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LED电源研发高手群:239454548 非技术勿试,进群要做严格考试,不怕考倒的你就来吧! |
|
|
|  |  | | | | | 是临界模式反激?准备用什么类型的反激呢?PFM,准谐振? |
|
|
| |  |  | | | | | | 司马兄 这个变压器 两个辅助绕组是不是都是4匝单股?
楼主不在 问问你 |
|
|
|
|
| | | |  |  | | | | | | | | 那是不是两个绕组都是4匝额~
而且3mm的线径够么
我准备淘宝做实物 所以想确认下 |
|
|
| | | | |  |  | | | | | | | | | VCC的用0.3都感觉大了,那个供电绕组的电流不大的,随便选线就行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您顺便看看原理图里面的CY1是不是接错地方了
它左端接了个高压 右边接地 似乎不和常理
应该是高低地之间用Y电容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模块电源好像有界定,5V及以下算低电压,电流10A及以上。对于离线式的开关电源怎么界定就不知道了。 |
|
|
|
|
|
|
| | | |  |  | | | | | | | | 咦,回错楼层了,我说的是91楼。我全家只有我外公能比他起得早 |
|
|
|
|
| |  |  | | | | | | 。。。。起这么早来看帖子,能说你不牛么?100W的,肯定输出很常规吧。。。 |
|
|
|
|  |  | | | | | 话说,变压器要是热的话,有没有啥特制变压器的散热器啊,要是有那个,应该会很给力 |
|
|
|
| | |  |  | | | | | | | 这个没见过。也不是很好设计吧,散热器应该贴着磁芯散热,可是磁芯边上有骨架,导线的话又不是很平整,铜线和散热器,不好紧贴 |
|
|
|
| | |  |  | | | | | | | 这种逐周限流以及其他的过流保护,是不是,保护速度和输入电压无关啊。就是我输入本来是50VDC,但是搞错了加成70V 或者100V 200V,不会因为电压过大导致最终电流过大导致保护反应不过来炸了吧?
或者说,50V的输入保护做好了,以后我做100V输入的,假设,其他都不变,这个保护可以原封不动的用上去? |
|
|
|
|
| | | |  |  | | | | | | | | 考虑到电流输入端有个前沿消隐时间,所以还要看你实际开关管的安全工作区是不是够余量。 |
|
|
| | | | |  |  | | | | | | | | | 谢谢st兄
你是说,逐周限流的是吧。
我是看这个消隐时间内,等于完全没有保护,电流能冲多少吗?
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等效于保护时间加长了而已。然后,消隐时间,就看芯片中的参数,靠不靠的住?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流模式的,都一样。消隐时间内,电流是不受芯片控制的。芯片一般给出的参数,可以参考,毕竟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我就等于是保护时间要多加一个消隐时间就可以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消隐一般是数百nS,这个时间电感电流还没到达很高的水平吧 |
|
|
|  |  | | | | | 请教一下,如果变压器按低端临界设计,随输入电压的变化,是否就进入DCM了?基本是全电压DCM吗? |
|
|
| |  |  | | | | | | 是的,如果按最低电压满载时临界来设计的话,全电压全负载下都是DCM。(除临界点)
看 298,299 楼的波形,可以看出,都是DCM。 |
|
|
|  |  | | | | | 敢问楼主的钳位电压是一个经验值还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
|
|
| |  |  | | | | | | 理论上,钳位电压+最高输入电压 < MOS管耐压 就可以。
实际上,还要考虑尖峰还有余量。 |
|
|
| |  |  | | | | | | 本例中,最高输入电压340Vdc,加上180V钳位电压,就有520V。
MOS管选用的是600V,也就只有80V的理论余量。
才80V的理论余量,这就有点少,所以就要想办法压住尖峰,这样就不至于余量不足。
可以在 298,299楼 看到波形图,红色波形为Vds,尖峰基本都被压住了。 |
|
|
|
|
| | | | |  |  | | | | | | | | | 包括尖峰哎,比如尖峰值400了,得取500V(80%)的管子?
