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看着这实用文章还是不要那么认真了,如果是论文,到可以较真。
世界上的事情最怕认真两个字。 |
|
|
|
 |  | | | | 有一定的极积作用, 但效率没作者说的那么夸张. 我在5年前就搭过试验电路. |
|
|
 |  | YTDFWANGWEI- 积分:108951
- |
- 主题:142
- |
- 帖子:45760
积分:108951 版主 | | | |
|
|
|
|
 |  | | | | 近日,读者对《微功耗直流稳压器》一文提出一些疑问,作者回复如下,请参考:
1. 该文对从输入到输出的功率/电流的传输过程论述不足,仅涉及了输入输出之间的电压变换过程。
一个电路的电压关系如果是正确的,那这个电路的电流/功率的关系肯定也是正确的,这是常识。“从输入到输出的功率/电流的传输过程论述不足,仅涉及了输入输出之间的电压变换过程”,如果常识论述过多,审稿专家会有意见,再说篇幅也不允许。
2. 所谓不使用PWM 控制,实际无论是“电压补偿”还是“电压切割”都基于PWM 控制,而且负载电流均与这 2个开关电路串联,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大部分规律传递过程是 100%效率。
1) 本文摘要说得很清楚:“该直流稳压器最大特点是,主电路不采用PWM 脉宽调制”,并没有说次电路也不采用PWM控制,次电路采用 PWM 调制进行功率变换的,只是总功率中的极小部份,即 C1上的电压或功率,而输出功率中的极大部份电压或功率(即输入电压 V1上的电压或功率)和 C1上的电压叠加后直接输出,并不参与实际的功率变换,更没有“使用 PWM控制”,你说这里的变换效率不是100%,那应该是多少?
2) 图2 中的负载 R6与C1、V1 串联支路并联,输入电压 V1直接输出,并没有“与这两个开关电路串联”,而且图2中只有两个功率MOS 管Q1、Q2,并没有两个“开关电路”。
3. 对微功耗的分析站不住脚,没有顾及全部负载电流需要经过 boost电感(对电压补偿而言)或 变压器原边绕组和 MOS管(对所谓电压切割而言)而产生的损耗。只是由简单的电压堆叠过程的视在损耗演算得来,相当低级。
1) 图2 是一个Buck电路, 而非 Boost电路,问题3看走了眼。负载电阻 R6与C1、V1 组成的串联支路并联,输出电压是 C1、V1上的电压之和,设负载R6 上的电流是 100A,这100A 电流都必须流经 Buck 电感不假,但由 Buck 电路产生的电压仅仅只是 C1 上的电压,而 C1 上的电压只是输出电压的极小部份,其功率也是输出功率的极小部份,所产生的功率损耗当然更小;输出电压的极大部份是由输入电压 V1 所提供,V1 上的电压和 C1 上的电压串联输出,V1 的输出电流也是 100A,而 V1 上的电压是输出电压的极大部份,其功率也是输出功率的极大部份,由于这极大部份电压并不参与实际的功率变换,所产生的功率损耗当然是零。V1的输入电流有两部份,一部份直接和C1 上的电压串联输出,是100A,另一部份电流用来产生 C1上的电压, 因为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高,所以输入电流比 100A 略大。整机功耗仅仅只是为了获得C1 上极小部份电压,所产生的更小的功率损耗,这是不是微功耗,不言自明。
2) 对于图 4 而言,设负载 R6 上的电流是 100A,这 100A 电流都必须流经变压器 TX1 的原边绕组和MOS管Q1 不假,但变压器原边绕组上的电压是输入电压的极小部份,这部份电压经升压变换到输出电压的额定值后,和Q1 源极电压并联输出,由TX1 输出的电流极小,只占输出功率的极小部份,所产生的功耗当然更小;输出电流的极大部份由 MOS管 Q1的源极提供,Q1 源极电流和输入电流相等,由于Q1的栅极被 V5(V5=Vo+Vgs)钳位到输出电压的额定值,源极电压跟随栅极电位,所以源极电压等于输出电压的额定值,源极输出的电压或电流,并不参与实际的功率变换,所产生的功耗当然是零。输入电压Vi 分两部份,其中极小部份降在变压器 TX1 的原边,极大部份降在由 Q1 的源极电阻 R6 上(即输出电压)。流经负载R6 的电流由两部份组成,一部份是输入电流,比100A 略小,另一部份是由 TX1升压变换产的极小部份电流,与源极电流相加,正好等于输出电流 100A,因为输入电压比输出电压高,所以输入电流比输出电压小。整机功耗仅仅只是TX1 升压功率变换过程中,获得极小电流所产生的更小的功率损耗,这是不是微功耗,不言自明。
3) 不知道什么是“简单的电压堆叠过程”,更不知道什么是“视在损耗”,不明白为什么“只是由简单的电压堆叠过程的视在损耗演算得来”,就一定“相当低级”,更不明白“相当低级”的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4) 理论、发明或电路,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并无“相当低级”和相当高级之分,只有人的志趣、境界、品位才有“相当低级”和相当高级之分,我们是在进行理论探讨,还请注意。
4. 文中实际谈的电路为非隔离堆叠拓扑(Vo>Vin)和正激拓扑(Vo<Vin),可所有的负载电流均要流过磁性元件和主开关元件,导致实际损耗不可能比常用拓扑(全部输入电压
进入PWM 控制)低。
问题4 和问题3 差不多,看懂了问题3,就看得懂问题 4。
5. 对拓扑的认识不足导致给出的实际电路也有问题,如电压切割电路(图 4,图 5)中,Q1的驱动电压(Vgs+Vout)如何获得?显然仅仅依靠PWM IC(UC1825)是无法获得的。
1) 仅仅依靠 PWM IC(UC1825)无法获得驱动电压(Vgs+Vout),并不能证明其他方法也无法获得,更不能证明“实际电路也有问题”,另外也不知道“在给出实际电路”之前,还必须要把什么样的“拓朴”认识足。
2) PWM IC(UC1825)芯片 13、15 脚的供电电压可以到 30V,11、14 脚输出的脉宽方波的幅值比芯片供电电压 30V 低一个固定值Uce,调节此供电电压,即可调节脉宽方波的幅值,这就非常容易地获得了驱动电压(Vgs+Vout),此脉宽方波的幅值还可以用限幅电路限幅,可使源极输出电压更稳定。如果驱动电压(Vgs+Vout)比芯片供电电压 30V 更高,当然另有高招,这是现有技术,不必重复。
6. 全文仅有理论分析,没有实际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对电池供电稳压电路的举例显得很牵强,没有谈到具体的负载电流和负载功率,更没有谈到主要元件的实测损耗,对“微功耗”论述主题没有支撑。
1) 发表文章,讲的就是理论,只有自认理论没有信心说清楚的时候,或者自认没有信心令人信服的时候,才需要“实际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理论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其他什么都多余,我说太阳东边升、西边落,用得着“实际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吗?
