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技术笔记:
(之前的文档有文本错误,已修正)
反激小结 V1.01.pdf
行文安排参考了文献[1]
变压器部分参考了文献[5]
环路补偿部分参考了文献[2][3][4]
2.Mathcad计算手稿:
Mathcad - Flyback Converter Design.pdf
其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公式均可在技术笔记中找到注释。
3.Simplis 文件,参数按照1、2提供的方法计算
Flyback.zip
[size=13.63636302947998px]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取代系统的许多繁琐的人工分析,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因为解析法在近似处理中带来的较大误差,还可以与实物调试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size=13.63636302947998px](注:由于没有找到NCP1015的Simplis模型,仿真用3843代替,仿真结果在23楼) |
|
|
|  |  | | | | | 龙腾原创 搞出了这么多好东西还不知道呢。我等有福了。 |
|
|
| |  |  | | | | | | /*********** 广告已删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神这总结能力,是我等前进路上的榜样啊。请问大神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何推算,有没有相关资料推荐? |
|
|
|
|
|
| |  |  | | | | | | 3是补偿后的闭环BODE吧 ? 楼主讲讲如何分别仿真补偿前和补偿后的传递特性的吧,普及仿真知识,我等学学。 |
|
|
| |  |  | | | | | | 兄台用的是哪个版本的 ?我用7.0试用版说元器件太多,用5.4的又报错。可否把软件上传? |
|
|
| | |  |  | | | | | | | 我用的5.5版本,文工上传过(免安装版),论坛可以下载到,兄台可以找一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找找万能的电驴:
https://bbs.21dianyuan.com/19825.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Place------>Hierarchy----->Component(Full path)------->随便找一个别人做好的OPTO模型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le---->Select Simulator----->Simplis----->将报警component重新替换掉
PS:1楼附有我修改后的文件,可直接用 |
|
|
|
|
|
|
|
| |  |  | | | | | | 补充一下,AC分析时,将整流桥前的交流电源改成直流电源,否则仿真不容易收敛。 |
|
|
| |  |  | | | | | | 虽然1A的电子负载的波动0.1V左右,但调节过程还是很慢的.
5ms才能稳定,说明带宽很低的.
谢谢大家!
|
|
|
|
|
|
|
|  |  | | | | | 请教两个问题,
1.Rled mathcad 和设计文档中计算结果怎么会不一样?
mathcad 中计算结果为1.966K,设计文档中为1K?
2.请问下UC2844 反馈补偿电路 在2脚接地,1脚直接与光耦相连,并无上拉电阻。
这颗电阻应该如何确定?
|
|
|
| |  |  | | | | | | 1.以Mathcad为准(注:因CTR对Rled的计算结果影响非常大,Rled不能做到精确计算,实际电路中需要适当调整)
2.其实2844内部相当于已经做了上拉(参考2844内部框图,可由戴维南-诺顿等效获得,内部等效为一个恒压源+上拉电阻,但电阻值大小不知,从datasheet中体现不出来),所以可以与光藕直接相连。
3.如果外部加上拉电阻,该电阻的确定主要由应用而定(是人为设定的,不是计算的),如果追求高动态响应,该电阻应取小(如1k~5K);若追求低待机功耗,该电阻应取大(如15k以上) |
|
|
|
| | | |  |  | | | | | | | | 1.首先说明负号的问题:光偶等效NPN,从光耦电流到VFB,是NPN的共射接法(参考共射放大电路分析),所以有负号,Mathcad计算去掉负号是为了绘制幅频特性曲线看起来更直观一些(从-90°起始),但不影响计算结果;
2.标准的type II表达式为:
G(s)=G0 * (1+Wz/s)/(1+s/Wp) (注意s的位置)
化简一下可知,图片中的G(s)与Mathcad中的G(f),是一样的 |
|
|
| | | | |  |  | | | | | | | | | 1.负号的问题我翻了下模电课本理解了
2. 关于补偿图上画的也是Type II ,但是传递函数就是下面贴出来的公式,
你的实例中用的也是图上的补偿网络,但是传递函数确不一样。还是我图上红色圈中标出的疑问? |
|
|
|
|
|
|  |  | | | | | 草兄:我在做功率级传递函数(Power stage transfer function)的时候出现
“绘图失败。请用实数替换复数值和 NaNs。”请问是什么原因啊?H(f )的传递函数是按照你PDF文件中设置的,怎么绘制不出来啊 |
|
|
|
|
| | | |  |  | | | | | | | | 绘图时,需要定义自变量f的范围。
另外,你用的版本比较高,不确定与版本有没有关系 |
|
|
|
|
|
|
|  |  | | | | | 你的mathcad文档中功率级的传递涵数怎么这么简单,不像是电流模式的啊,而且Basso书中引用的Ridley的模型比你这个复杂很多.