其实我以前有一次,将近100V尖峰,也取了100V的MOS,老化也没坏……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具体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比如,不可控的东西占了多少比例。
比如,尖峰如果占了很大或较大一部分,而尖峰本身就是不太可控的。
那就要留多些余量。
如果,尖峰本身只占3%,那就算加大一倍,也就6%而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这个意思,PDF中说温度下降,VDS的耐压也有下降。
我一般不怎么考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MOS的特性是这样的,不过我一般也不考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毛刺,最坏情况下90%,应该可以。
像AC输入的电源,还要考虑雷击浪涌,所以这方面的功夫也要做到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还要雷击,差点忘了,谢谢提醒,要不又成一个动车了…… |
|
|
|
|
| | |  |  | | | | | | | 全桥上下管,每次加到一定功率就炸,直通的两管炸。超过管子安全区的可能性,大吗? |
|
|
|
|
|  |  | | | | | 据说EE和EI磁芯都比较挫哎,我一般喜欢用EER的,因为中柱是圆形的,比方形的好 |
|
|
| |  |  | | | | | | 我也喜欢圆形的。
比较喜欢用 PQ,RM,ETD。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额。其实,为嘛磁芯都是黑色的,黑色的不更加吸热吗,应该做成白色的,多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想请教一下
1,你这个变压器用的是单股线还是绞合线?
2,用绞合线有什么好处?(绞合线我才理解了2点:1,解决集腹深度问题,2增大载流量)
3,如果用绞合线,那怎样计算一层能绕几圈呢?(按照“单根线径*股数=总直径”吗?) |
|
|
|
|
|
|
| | |  |  | | | | | | | 都是一点点 验证,补充,修正 过来的。
有修改记录为证:
20130715 增加 磁性元件设计.xmcd
20130823 磁性元件设计.xmcd 改为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20130824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增加 MOS管损耗计算
20131024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修改 磁芯损耗计算
20140114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增加 ETD49卧10+10
|
|
|
| | | |  |  | | | | | | | | 修正一次也要十来天吗?
如果发现第一步就少算了个……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是发现在自己以前的些地方没算对,或是没算好,改进算法了。
还有是补充或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文有点基础,加上翻译软件,能理解个大概,法,德文翻译软件都不好使呢。我拿法文的给说法文的人看,都不能明白啥意思,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啊是啊,真是超郁闷,就算打出来,有翻译软件也不一定就能理解了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恩恩,法文和英文很相像,有时候还分不清是法文还是英文呢,哈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是经验,很多主观的东西。
就不写出来了,省得给自己惹麻烦。 |
|
|
|
|
|
|
|
|  |  | | | | | 陆工,这个Mathcad 有视频教程的吗,我就不是懂,你这左边的这个元器件,这些,是怎么显示出来的 |
|
|
|
|
|  |  | | | | | 没看到初级(次级)匝数、线径、磁密、电流密度等参数。 |
|
|
|
|
|
|
|
|
 |  | | | | 算出:
变压器损耗 1.83W
MOS管损耗:0.877W
输出整流管:1.68W
上边约损耗:4.4%
再加上:
输入整流桥: 约1%损耗
输入NTC: 估计约0.5% 损耗
RCD吸收: 估计约1%损耗
假负载和其它: 0.5%损耗
算上上边全部,大约还可以做到约92%的效率
再留点余量,目标效率90%+ |
|
|
|
|
|  |  | | | | | 大师,您这个变压器损耗和MOS管损耗值,是不是写反了?
|
|
|
|  |  | | | | | 大师,您这个变压器损耗和MOS管损耗是不是写反了?
我按您的系统参数,计算了一遍,我算的变压器损耗0.875W,MOS管损耗2.3W(包含Coss损耗)。
是您写反了,还是我算错啦!
|
|
|
 |  | | | | 大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说:
变压器温升(常温无风环境)大概会是多少?