2) 图2 的电压补偿电路,是一个最普通、最典型的Buck电路,只不过取出输出电压的地方挪了一下,从C1 取出输出电压,是Buck电路,从 C1和 V1串联支路取出输出电压,就是电压补偿电路,用得着“实际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吗?
3) 图4 的电压切割电路,是一个最普通、最典型的三极管功放电路,只不过发射极电压高了一点,如果理解了最简单、最典型的三极管功放电路,用得着“实际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吗?
4) 对“微功耗”论述主题的支撑,前面说得够清楚了,不必重复。
5) 本文所有电路都出自SIMatrix/SIPLIS 6.0 电力电子仿真软件,不经修改直接运行,可以获得相同的仿真波形。实际电路安装测试通过了,相同的电路仿真却不一定能通过,因为有的仿真模型在库中找不到;相反,只要电路仿真通过了,相同的实际电路安装测试肯定能通过,这是经验之谈。
6) 放电中的蓄电池端电池单边下降,稳定这样的电压是一个实际的产品,并非“显得很牵强”,计算效率的时候,用电压取代功率,是因为输入和输出串联,电流相等,一定要用电压乘以电流来计算功率,其结果完全一样。微功耗分析中的计算并无错误,“支撑了微功耗论述主题”。
7) 微功耗直流稳压器一文,直接源自同名发明专利,该专利产品已小批量 OEM 生产,用于美国大卡车 APU充电系统,目前正在台湾测试其稳定性,有兴趣可来邮件索取产品测试报告,作者邮箱:(yubc060@yahoo.com.cn)。 |
|
|
|  |  | | | | | 局部能量变换的补偿式DC-DC, 5年前我在网上发布过, 后来网站改版, 把我的贴子给弄掉了. 不然的话, 有公开发表过的证据, 可驳该专利无效. 唉, 那个网站真是坑爹. |
|
|
|  |  | | | | | 我靠,作者居然做了回应,蚂蚁哥哥,那咱们是不是可以认真认真了哈  ,要不让作者自己来注册一个帐号来探讨交流 |
|
|
|  |  | | | | | 1、作者从能量守恒的观点来先阐述自己的观点,赞同。 文章主要是篇幅问题,这个可以理解,作者是否可以在论坛上注册一个帐号和网友互相交流探讨。
2、观点又一次澄清了,依旧是基于PWM控制。
1)简述一下就是主电路不采用pwm,次级采用pwm。那么后面的问题来了,次级吸取的能量是C1上的,这里作者是用的极小这个并不严谨的词语。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这个数值确实可以省略。但是如果措词变成“变换效率忽略极小的次级PWM 的吸收功率外基本接近100%”那么是否更严谨,当然我的表述也许并不是最好,还有更好的严谨表述。
2)赞同
3、要仔细看,先让其他网友回帖,我再跟哈,发现后面作者用了很多打马虎眼的文字,譬如不言自明。当然我看到这里后发现我必须要停止回帖了。 |
|
|
| |  |  | | | | | | 1、作者从能量守恒的观点来先阐述自己的观点,赞同。 文章主要是篇幅问题,这个可以理解,作者是否可以在论坛上注册一个帐号和网友互相交流探讨。
原文作者回复:谢谢你对本人观点的赞同和理解,谢谢你的好意。
2、观点又一次澄清了,依旧是基于 PWM控制。
1)简述一下就是主电路不采用pwm,次级采用pwm。那么后面的问题来了,次级吸取的能量是 C1上的,这里作者是用的极小这个并不严谨的词语。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这个数值确实可以省略。但是如果措词变成“变换效率忽略极小的次级 PWM 的吸收功率外基本接近100%”那么是否更严谨,当然我的表述也许并不是最好,还有更好的严谨表述。
原文作者回复:“主电路不采用PWM,次电路采用 PWM”,不是“次级电路”,而是“次电路”,这里是有区别的。网友liu1875对微功耗的理解比我深刻,谢谢。
2)赞同
原文作者回复:谢谢支持。
3、要仔细看,先让其他网友回帖,我再跟哈,发现后面作者用了很多打马虎眼的文字,譬如不言自明。当然我看到这里后发现我必须要停止回帖了。
原文作者回复:有策略,有眼光,谢谢支持。 |
|
|
 |  | | | | 这里再追加几点,供各位同行品评:
原文作者的想法是根据输入电压的范围,使电路自动选择BOOST或BUCK或直通三种模式中的一种工作。但对于BOOST电路是否能应用于此场合(Vout>Vin,电池供电设备)缺乏考虑。BOOST电路的最大缺点是当输出负载短路时无法有效保护,从输入电源经boost电感(图2中L1)和Q1体二极管直接对短路的负载放电,PWM控制芯片即使完全关断Q2的驱动对这种短路也无能为力。对于BUCK电路控制(图5)芯片的选择也欠考虑,UC1825的最大占空比为80%,对48V输出,需要输入电压至少为60V(还未考虑其他串联元件的电压降)。
根据本人的实际体会和仿真,非隔离BOOST电路和BUCK电路在输入输出电压相差不大,而且输出电压比较高的情况下,确实效率能够做得比较高(>96%),但与作者文中论述的“微功耗”完全是两码事,特别是对大电流应用场合(~100A),开关器件的损耗,磁性元件的损耗都很大,只是相对于大的输出功率来说显的小了,但绝对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作者所提的“在实际运行中袁整机效率比上述估算的99.417%要高得多,非常接近100%”,更像是自娱自乐的玩笑话。
另外,一个现实产品必须考虑的可靠性问题导致“传统的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者很少采用这种方案。 |
|
|
|  |  | | | | | 这里再追加几点,供各位同行品评:
原文作者的想法是根据输入电压的范围,使电路自动选择 BOOST或BUCK或直通三种模式中的一种工作。但对于 BOOST电路是否能应用于此场合(Vout>Vin,电池供电设备)缺乏考虑。BOOST电路的最大缺点是当输出负载短路时无法有效保护,从输入电源经 boost 电感(图 2 中 L1)和 Q1 体二极管直接对短路的负载放电,PWM 控制芯片即使完全关断Q2 的驱动对这种短路也无能为力。对于 BUCK 电路控制(图5)芯片的选择也欠考虑,UC1825 的最大占空比为80%,对 48V 输出,需要输入电压至少为 60V(还未考虑其他串联元件的电压降)。
原文作者回复:对于网友 lmk_sz 提出的问题,本人不想多说,主要原因是这位网友完全不按常规出牌,说出来的话太外行,没法沟通。这位网友向电源学报提出了几个问题,本人通过电源学报已经给出了详细回复,他不说回复对不对,也不说回复还有哪些没有说清楚,却把已经回复了的几个问题修改一下重新在网上提出来,使得电源学报这个权威杂志非常尴尬;本人也不得不出面澄清。在他提问的两个版本中的外行话实录如下:“简单的电压堆叠过程”、“视在损耗”、“由简单的…..演算得来,相当低级”、“非隔离堆叠拓扑”、“对直流电路来说功率是电压与电流(均为有效值)的乘积”等等不亦而足,更有甚者,区分不开 BOOST电路和 BUCK 电路;他说出来的话,完全没有办法讨论,因为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自说自话。
比如在这儿他说,UC1825 的最大占空比是 80%,可是实际上是 50%;他说输出电压 48V,输入电压最少60V,他自说自话,说的是传统 BUCK 功率变换方法,完全不理会微功耗功率变换;要讨论的明明是微功耗直流稳压器,他却大谈 BOOST 电路的最大缺点和短路保护,怎么能进行沟通?
根据本人的实际体会和仿真,非隔离 BOOST 电路和BUCK 电路在输入输出电压相差不大,而且输出电压比较高的情况下,确实效率能够做得比较高(>96%),但与作者文中论述的“微功耗”完全是两码事,特别是对大电流应用场合(~100A),开关器件的损耗,磁性元件的损耗都很大,只是相对于大的输出功率来说显的小了,但绝对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作者所提的“在实际运行中袁整机效率比上述估算的 99.417%要高得多,非常接近100%”,更像是自娱自乐的玩笑话。
原文作者回复:网友 lmk_sz 又在自说自话,说 BOOST 和 BUCK 电路达不到 99.417%,对于传统功率变换的方法,效率当然没有这么高,凡是搞这一行的,谁不知道啊?还用得着再说一次吗?我说的“在实际运行中整机效率比上述估算的 99.417%要高得多,非常接近100%”,是对微功耗直流稳压器而言。
忍不住想给网友 lmk_sz 几点忠告:1)加强基本知识学习;2)顺着对方的思路,先要把对方的意思搞清楚;3)用你学到的基本知识与对方的观点相印证,出发点是学习而非找茬;4)如果发现对方观点不符合你学到的基本知识,再向作者请教和商榷,大半是你自己不懂而非作者错误。按照上述四点行事,持之以恒,你可能会有一定的进步。
另外,一个现实产品必须考虑的可靠性问题导致“传统的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者很少采用这种方案。
原文作者回复:网友lmk_sz 还是在自说自话,到微功耗直流稳压器诞生之前,根本没有微功耗的概念和方法,传统直流稳压器怎么能采用微功耗的方法呢?“一个现实产品必须考虑可靠性问题”,这谁不知道啊?在这儿说这个,有意思吗?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微功耗直流稳压器在原理上如果有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儿,违背了哪些电学的基本原理?能不能达到微功耗?达不到微功耗,那效率究竟是多少?要抓住重点,把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来,而不要老是自说自话。 |
|
|
 |  | | | | 这篇文章大部分是忽悠人的,升压电路和常规boost一模一样,可以将图变形一下,开关管的电压电流、电感的电压电流和boost一模一样,仿真一下就知道了;其电压补偿部分是buck-boost拓扑,效率非常低(80%+),再加上那100%部分,也就是90%+,boost也是90%+;
另外降压部分怎么可能提高效率呢,唯一的优点是可能能够使用在大变比的降压情形,效率肯定没提高的。 |
|
|
|
| |  |  | | | | | | 《电源学报》是学术刊物,是非盈利性的,发表文章需要交纳少额的版面费,以保证编辑部的正常运转,不是出钱就能发表文章,最近不到两年时间我们的退稿数量已达到数百篇。谢谢! |
|
|
|  |  | | | | | 这篇文章大部分是忽悠人的,升压电路和常规boost 一模一样,可以将图变形一下,开关管的电压电流、电感的电压电流和 boost一模一样,仿真一下就知道了;其电压补偿部分是buck-boost拓扑,效率非常低(80%+),再加上那 100%部分,也就是 90%+,boost 也是 90%+; 另外降压部分怎么可能提高效率呢,唯一的优点是可能能够使用在大变比的降压情形,效率肯定没提高的。
原文作者回复:请参考给网友 lmk_sz 的四点忠告,谢谢。 |
|
|
 |  | | | | 这个东西的硬伤在于什么时候补偿、什么时候切割。比如12V系统,低/高于多少V时进行补偿/切割?如何切换,切换时间多少,切换电流多大、会不会拉弧?如果是电池系统,那么在切换临界点附近的动态负载又怎么处理? |
|
|
|  |  | | | | | 这个东西的硬伤在于什么时候补偿、什么时候切割。比如 12V 系统,低/高于多少V 时进行补偿/切割?如何切换,切换时间多少,切换电流多大、会不会拉弧?如果是电池系统,那么在切换临界点附近的动态负载又怎么处理?
原文作者回复:网友joezzhang 在这儿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重要,对微功耗的理解比本人深,非常感谢。 |
