
  • |
  • 主题:18
  • |
  • 帖子:560
积分:6287
LV8
副总工程师
  • 2015-12-4 13:11:22
  • 倒数5
 
VC=VB  ??不应该吧?那三极管放大电压输出怎么来了?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18:14
 
由于考虑不周,这个帖子的标题显然是讨论失败了。
因为除非我们用一个更具体的模型,比如某种实际设计的晶体管详细模型,否则我们无法得出发射级发射的电子进入集电区,导致集电极出现净负电荷的结论。
当然,是否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情况,我并不能肯定。这取决于发射区、基区、集电区的掺杂浓度,基区厚度,基极电流,甚至掺杂浓度的分布情况。
所以主题本身就暂时姑且放在这里吧。


或许,还可以在这里继续讨论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基极电荷是否会注入集电区呢?
反对我这种说法的并不仅限于刁先生。
等我有心思的时候再说吧。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1:37:33
 
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在你给定的条件下,是不会“导致集电极出现净负电荷的结论的”。
原因我也说的很清楚了。
纠结于这个问题就像是纠结于“PN结两侧明明集结了等量异号的电荷,形成所谓的内电场,却为何测不出两端有电压?”是一样的。
不管怎么说,和你的讨论还是很愉快的。毕竟没有脱离学术的范畴。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40:31
 
如果发射到集电结的电子密度高于集电级的电子密度会出现什么情况?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2:04:28
 
我早就说过,PN结内不光有少子漂移,更多的是多子扩散!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2:07:41
 
你就没动脑筋去想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2:10:45
 
好像有一个。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00:03:40
 
有一个啥?
的确,从发射结发射到集电结的电子密度大于集电区本身的电子密度只是一个猜测,未经证实,未经计算。
我们可以先假设这个条件可以达到,那么如果达到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不需要纠结多子扩散或者少子漂移的问题。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08:09:34
 
这个不用猜测,在放大或者是饱和状态,“发射结发射到集电结的电子密度大于集电区本身的电子密度”,但仅仅是在发射结导通、集电极开路的条件下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如果脱离了多子扩散和少子漂移这一基本事实,便无法自圆其说。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11:48:15
 
你根本没去自习思考,就用一个多子扩散、少子漂移把我打发了啊,真省事儿。
我再加条件,NE:NB:NC=1000:10:1,基极电流根据需要加,你再想想。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14:41:18
 
我附加一个问题:PN结是怎么形成的?
追加一个结果:多子扩散和少子漂移的动态平衡。
你再好好想想!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20:43:35
 
你啥都没说,就知道反问我。
现在是我在问你,直接回答问题难道会掉价吗?就这么难?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啊,别说你不会分析。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23:00:52
 
你这个浓度比例除了会导致发射结和集电结稳定形成以后的厚度不同外,没有什么其他差别。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2 20:46:58
 
不要用“多子扩散,少子漂移”这种大家都知道的话来搪塞我好不好?
你这样的回答让我感觉不到拟讨论问题的诚意。


要知道,我这儿提到的问题是一个假设前提,你答复了也不意味着你就输了,这都不敢作答,就这么怕输啊?
学术讨论是不能在意输赢的,如果你不肯放下胜负心,你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讨论者。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2 23:52:29
 
其实我早就在一楼明确答复你了!
既然你还不明白,那就再重复一遍。
首先纠正你在叙述过程中的一个错误说法:你混淆了漂移与扩散的概念,这很重要。
什么是扩散?是载流子自发的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过程,该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它的结果是导致载流子在各区域内分布均匀。显然扩散是指多子的自发运动。
什么是漂移?是随着扩散的持续,在异型半导体交界面处产生内电场以后,在内电场作用下,少数载流子被迫向对方区域的运动。漂移是指少子的被迫运动。只有当内电场建立后才会发生。
随着扩撒运动的持续,内电场建立并不断增强,使多子扩散运动受阻,强度逐渐减弱,而少子的漂移运动趋势则正好相反,内电场越强,漂移运动越强烈。
这样的结果是:总有一个时刻,多子的扩散运动和少子的漂移运动速度达到相等,之后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以电子为例,她在N区一侧为多子,而在P区一侧为少子。刚开始,内电场没建立时,没有漂移,只有扩散,且强度很大,大量电子(多子)由N区扩散进入P区(成为少子),当内电场建立后,多子扩散受阻,而少子漂移运动建立并逐渐加强,于是P区的少子(电子)被加速漂移进入N区。当扩散和漂移速度相等后,同样时间内,有多少个N区的电子(多子)扩散进入P区,必然会有多少个P区的电子(少子)漂移进入N区。结果是N区的电子(多子)数量和P区的电子(少子)的数量都会保持不变。空穴的情况电子一样,只是与电子运动方向相反。
总之,达到动态平衡后,P区和N区内的载流子数量将保持不变(动态平衡),内电场的厚度便不再增加,这个内电场就是PN结。
以上就是你说的第0条 ,注意是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