效率能否如预期做到90%+ ?
又或是效率真能如计算所得,接近92% 呢? |
|
|
|  |  | | | | | 等你的样品做出来后,你会发现,效率连90%也达不到(要记得用标准仪器测试哦),因为你的线路损耗没有计算,还有,变压器的涡流损耗你也没有计算,还有共模、差模、滤波电感、电容等的损耗也没有计算,差之甚远也……。
就你现在的变压器设计数据来看,就算是单电压,变压器损耗总和应该不会小于3W……我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对于使用QR工作模式的IC来说,你计算的是最低工作频率,而实际上的工作频率要高很多,而你在计算损耗的时候,恰恰使用了最低频率,所以差别很大…… |
|
|
| |  |  | | | | | | 嗯,结果出来了,大家就看到了。
现在说什么也太早。
你可以预估一下,效率大约能做到多少,变压器温升能做到多少……
电源大概会是这个样子:
加一个5mH左右的UU10.5共模
输入串NTC为 5D-9
不加差模
IC为 UC3845
其它就按常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手工摆习惯了,一般电源板的图,也不会有很多个元件要这样摆的。
它不像数字电路的那些I/O口,电阻和电容 都是一排一排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每回复一次这个帖子,楼层就自动更新,怎么做到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不是保存的时侯 后缀 没有选好啊。
要不,就有可能是文件损坏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后缀没有没有选好啊,怀疑怎么损坏的,很奇怪。。明明保存好了的。。辛辛苦苦把元件一个个坐标标上的啊,可怜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跟硬盘也有关系?没有非法关机,不过昨天电脑却是有问题的,突然连不上网了,今天过来又能连上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又重新画了,把昨天打不开的删了,现在找历史记录也没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熟能生巧吗,正好锻炼画图既能,有朝一日炼成人肉照相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该可以从记录的文档里找出来的。
就算找不到最新的,也应该能找到比较近的,除非你画图过程中没有保存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怪异了,历史记录里就是查看最近打开的文档不是吗,有其他一些文件,就是没有这个打不开的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真奇怪,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噢哦噢哦噢哦哦哦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我发现个问题哦。IC2是不是应该离初级近一些更好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伸手党又无耻的来请教了
原图中最大的电解电容右边的两个方盒子和下面的方盒子都是啥~
原理图中没找明白两个东西是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前辈 我去网上定制个变压器 不过对匝数还有点疑问
请问匝数是:56 4 16(4股) 4么
而且不太明白为什么原边副边为啥都要搞个12V的支路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您知道不知道陆前辈
那个EMI滤波电感的3D模型怎么搞出来的?
难道是自己画的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我一般看到的都是两位数,同样的变压器,Q越大变压器越好,这个是定论吧。目前所有资料中并没有说不同变压器这个Q有什么要求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熟能生巧,慢慢磨。上次的一个PFC,68T的PQ3526 做150UH,我硬是给磨出来了。
差不多10几mm,都是一刀刀锉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个背面照,TOP层两块大的铺铜是给底面的IC散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右上角地个最吃力,左边次之,下边那个最舒服。
当然了,这个是对电源整流滤波来说的,如果负载端也是高频,那下边的也吃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CB上走线部分电解电容脚上有没有开豁口,就是那种保证电流从电解电容脚走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只是还没发现加那个东西会有很大效果。
就算EMI(传导),我也没见这东西有多大效果,更不用说电源本身的东西了。
当然了,再高的频率,可能效果就出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说,那个豁口,可以减少纹波。就是让电解电容滤波效果更充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是没错的。
只是作用有多大,效果多明显,还是以实际为准吧。
就好比说,一点接地。我才懒得一点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反正那个图我是不敢再用了。一个PCB好几百啊。要是谁会用这个图,用的效果明显,欢迎来指导下我,我们探讨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cb的铜阻长了,电流还形成折返,无形中增加干扰。个人认为弊大于利!
不过这种思考模式值得借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是给IC通了个VCC而以啊,这是振荡器的波形,和驱动的波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敌!