|
|
|
 |  | | | | 这里是作者对微功耗功率变换的几点说明,以及本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请网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微功耗系列专利清单
一、专利清单
1) 无功耗不间断电源 US6738276B2(美国专利授权 2004 年)
2) 无铁芯交流稳压器 201020145057.8;201019091002.5(授权)
3) 无高频变换通用变频器 201020145045.5;201010107666.9(授权)
4) 绿色功率变换器(美国专利申请中) 201010130192.X;201010130192.X(授权)
5) 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损充电机 201010174195.3(初审,美国专利申请中)
6) 零功耗光伏并网逆变器 200610062869.4(初审通过)
7) 微功耗清洁能源存贮系统 201110179557.2;201120225463.X(授权)
8) 微功耗不间断电源 201110173752.4;201120218725.X(授权)
9) 微功耗电动自行车控制器 201110202372.9;201120257175.2(授权)
10) 微功耗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201110202379.0;201120257174.8(授权)
11) 微功耗列车牵引交流传动系统 201110156127.9;201120209312.5(授权)
12) 微功耗交流稳压器 201110166578.0;201120209326.7(授权)
13) 微功耗直流逆变器 201110166349.9;201120225501.1(授权)
14) 微功耗直流稳压器 201110166363.9;201120209296.X(授权)
15) 微功耗功率因数校正器 201110166360.5;201120208994.8(授权)
16) 微功耗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 201110202364.4;201120257536.3(授权)
17) 微功耗风力发电机 201210322568.6;201220446977.2(初审)
18) 微功耗同步风力发电机 201210398505.9;201220543370.6(受理)
19) 微功耗异步风力发电机 201210376963.2;201220512696.2(受理)
20) 微功耗永磁风力发电机 201210376962.8;201220512697.7(受理)
21) 微功耗家用风力发电机 201210417860.6;201220556323.5(受理)
22) 微功耗风光控制逆变器 201210417822.9;201220556321.6(受理)
二、微功耗功率变换:
1. 传统功率变换器:主器件采用 PWM 脉宽调制、采用磁芯变压器或电感传递功率、同时会产生
强烈EMI干扰的所有功率变换器,统称为传统功率变换器;
2. 微功耗:所谓微功耗是功率损耗很小、非常小、接近零,其效率或损耗,只和输入功率的极
小部份相关,而与输入功率的极大部份无关;
3. 随着微功耗功率变换器的完善和成熟,其应用范围将会迅速扩大,最终将在所有领域全面取
代传统功率变换器,其应有范围仅限于各人的想象空间和理解能力。
4. 微功耗功率变换器系统特点是,只要把输入功率的极小部份进行传统功率变换,就可以得到
全部输出功率,即输入功率的极大部份既不必进行实际的功率变换,也不必通过磁芯变压器
或电感传递,直接到达输出端,成为输出功率;
5. 主器件都工作在工频,电路简单,因此不产生 EMI 干扰,功耗极小而寿命极长,输出正弦波
不失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成本、体积、重量、功耗都是传统功率变换器的十分之一。
三、作者简介:
郁百超,男,1943 年生,工学硕士,湖北省电力信息通信公司高级工程师(已退休),中国
电源学会交流电源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杂志专题主编,中国电源工业协
会常任理事,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目前研究方向:清洁能源系统及其
应用。
电话:13667165480,027-88563261,Email:yubc100@163.com。 |
|
|
|  |  | | | | | 中国的大部分专利都是唬人的。
升压电路和常规boost 一模一样,可以将图变形一下,开关管的电压电流、电感的电压电流和 boost一模一样,仿真一下就知道了。
这个我是仿真和实际都验证过的,就是不知道作者有没有验证过。 |
|
|
| |  |  | | | | | | 早就想申请一个专利,在单位可以长工资;可是据说一个发明要审查三年,什么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还要检索全世界。听您这么一说,原来国家专利局这么容易糊弄,难怪原作者轻易瞎蒙了这么多发明专利;您既然知道了这个诀窍,您自己肯定也瞎蒙了不少发明专利吧,您是否可以传授您糊弄国家专利局、瞎蒙发明专利的诀窍,我只想瞎蒙一个发明专利就行了,谢谢您。
听您说您把“直流升压电路”的图形变了一下,就和Boost电路完全相同,再来进行仿真和实搭电路分析,那您分析的结果是“直流升压电路”的结果呢,还是Boost电路的结果?您能保证您变形后的电路和那个瞎蒙国家发明专利的原作者的“直流升压电路”等效吗?