1. 通过一只电阻,给基极加上一个适当的电压。会发生什么情况?我的理解是:
2.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基区中的多子空穴向发射结移动(扩散运动),并穿过发射结进入发射区,然后在这里和发射结中的电子复合后消失;同时,发射区中的电子向发射结移动,并穿越发射结,进入基区,其中一部分电子和基区中的空穴复合后消失。
在所有实际的三极管中,发射区掺杂浓度高于基区掺杂浓度,所以从基区进入发射区的空穴数量远小于发射区进入基区的电子数量,发射区的电子电流是PN结电流的主要成分。
如果不存在集电极,那么上面所描述的就是一只普通二极管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前面描述的“其中一部分电子和基区中的空穴复合后消失”在二极管中可能是错误的,有可能是所有电子都必须和空穴复合后消失,至于是否能够有电子穿越整个P型半导体,进入金属引线,我不敢肯定。
这个可以肯定,半导体中的电子和导体中的电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载流子,而空穴导电实质上是部分价电子(非自由电子)参与导电的逆运动。即实质上也是电子导电。复合掉的载流子会从外电路得到补充,符合掉多少并不重要。
3. 由于三极管的基区很薄,掺杂浓度比发射区低很多,所以发射区扩散来的的电子有机会达到集电结附近。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除非基极电流极小,否则发射极扩散来的的电子到达集电结附近是必然的——不知道这是否会引起争论,但如果不是这样,三极管根本无法工作。(没有争论
4. 一旦集电结附近有来自发射极的,未能及时被复合的电子,集电结原本的平衡将会被打破: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空穴密度/电子密度之比降低,这降低了从基区向集电区扩散的空穴(多子)扩散电流强度;另一方面,由于集电结基区一侧的电子密度增加,也降低了从集电区向基区扩散的电子(多子)扩散电流强度。在新的平衡达成之前,由于集电结势垒电压主导的漂移电流占上风——也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少子”)通过集电结漂移进入集电区。
短时间内,集电区的电子(多子)浓度会急剧增加,其结果是一方面集电区多子数量剧增,另一方面使集电结厚度必然急剧减小,内电场快速削弱。而集电结内电场削弱的直接后果是使多子扩散速度增强,少子漂移速度降低。这样漂移进入集电区的电子(进入集电区后有变成了多子)又很快有大部分通过扩散回到基区。直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为止。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发生,我们前面的描述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由于有电子进入集电区,杂质正离子区域变薄,以平衡部分电子的进入。同样的道理,基区一侧的杂质负离子区域变薄。所以集电结会比原先有所变薄,漂移和扩散运动在一个新的状态下保持动态平衡。集电极(区)仍然是电中性的,并不会积累多余的负电荷,集电极电压也不会低于发射极电压。
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大量电子源源不断涌入基区,并大部分穿过集电结进入集电区,最终连集电结也会被淹没,那么BJT内部最终基区会和集电区连成一体,集电极电压自然也就会等于基极电压,就像你最初设想的那样,UCE=UBE。这样以来,集电结根本就不存在了,自然谈不上正向偏置。关键是:实验结果是UCE<UBE,与你的设想有很大差距。也不能因为UCE<UBE,就简单认为集电结正偏,因为集电极开路,显然没有电流。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00:03:32
 