一通电就92了。还是硬开关,DCM!!!
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嘉利创和华强PCB早就是10*10 50元了,他们的主页上面就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工,我现在一款低压的DCDC,效率为何只有50-60%,如果要提高效率,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呢?这是我的电源设计参数,您能帮我看看嘛?
https://bbs.21dianyuan.com/181578.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哈,低压DCDC硬开关,效率很难做滴
很多不懂的人,听说低压超小功率DCDC效率做70%-80%都是一副鄙视的表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半载约40分钟,变压器 57度,室温约27度。
因现在MOS管还是祼奔,所以暂时不测满载时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终于等到了。这个全家福照的很赞
MOS多少度,或者MOS的散热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刚看了这帖子,感觉好像动手做一下。在学校里自己要去买那么多元器件感觉好麻烦,不知道大神能否送给小弟一套元器件,我想跟着你做一个。愿意的话QQ号联系一下19341486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刚在另一个贴,说到了变压器的均衡。
其实,这个电源在设计之初,我已试过用好几个 三角形B 来计算,最终于选择了这个比较平衡的值。
同样,MOS管也是,选了好几个管,最终选了10N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铜损 和 磁损 均衡(不一定要一样)。
铜损中的 初级 和 次级 均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不一定要相等,接近了,就差不多了。
因为还要考虑线方不方便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时:初级铜损=次级铜损???这怎么保证。I方R的配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正激类的大功率变压器,可能是这样吧,不是很清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的,受教了,第一次听说。
关于磁损和铜损的问题。我觉得,不一定要刻意保证一样。但是最好不要差多了,要不然,温度会传递的。但是,有个文章这么说的,不知道你认同我的观点吗?
下面是一个文章的原文:“ 误解2#铜损=铁损
一些设计中铁损和铜损显著不同,不要担心,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有更多的参数定义优化设计,在高频变压器设计中,让铜损和铁损相等总是最少关注的
该误解是从热的立场,将高频设计等同50/60Hz设计,没有考虑.一些.暴露线的薄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像多数磁芯,在90℃左右时,损耗最小; 多数漆包线的温度控制,一般也是在90℃左右;
那么,变压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窗口填满;
2、磁芯温度90,线包温度90(以90左右为限制,且考虑散热方式后)
至于此时是不是铜损等于铁损,不得而知。
不过你可以这样理解,假设设计一个1KW(假设效率98%)的变压器,损耗共计20W。
采用EER4220,损耗如何分配?
我觉得应该是差不多的,因为不大可能出现磁芯损耗5W,绕组损耗15W的情况(或者相反情况)。
(有些比较复杂关系,采用定性分析可能会比定量计算要有用些)
至于铜损:铁损的比例是8/12还是12:8,或者是其它值,取决于散热措施等等因数。
原则上应该是趋向于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侠能分享下,你计算变压器损耗的基本公式吗?或者你更简易的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57%的效率,不错了,这个我相信,我的32.5V4A,呵呵,也有这个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A的DCM。难怪效率那么高呢。我大约明白了,有时间我也验算下。我以前的有十几A的CCM,效率没有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贴呢,重点不在效率,所以那只是一个参考而以。
主要在于 变压器,开关频率,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
中间的 福禄克15B,也就一般功能吧。
右边的 宝工MT-1860,当时主要是看中它可以打曲线,还有测温度功能。
左边的安捷伦表,好像常见的功能都有吧,打曲线就不记得可不可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是测比较长时间的数据,把数据传到电脑。
能以变化曲线的形式表现,这样就可以看到数据在多长时间上升或是下降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你家里面的装备还真全, 是私人的?还是吃喝拉都实验室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效率高得有点吓人。。。而且不是QR的。。。只是个DC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就是高得有点出乎自己意料。
所以,没敢算出来,怕被人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上是这样吧,也不知道仪器都准不准,仅供参考吧。
反正,各器件都不是很热就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