从“微功耗直流稳压器”原文章可以看出来,这个瞎蒙作者给出的所有电路图都是仿真电路图,给出的波形也都是仿真波形,可能原作者进行过仿真;听说还有产品在台湾测试,还有测试报告,以您的身份,完全可以要一份测试报告来看看,一看不就知道真相了?我要是看得懂,我也会要一份。
您说“中国大部份专利是唬人的”,言外之意是:外国的月亮要圆些,没唬人,可是那个瞎蒙作者附带还瞎蒙了三个美国专利,真奇怪。
|
|
|
| | |  |  | | | | | | | 最后一贴,此贴不再回复。
我确实申请过几个专利,也都已用在产品上面,要混专利,不是太大的难事,只是没有混的这个兴趣。
我说的图形变一下,并没有变内容,只是元器件摆放位置变化了一下,变形后的电路和原电路是完全等效的。
作者的仿真图,只是表明能不能工作,并没有表明效率提升及其它有益效果怎么样,我确实针对这个写过报告,但是公司外发需要解密,我也没有必要针对这个去申请解密,也没兴趣去再写一份。
我没有曾洋媚外的意思,只是针对现状的描述,我说的是大部分,并没有指全部,国内前几年的专利申请被授权是非常容易的,当然现在门槛会高很多。我自己公司情况,包括在华为知识产权部门的同学描述,我们申请的大部分专利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当然有公司自己的目的。前几年很多公司申请专利,也都是为骗取国家经费。申请PCT是要难很多的,同样一个专利在国内授权,但PCT申请几年就是过不了,我只是描述情况,没有别的意思。
作者的大部分专利现在也都是无权的,也间接说明了专利没有应用于产品,或作者自己也认为没有实际价值,才停止缴费的。
看多了网上的纷争,很少回帖,也被牵扯了一次,真是罪过,下次要谨言慎行了。 |
|
|
| | | |  |  | | | | | | | | 我注意这位瞎蒙作者很长时间了,主要是我们单位想用他的一个专利,可是网上报价500万,实在太贵,迟迟不能下决心。单位选中我密切关注他,主要是因为我今年博士毕业,只懂一点理论皮毛,却毫无实践经验,原来什么也不会也有优势。
中国电源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论文能上这个学术年会的论文集,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篇文章都有电源界三位资深专家审稿。占我们导师的光,我参加了18年会(2009)、19年会(2011),这位瞎蒙作者在18年会上发表了三篇文章,由于是分组发言,害得我们像赶场一样听他的高论,当时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位瞎蒙作者在19年会上一共发表了九篇文章,都是微功耗相关,文章的题目与相应的专利名称相同,我和我的同学当时对此人还真是有点佩服,估计这九篇文章都被电源学报选中,因为已经陆续发表(我们单位订有好几份电源学报)。
分配到单位后,又与这位瞎蒙作者有了关系,算来还真是有缘,要说这位瞎蒙作者也真是的,古稀之年,却还不熄火,干点什么不好,却非要在这儿添乱。
网友xiaozhi的最后一贴,意思是要金盆洗手,按江湖规矩,本来不应该再麻烦他,但有几点疑问还得问清楚,不然,我们单位还用不用这位瞎蒙作者的专利,可是个大问题,问题如下:
1) “这个我是仿真和实际都验证过的,就是不知道作者有没有验证过”,您看过瞎蒙作者的原文章吗?如果您看过原文章,那怎么不知道瞎蒙作者已经仿真和验证过?如果您没有看过原文章,也能发表高论,那可真是天才,太厉害了。
2) 原文章的“升压电路”,左看右看,既不是BOOST电路,也不是BUCK电路,因为BOOST电路的输出电压取自一个电容,而“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是一个电容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叠加,您怎么能说“升压电路”和BOOST电路一模一样呢?这个可不能瞎蒙,我虽然刚刚毕业,实践经验没有,但是,是什么电路还是能看得懂;
3) “我说的图形变一下,并没有变内容,只是元器件摆放位置变化了一下,变形后的电路和原电路是完全等效的”,瞎蒙作者的“升压电路”本来既不是BOOST电路,也不是BUCK电路(请参考2),现在您说把图形“变了一下”,就和BOOST电路一模一样,A)如果您没有动元器件的连接线,那“升压电路”能和BOOST电路一模一样吗?B)如果您动过了元器件的连接线,那您动过连接线的“升压电路”,还能和原“升压电路”等效吗?
4) “作者的仿真图,只是表明能不能工作”,“这个我是仿真和实际都验证过的”,那您的仿真图和瞎蒙作者的仿真图有什么不同?您为什么要把瞎蒙作者的“升压电路”变一下再仿真?难道不“变一下”,您就不会仿真吗?