你说的这些内容都是书上的内容,没什么可以评论的。
现在我给你的条件变了,你简单的重复这些内容做什么?
按新的条件,平衡状态又该是什么?
只要你自己真的明白你所说的这些内容,你没道理得不到答案。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3 00:49:01
 
新的条件不影响平横状态的建立,差别仅仅是平衡后载流子运动的强度不同!!!内电场的强度不同!发射结和集电结的实际厚度不同!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23:27:06
 
你的脑袋比花岗石还要坚硬!
为了维护你的观点,其实你可以说我的假设不成立——不会出现我假设的情况。
这里的条件我已经说过是假设的了,我要证明这种情况的确会出现还得非老鼻子力气呢,而且我也未必甚能做到。毕竟,是我主张会出现这种情形,证明这一点就是我的义务,我没有立场去要求你证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算我真的给出了证明,你设法反驳我的证明也可以啊。


回到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基区存在大量从发射级发射过来的电子,而且电子浓度大于集电极的电子浓度,那么电子会向集电极扩散,你就不肯承认这一点。
剩下来的我都不用再说了吧,跟你讨论问题真累。


我再次提出请求:你能不能不修改原来的帖子?改来改去都不知道是怎么一个讨论过程了。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4 10:34:20
 

我的脑袋比花岗石还要坚硬!?谢谢夸奖!
“回到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基区存在大量从发射级发射过来的电子,而且电子浓度大于集电极的电子浓度,那么电子会向集电极扩散,你就不肯承认这一点。”
我当然不会承认这一点。
不管基区存在多少从发射极发射过来的电子,只要集电结存在,它们经过集电结到达集电区的过程就是一个被集电结内电场加速的被动运动过程,只能叫漂移,不可能叫(自发扩散!

修改帖子主要是发现对你的问题的回答不够全面,尽量不给改吧。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23:28:44
 
对于修改过的帖子,我拒绝回复,事实上我根本就不想看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23:52:26
 
删除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4 10:34:43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1 21:41:24
 
说实话,是我比较有耐心,脾气好,或者说足够无聊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1 22:04:57
 
彼此彼此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3 23:55:29
 
请教刁老师一个问题:
你是来教导我们的还是来讨论问题的,请你想清楚再回答,想不清楚就不要回答了。
谢谢!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4 10:42:50
 

看来我说话有点过了。
经常一副教导人的口气,对吧?
其实这是我的一个硬伤,自己也知道,或许是职业病吧,如果有触犯的地方,还请原谅。
问题拿出来当然是供讨论的。有不同观点很正常,但我坚信事实真相是不能被歪曲的,澄清事实真相是最终目的。我也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与恩怨。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4 11:40:51
 
口气是一方面,但这不是重点
我感觉你主要是心态有问题,既然是讨论,那么大家是平等的。
平等涉及了很多方面,在争论的时候,出错也是平等的——我们双方都可能出错
即使自己再坚信自己的观点,但应该清楚自己并不是不可能出错


讨论的价值就在于,对方可以帮助自己找到自己思维的死角,促进自己进步
我们的讨论谁对谁错姑且不论,但说实话我没在你的发言中找到多少能启发我自己的东西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4 12:15:32
 

哦哦
我希望我的观点、我的方法、我的数据都有可能给你一些启发。
更希望你的观点能给我一些启发,最好是能证明我的观点不对。
看来是事与愿违,至少没有预期的好。
self21dianyuan
  • 积分:9705
  • |
  • 主题:46
  • |
  • 帖子:353
积分:9705
LV8
副总工程师
最新回复
  • 2019-6-3 21:21:51
  • 倒数1
 
Rbb,看看咋回事
triaco
  • triaco
  • 离线
  • LV3
  • 助理工程师
  • 积分:213
  • |
  • 主题:0
  • |
  • 帖子:57
积分:213
LV3
助理工程师
  • 2015-6-26 14:35:57
 
载流子不是工具,而是一个给工具予用武之地的场所,就像小河中的踏脚石,可让人踩着它横过河道那样,是令半导体材料变得易于导电,自己是不会流到引线及电路去的,
射极载流子浓度远较集极为高,但由于要经过反偏的地带,所以在定义上属于漂移,漂移不同于击穿,漂移是一种近场效应,当中有个限制因素名为『扩散长度』。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6 16:02:03
 
