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没有尖峰才奇怪呢!
书里画的是理想情况。
但任何事情都有惯性。
不可能发生书里画的,由一个方向到另一方向,拐直角或锐角或钝角的变化。
最好的情况是,平稳过渡,但一般情况就是振荡着过渡了。
理想来看,MOS关闭了,L就突然没有电流了,但会阻止MOS关闭时的电流减小。
电流变化很突然,L感应很大的电压,但阻尼并不大。
负载电阻越小,电容越大,阻尼越大。振荡就会越小。
如果负载电阻电压振荡,在转换的瞬间,那么这回路电流也必然是振荡的。
减小L,提高C,减小负载电阻,是降低振荡的方法。一般还是增大C为好。 |
|
|
|  |  | | | | | 就是说,在PMOS关闭的瞬间,打开一样,会发生L的感应电压很大的情况,回路的阻尼不大,所以这个瞬间必定振荡。
书里说的是,稳定时的情况。
即书里不考虑,突然的MOS开关时的瞬态过程。
如果考虑,就是你这里的情况了。
|
|
|
| |  |  | | | | | | 如果你认为,PMOS关断的瞬间,电感两端的电压为电容上的电压,就是输出电压了,那么,你就上了教科书交待不明的当了!
只有这点变换时候的振荡结束后,才会是书里说的情况。
同样,PMOS打开的时候,也一样,这个瞬态过程结束了,才是电感电压为输入减去输出。
|
|
|
| | |  |  | | | | | | |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你什么都交代了,电感和电阻负载,来开关频率这么无关紧要的东西都交代了,就是唯独不交代电容大小,你不会是在故意测试这里人们的智商或概念认知等问题吧?
|
|
|
| | | |  |  | | | | | | | | 额,不好意思,电容忘记写了。电容是2200uF 50V 的nichicon电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出的是470uF,但是纹波和尖峰比较大,然后就又并联了一个2200uF的。 |
|
|
| | | | |  |  | | | | | | | | | 按本大师曾经的计算公式,负载电阻R=0.5 * sqrt(C / L)/ 阻尼比。
阻尼为1,肯定不振荡。
负载电阻小于 0.5*sqrt(10)= 1.7欧姆左右,不振荡。
但你的负载不可能这么小,电流太大了。
要是50欧姆负载的话,50 = sqrt(C/ 220)/ 阻尼比,如果是1的阻尼比的话,就是50 = sqrt(220/C),C怎么着也得 550 mF为好。 |
|
|
| | | | | |  |  | | | | | | | | | | 可是我把负载电阻值减小之后,发现尖峰并没有明显改善。
是不是续流二极管正向恢复时间 太长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就是有改善喽?
毕竟你需要几乎短路的时候,才会有效果。
减小L比较现实些!
|
|
|
| | |  |  | | | | | | | 哦,首先谢谢你的耐心解答。非常感谢。
能不能在肖特基二极管上并联一个电容来改善呢? |
|
|
|
 |  | | | | 这些现象很常见,亦很容易解释,实在是电感器本身的问题,跟什么layout,阻尼振荡等没有多大关系。
实际的电感器,可以等效成一个理想电感,一个寄生电容和一个等效损耗电阻三者并联。
明乎此,就不难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电流波形了。
|
|
|
|  |  | | | | | 这个电感式我自己绕的,寄生电容和DCR都很小可以忽略的。。 |
|
|
| |  |  | | | | | | LZ不相信,可以试试 :
1. 加一个几十pF的电容与电感并联,看看尖峰是不是大了,
2. 加一个几百~1K欧的电阻与电感并联,看看那个不连续的台阶是不是大了,
(电感最好用那个较大感量的,较小的那个好像有点饱和的趋势)
|
|
|
| | |  |  | | | | | | | 近似地理解下,求大师证 :
尖峰 = c*dv/dt 台阶 = (1/R) * v
c: 寄生电容
R: 等效损耗电阻
v: Voltage across inductor |
|
|
|
| | |  |  | | | | | | | 你好,请问怎么抑制这种尖峰呢?是换什么样的电感,还是调节驱动信号去解决? |
|
|
|
| |  |  | | | | | | 嗯,你的大师,说的其实就是本大师说的。
只不过,把输出电容C和负载R,并联到了电感而已。
而R和C本来就是和L并联的嘛!
其实你的大师说的是不对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