5) 科学就是科学,讲的是道理,不能和那位瞎蒙作者一样,光靠瞎蒙,有道理总是可以讲得清楚的。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导师打电话来,痛骂了一顿,估计我们老师也在关注这个讨论,可能是“瞎蒙作者”的称谓闯的祸。原来瞎蒙作者曾经和我们老师有师生之谊,算起来应该叫他一声祖师爷,我却一口一个瞎蒙作者,真是罪过,这个祸可闯的不小,再胡闹也得有个分寸,在这里对瞎蒙作者,不对,是对郁老师郑重地说声对不起:祖师爷请原谅。为了表达对郁老师敬意,现在公开近一年收集到的有关郁老师的资料,与各位网友共享。
1) 电源世界,中国电源学会会刊,“微功耗清洁能源存贮系统”,2012年3月,P21-P32;
2) 2012年5月上海,中国电源网第一届电动汽车/电动车专题会,大会报告:“无损充电及微功耗电驱动”;
3) 2012年7月北京,第二届国防与电源工业军民两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大会报告:“微功耗功率变换及其在新能源中的应用”;
4) UPS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刊,“无损充电及微功耗电驱动系统”(一),2012年8月,P25-P30;
5) UPS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刊,“无损充电及微功耗电驱动系统”(二),2012年9月,P25-P30;
6) UPS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刊,“无损充电及微功耗电驱动系统”(三),2012年10月,P25-P30;
7) UPS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刊,“无损充电及微功耗电驱动系统”(四),2012年11月,P25-P30;
8) UPS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刊,“无损充电及微功耗电驱动系统”(五),2012年12月,P25-P30(连载);
9)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微功耗清洁能源存贮系统”,2012年5月,P68-81(转载);
10)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八),2012年7月,P50-P56;
11)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九),2012年7月,P57-P63;
12)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2012年7月,P64-P69;
13)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一),2012年11月,P50-P56;
14)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二),2012年11月,P57-P63;
15)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三),2012年11月,P64-P69;
16)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四),2012年12月,P50-P56(连载);
17)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五),2012年12月,P57-P63(连载);
18) 电源工业,中国电源工业协会会刊,“绿色功率变换器研究”(之十六),2012年12月,P64-P69(连载);
19) 电源学报,中国电源学会学术期刊,“微功耗功率因数校正器”,2012年3月第二期,P101-106;
20) 电源学报,中国电源学会学术期刊,“微功耗直流逆变器”,2012年5月第三期,P101-106;
21) 电源学报,中国电源学会学术期刊,“微功耗直流稳压器”,2012年7月第四期,P101-106;
22) 电源学报,中国电源学会学术期刊,“微功耗交流稳压器”,2012年9月第五期,P94-98,102;
23) 电源学报,中国电源学会学术期刊,“微功耗不间断电源”,2012年11月第六期,P101-106(连载);
24) 2012年10月到11月,申请国家专利20项;
25) 2012年5月到10月,申请美国专利2项;发明人、申请人:郁百超,美国专利号:13/636100、13/636107;
26) 2012年10月,注册“武汉超百微功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生产销售清洁能源系统相关产品;
27) 2012年11月,武汉市政府授予国家专利技术(武汉)展示交易中心“专利创业导师”;
28) 2012年12月,尚无记录。
郁老师的特点:原创、独立、突破,以古稀之年,真正创造了人间奇迹,一年之内能有这么多创作或研究成果,中国、世界第一人,我们不禁对郁老师肃然起敬。
老师教导我们说,“绿色功率变换”和“微功耗功率变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电源界划朝代的里程碑(我们老师是电源学会资深审稿专家)。
祝愿郁老师健康长寿,永葆创作青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8年的判决难道没有生效,2013年还在吹那个500万?
“华达公司指派颜泽毅、汪琳、胡立祥、何淑娟等公司技术人员配合郁百超工作 ”
这几个配合人员要是出来说说实况就好了。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意网友lmk_sz的观点,原专利的电压补偿电路实际就是最普通的非隔离BOOST电路。图1为原专利的电压切割电路,图2为另一种画法(完全等效);图2即为boost+电容C1,电容C1跨接在输入正和输出正,输入正和输出正都是稳定的,C1会起作用么?当然不会。所以图1即是常规的boost电路。
 图1
图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觉电源学报和dalishilili总是不回答重点,尤其是电源学报。
dalishilili就像人叫来的托一样。