楼上想表达什么?
你说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但看不出你想说啥。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完全想清楚。
要解释集电极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如何穿过反偏的集电结的),好像比较容易;但要说明集电极开路的时候,电流会自发产生,从这一头说起,其实从发射级发射的电子说起,显然这里没能成功。


来自发射级的电子穿越发射结的时候,显然是扩散,扩散的电子在基区的扩散距离,就是“扩散长度”,超过这个距离电子就被P型半导体的空穴复合完了。
来自发射级的,穿过集电极的电子流,属于漂移电流,这也没什么问题,但漂移电流怎么和“扩散长度”挂上钩了?漂移电流是受电场控制的。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6 17:33:14
 

学习了
youngmee
  • 积分:1390
  • |
  • 主题:8
  • |
  • 帖子:224
积分:1390
LV6
高级工程师
  • 2015-6-26 17:55:40
  • 倒数10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连三极管的四个工作点都有点稀里糊涂的,你们居然谈饱和后面的事情,那本《半导体基础》当年虽然考了95分,可我不得不说现在都还给老师了。坐等两位大师互掐,我等草民好检漏。
triaco
  • triaco
  • 离线
  • LV3
  • 助理工程师
  • 积分:213
  • |
  • 主题:0
  • |
  • 帖子:57
积分:213
LV3
助理工程师
  • 2015-6-27 11:40:13
  • 倒数9
 
动画不给力,换个图;
正向扩散没有长度限制的吧,这个『扩散长度』影响的,是 少子 的大规模漂移的成败。
triaco
  • triaco
  • 离线
  • LV3
  • 助理工程师
  • 积分:213
  • |
  • 主题:0
  • |
  • 帖子:57
积分:213
LV3
助理工程师
  • 2015-6-27 12:10:29
  • 倒数8
 
阁下的意思就是
集电区跟基区争抢载流子,如果集电结离发射结太远,就不能抢在复合前拿走,是不是这样?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6-27 13:28:02
  • 倒数7
 
你可以这样理解,基区厚度是很关键的。
早起晶体管因为无法控制基区厚度,所以早起晶体管β值很低,而且无法控制。、
早期晶体管生产出来之后,都会实测β值,然后按β值分档销售。
ddxxmm_001
  • 积分:-705
  • |
  • 主题:12
  • |
  • 帖子:18
积分:-705
版主
  • 2015-6-26 17:32:49
 
ljj1993
  • 积分:1745
  • |
  • 主题:6
  • |
  • 帖子:153
积分:1745
LV6
高级工程师
  • 2015-12-4 11:22:02
  • 倒数6
 
学习!!
小胜
  • 小胜
  • 离线
  • LV6
  • 高级工程师
  • 积分:876
  • |
  • 主题:2
  • |
  • 帖子:143
积分:876
LV6
高级工程师
  • 2015-12-8 09:29:56
  • 倒数4
 
分析的很好
lmyyjx
  • lmyyjx
  • 离线
  • LV6
  • 高级工程师
  • 积分:1384
  • |
  • 主题:3
  • |
  • 帖子:141
积分:1384
LV6
高级工程师
  • 2015-12-8 09:58:12
  • 倒数3
 
看了一半也没明白
cdzx11
  • 积分:10107
  • |
  • 主题:37
  • |
  • 帖子:3956
积分:10107
LV10
总工程师
  • 2015-12-8 11:04:30
  • 倒数2
 
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没讲完,被那位版主拉偏了。
当然,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不够透彻。

热门技术、经典电源设计资源推荐

世纪电源网总部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黄河道大通大厦8层

电 话:400-022-5587

传 真:(022)27690960

邮 编:300110

E-mail:21dy#21dianyuan.com(#换成@)

世纪电源网分部

广 东:(0755)82437996 /(138 2356 2357)

北 京:(010)69525295 /(15901552591)

上 海:(021)24200688 /(13585599008)

香 港:HK(852)92121212

China(86)15220029145

网站简介 | 网站帮助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清除Cookie | 小黑屋 | 不良信息举报 | 网站举报

Copyright 2008-2024 21dian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号为:津ICP备10002348号-2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