抱歉我没有能力去判断他的公式的对错并对其化简
|
|
|
|
|  |  | | | | | 胡哥,小结第六页,图5中的纹波率:Krf=△I/2Iedc,这个Iedc是平均电感电流对吧?我的理解没错吧,如果是的话,那这个公式是不是有点问题,按照A-Z P51的定义应该是:Krf=△I/IL,IL=Iedc
|
|
|
| |  |  | | | | | | 都快三年没碰过Flyback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散,公式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
|
|
|
| | |  |  | | | | | | | 同问101楼问题:次级电流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谢谢
|
|
|
|  |  | | | | | 好东西,但是仿真软件还没系统的学过,楼主有什么好的建议 |
|
|
|
|
|
|
|
|  |  | | | | | 您好!
我现在做一个48V 2.5A 输入90-264 反激电源,我变压器是38 17 7 感量 470UH 我90V的时候效率只有83 后面带PFC效率更低,请问版主我变压器还能改善么,我芯片频率是固定65,不能变。
|
|
|
|
|
|  |  | | | | | 我是刚入么学习开关电源的小白,想问下大神krp值是依靠什么值设定的呀
|
|
|
|
|
|
|
|
| |  |  | | | | | | 楼主写的不错,辛苦了,非常感谢,资料收了,细细研究一下。 |
|
|
|
|
|
|
|
 |  | | | | 楼主还在广州,?
工作两年还不断学习整理不断,确实佩服啊 |
|
|
|
|
|
|
|
|
|  |  | | | | | 我接触Simplis的时间也不长,感觉Simplis做原理性的验证还可以(比如小信号啦,关键点波形啦,电路拓扑分析啦,模拟电子电路分析啦),但是涉及到磁学的部分Simplis就不行了,还得靠Saber。 |
|
|
|
|
|
 |  | | | | PS:关于Simplis仿真的入门学习速成(只需一个双休日)
大力推荐Doaer大师推荐的参考资料:
http://www.docin.com/p-100067326.html
另:Doaer大师的个人空间:
http://space.21dianyuan.com/space.php?action=topic_add_list&space_id=92950&curpage=2
|
|
|
|  |  | | | | | 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取代系统的许多繁琐的人工分析,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因为解析法在近似处理中带来的较大误差,还可以与实物调试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摘自《SIMetrix/SIMPLIS 应用探讨 》
|
|
|
|
|
|
|
|
|
|
 |  | | | | hello,我看了下,公式33 at page19,应该G(S)=Vfb(s)/Vout(s),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
|
|
|
| |  |  | | | | | | 我有个疑问哦,就是17页的公式31:H(S)=VOUT(S)/Vfb(s)?这里的Vfb(s)和page19的G(s)=Vfb(s)/Vout(s)应该不是一个吧?不然开环传递函数H(S)*G(S)=1了?
我对芯片的小信号这个传递函数从哪里开头不太熟悉,呵呵
请教一下
谢谢啦 |
|
|
| | |  |  | | | | | | | 这个一两句话可说不清楚呀,建议看看控制理论有关传递函数的概念...
H(S)=VOUT(S)/Vfb(s) G(s)=Vfb(s)/Vout(s)
虽然是这么写,但开环却不可以直接这么相乘,因为两个表达式的Vout(s)与Vfb(s)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激励,一个是响应
|
|
|
| | | |  |  | | | | | | | | 我们判定是否稳定的话,不是根据开环传递函数来确定的么?
稳定性判定依据:
第一个判据是交越频率(在此频率时,总的环路增益是1即0dB)的相
移应当小于 ,同时相位裕度(相位角度与-180° 的差)通常至取45° .