老实人总是受欺负,实在看不顺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网友xiaozhi一样,我已经金盆洗手,单位领导分配我的日常工作,不再是关注这件事情;可是网友amsst402把我看成“原来是一伙”的,感觉非常荣幸,这使得我有一股冲动,尽管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工作,但还是要继续关注此事,不然太也对不起“瞎蒙作者”。
一共有amsst402和dxsmail两个网友发了贴子,按照发贴顺序斗胆点评一下,我不区别是哪个网友发的贴子,反正这两个网友可能“原来是一伙”的,也有可能“有人叫来的托”。实际上,这两位网友,或者和其他的网友,是不是“原来是一伙”,或者是不是“有人叫来的托”,完全无所谓,只要说得在理,都能接受,因为我们在这儿讨论的是学问,追求的是真理。以下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把人家的公司搞垮了,果然厉害”:
现在是市场竞争,搞垮了人家的公司,说明有经济头脑,而且够阴险,可是与这儿所讨论的学问无关;为人还是要厚道,说这些无聊的事情,能起到什么作用?只能说明你在学问的讨论上没底气,这才揭人短(实际上也不是短),想找回场子。
“同意网友lmk_sz的观点,原专利的电压切割电路实际就是最普通的非隔离BOOST电路。图1为原专利的电压切割电路,图2为另一种画法(完全等效);图2即为boost+电容C1,电容C1跨接在输入正和输出正,输入正和输出正都是稳定的,C1会起作用么?当然不会。所以图1即是常规的boost电路”;
1) 原来网友lmk_sz可能“原来是一伙”的,amsst402和dxsmail两个网友也可能是“有人叫来的托”,不过没关系,只要说得有道理也行。
2) 这儿的图1和图2不是电压切割电路,而是电压补偿电路,还请看懂原文。同时图1、图2不是BOOST电路,也不和BOOST电路等价,而是“boost+电容C1”。
3) “非隔离BOOST电路”,在开关电源的理论中,并无这种提法,BOOST、BUCK、BOOST-BUCK、BUCK-BOOST等等电路,非隔离时才这样称呼,加了变压器隔离后,就称正激式或反激式电路了。
4) 既然图1和图2是等价的,那就讨论图2。这两个电压的负极接在一起(V1、C2的负极接在一起),在两个稳定电压的正极(V1、C2的正极),加一个阻抗C1(电阻、电容、电感都是阻抗),能不起作用吗?设有一个电池1.5V稳定电压,另有输电线路11000V稳定高压,你手拿着这个电池,电池的正极通过一个高压电容C1(电容本身不击穿)接到输电线路高压的正极,打得你死吗?电池的负极也不用接输电线路的零线,不把你烧成灰才怪。
5) 两个负极接在一起,在两个稳定的电压正极之间加一个电容,能不产生作用吗?在BOOST电路的输出入、输出端加电容C1,还能是常规的BOOST电路吗?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为什么还要在这儿讨论最基本的常识而浪费时间?我们大家还是要记住“瞎蒙作者”提出来的四点忠告之一:先要学好基础知识。
6)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电容C1才不会起作用,那就是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完全相等,如果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完全相等,那这个功率变换电路还有个屁用?
“同时非常同意网友xiaozhi的观点,其电压补偿部分是buck-boost拓扑,效率非常低(80%+),再加上那100%部分,也就是90%+,boost也是90%+”
网友xiaozhi 在这儿的观点已经领略到了“瞎蒙作者”补偿电路的真谛,即输出电压是由两部份组成,一部份是补偿部份,即C1 上的电压,另一部份是效率为100% 的那一部份,即输入电压V1 ,输出电压是这两个电压(V1 、C1 )的叠加。但是这与网友xiaozhi 的观点无关,因为网友xiaozhi 的观点是电容C1 不起作用。
“下图为输入变换到C1的电路图,即为buck-boost拓扑,buck-boost拓扑有个特点就是效率非常低,因为输入传输到输出的能量都要经过电感。作者的10.5V变换到12V,其中输出有10.5V来自与输入,1.5V由输入10.5V经过buck-boost变换而来,这部分效率做到80%就不错了,算起来总效率也就97%,何来100%?”
1) 网友xiaozhi 在这儿的观点完全正确,除了继续把输出电压分成两部份外,还计算出了97% 的总效率,结果非常接近实际,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网友xiaozhi 是请来的一个托。
2) 所有低电压直流输入的功率变换器,其效率都在70% 到80% 之间,网友xiaozhi 计算出直流补偿电路的效率为97% ,非常明显,那是因为电容C1 在起作用。
3) 不过这儿有一个误会,好像微功耗直流稳压器的总效率要达到100% ,所以网友xiaozhi 才有此一问:(总效率)何来100% ?谁都知道功率变换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瞎蒙作者”会不知道?直流稳压器叫“微功耗直流稳压器”,并没有叫“无功耗直流稳压器”。
4) 据统计,微功耗直流稳压器一文中有六处提到效率是100% 的地方,这都是指输出功率中由输入电压V1 而来,并不经功率变换的那部份电功率,从没有一处提到总效率是100% 的地方,还请多看、看懂原文再发贴。
5) 原文最后的“微功耗分析,计算出一个实际例,即由四节12V 蓄电池组成的48V 稳压电路,其总效率达到99.775% 而不是97% ,那是因为这个实际电路要经过功率变换的电压(C1 上的电压)相对较低,而不经过功率变换的电压(V1 上的电压)相对较高,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以下的贴不想回,太困,这几个贴要么并无实质内容,要么是搭电路,搭的电路没有电路图,进行实验也没有实验数据,再说了,我刚刚毕业,搭出来的实际电路我也看不懂,抱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笑而不语,对你这样的博士我真是无话可说,还是不浪费时间了,悲哀啊悲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有用UC3843搭过电路来验证的。。。。才那么几个元件会难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做实验是要真的搭电路,不是光用嘴巴说。瞎蒙作者的产品规格是:输入电压13.5V(大卡车直流发电机的额定电压),输出电压12V-17V(用来对12V蓄电池充电,充电的环境温度-40℃到+40℃),输出电流300A,你用Boost电路做得试试,你做得出来吗?吹吧你。
2. 低电压直流输入、大电流直流输出,极限功率500W,不用微功耗直流稳压器,这么大的功率世界上谁能做得出来?不过你可以用瞎蒙作者的“微功耗直流升压电路”来做,只要不卖产品,你不算犯专利法,当你做到输出功率5KW,你再测量整机效率是不是97%以上,这才会对瞎蒙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3. 实验之前,你记着一定按照瞎蒙作者说的邮箱,要一张在台湾测试过的样机的测试报告,不然,你做样机的时候没有参考坐标。
4. “笑而不语、悲哀啊悲哀”,或者感觉“很幼稚。。。。”的高手,也可以试试,不过道行不够,或者没有这个金刚钻,也不必勉强。
|
|
|
| | | | | |  |  | | | | | | | | | | 围观。你们老师这样的稿子都能审出来,你的本事应该更强啊。哈哈 |
|
|
 |  | | | | 今天做了个实验。。。
就是他所谓的电压补偿电路。。。跟BOOST的效率是一样的。。。
连输出的纹波都没变化。。。。
那么很显然。。。他的微功耗就是BOOST和BUCK的融合在一起了。。。。
|
|
|
|
|  |  | | | | | 这个实验是用10V升压到21V0.5A
输入电流都为1.13A(有没有电容C1,都是一样的效率)。。。
|
|
|
| |  |  | | | | | | 继续吹牛:电脑果然可以使用直流电
一口气拿下21项“微功耗”专利 七旬老人策动电力“四两拨千斤”
发布时间:2013-04-25
70岁的郁百超依然是个“潜力股”。
2000年,刚从湖北省电力局退休的郁百超又一头扎进专利世界,同年因发明“无逆变器不间断电源专利”而成为国内第一个专利信托受益者,专利作价500万;最近的两年间,他一口气拿下21项专利,这些专利围绕着一个叫做“微功耗”的核心词汇,或将导致世界电力重新洗牌。
灵感乍现发明“不间断电源”
在科学领域,很多大发现往往始于一个小“灵感”,郁百超的第一个发明也是这样。
1999年,郁百超花2万元买了台电脑,可是频繁的停电让他郁闷不已。“有没有办法不间断用电?”本就从事电脑维修的郁百超有了琢磨。
半年后,郁百超突然有了思路:电脑接入电源,都是从交流电经过充电环节变成直流电,然后再转化成交流电供电脑使用。假如我砍掉后面直流电变交流电的环节,而直接用电池储存直流电供电脑使用不就可以解决“不间断用电”的问题了?
想法一出,郁百超心里又开始打鼓:全世界的电脑都在使用交流电,直流电真能够替代?
顶着“电脑会被直流电烧毁”的思想准备,郁百超还是在一天晚上做了试验。当电源接通的那一刻,郁百超长舒一口气:电脑没烧坏。也就是说,电脑果然可以使用直流电!
很快,郁百超为自己申请了第一个发明专利——“无逆变器不间断电源”。
2000年年底,武汉首次推出“专利信托”服务,郁百超的“无逆变器不间断电源”从第一批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专利信托”试金石,继而被长虹、春兰、清华紫光、深圳华达等10多家企业的技术部门青睐,2012年年底,华达电子与郁百超个人签订合同,专利作价500万元。
微功耗“四两拨千斤”
在第一个专利里,郁百超其实“偷了个巧”:电压不稳定,按常规,要变稳定,需要整机转换,而他采取的办法是做了个“帽子”弥合不稳定电压和稳定电压之差,“蒙混过关”。
然而,这个“投机取巧”的一举实则撬动了“微功耗”理念的冰山一角。
微功耗的全名叫做“微功耗功率变换”,是指其整机功耗非常小、接近零,其最大特点是,整机功率耗损只与输入功率中的较小部分成正比,而与输入功率中的极大部分无关。举个例子,输入交流功率只有极小部分通过整流二极管,整流后的直流电压只有极小部分通过桥式电路,变换后的脉宽调制方法只有极小部分通过磁芯变压器,这样实际功率变换效率接近100%,与传统方法相比,运用微功耗功率变换的器件和功耗都减少90%,其寿命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经过十年钻研,郁百超的“微功耗”理念渐趋成熟。
十年一剑,当剑出鞘,究竟威力几何?从2011年到2012年的两年时间内,郁百超一口气拿下 “微功耗风力发电机”、“微功耗直流稳压器”、“微功耗清洁能源存储系统”等21个专利,个个掷地有声。郁百超表示:“微功耗‘四两拨千斤’,能切实解决很多问题。”
替企业家解“行业心病”
中国电源工业协会每两年开一次会,搜罗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并印发成册,也会请有成就的研究者做报告,许多企业家会趁机寻找“金点子”。
在2012年的协会年会上,郁百超在台上发表他最新的研究成果《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损充电机》,台下一个台湾老板听得特别激动。原来,这位台湾老板为电池的爆炸问题耿耿于怀,而郁百超的专利成果正好解了他的“行业心病”。
于是,这位台湾老板找到郁百超,两人很快达成合作:台湾老板出资接近30万元帮助郁百超为《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损充电机》申请美国专利。如果专利申请成功,这位台湾老板获得20%专利权和专利技术在美国的使用权。
据郁百超介绍,目前他有两项专利申请美国专利,这个《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损充电机》已经通过美国初审,另一个专利《无功耗不间断电源》已经获得美国专利授权。而郁百超的微功耗系列21个专利中,有5个专利已经获得企业家的合作意向。
郁百超的专利项目总能让投资家眼前一亮。 郁百超目前已经成立公司,并为9个项目制作了样机。郁百超说,如果把他的成果都放在工业流产线上作业,那将形成一个成熟的清洁能源系统,并足以导致行业重新洗牌,他希望能够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合作,尽快实现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
|
|
| | |  |  | | | | | | | 撇开那些臆想的数据,这种“四两拨千斤”的都是基于非隔离转换,在与市电相接的场合应用受限,但其很多专利都与市电有关,不知这个七旬老人是否已具有精钢不坏之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