第二个判据是避免幅频特性斜率以-40db/dec特性随频率陡
峭变化,整个电路的开环幅频特性以斜率-20db/dec 交越.
|
|
|
| | | | |  |  | | | | | | | | | 这两个所谓的“判据”,与环路是否稳定是两码事.
1.对于一般简单的应用,判断是否稳定,看开环Bode穿越频率处是否产生180相移即可(复杂一点的系统用奈氏判据);
2.楼上的那两条,不叫做判据,叫做系统补偿矫正的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貌似我看到所有文档,都是用这两条来判断环路是否稳定呀...
如果达到了这两条,系统就稳定,不是吗?
我晕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咬文嚼字的说:
1.达到这两条,基本可以判定环路是稳定的(但不绝对,比如条件稳定,比如幅频特性曲线多次穿越0dB轴情况,这两条就废了);
2.这两条指的是“稳定度”,而非“判定稳定的条件”。
控制理论是一门很系统很严谨的学科,应用到电源领域时,许多参考资料直接引用其结论,没有给出数学推导,这给理解这些结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
|
|
|
|
|
|
 |  | | | | 楼主能不能共享一下mathcad写的计算源文件,谢谢 |
|
|
|
|
 |  | | | | 谢谢胡工的分享,这么棒的文章和经验让小弟受益匪浅,也汗颜没有整理的如此仔细,以后需要多向你学习啊。帖子还在看,有几个小疑问:
反激小结V1.0。 Page7:
。 但是, 如果我们在DCM模式与CCM模式的临界处 (BCM模式)、
输入电压最低(Vinmin_DC)、满载条件下,设计DCM模式反激变换器,就可以使问题变得简
单化
以我之前的经验,在输入电压最低,最大负载时一般会设计在CCM模式,在输入电压最高,轻载时都会处于DCM模式。你所说的将问题简单化,是指用CCM的方式去计算设计吗?(CCM仅跟占空比有关)。
对公式七,通常反激MOSFET上还会有漏感产生的尖峰电压,建议标在公式中。
笔记写的非常棒啊,我第一次接触Simplis,仿真出来了你附上的图片。不过我不清楚怎么仿真出动态和波特图的,还在学习,能指点一下吗?谢谢
我附上一份FPS SMPS仿真辅助设计软件,我曾经用这款软件设计过反激的电源,看了楼主的总结感觉异曲同工之妙,不及楼主分析和总结的完善,非常感谢你的分享。期待你更多的经验分享讨论 |
|
|
|  |  | | | | | 感谢关注
1.文档中选用的控制IC不能工作于CCM,如文中描述,DCM工作模式较为复杂(电压增益由负载和占空比同时决定),所以在输入电压最低,最大负载时让其工作于CRM(可以认为是CCM,此时电压增益仅仅由占空比决定);
2.公式7旨在说明匝比对初级MOS电压应力的影响,漏感产生的尖峰问题已在下文给出了解释说明;
3.动态测试和Bode图,可以参考55楼的文档 |
|
|
|
|
|
|
 |  | | | | 先顶下楼主,不知道楼主使用Mathcad用的几年了?这个水平羡慕! |
|
|
 |  | | | | 楼主,补偿电路的传递函数少了一个积分项,1/S*CZ*R1。补偿电路起始极点。 |
|
|
|
|
|
|  |  | | | | | 看哭了 太有用了。
才开始学习反激变换器,没找到头绪,直到看到这篇文章。
|
|
|
|
|
|
|  |  | | | | | 请问线径计算公式中的ρ是怎么确定的,以前都是按照AWG或其他线规确定的。不知道高手们有没有资料,可以共享下吗?? |
|
|
|
 |  | | | | 你好!我想咨询下RCD电路中的电阻和电容该选什么类型的器件,第一次做PCB,不知道用什么器件
|
|
|
 |  | | | | 请教下版主:
在计算控制到输出传递函数的时候,由于是多路输出,将其他路的负载电阻等效到反馈回路了(即Rload=Vout1^2/Po).
那么我的疑问是:其他路的电容以及电容Esr不要等效到反馈回路吗?
按照版主的方式得出的开环传递函数和仿真的一样么?
谢谢!
|
|
|
|
 |  | | | | 前辈您好!看了您发的simplis电路图,有个问题。我发现变压器设置里只有这样的参数,这三个数是说的副边三个绕组的电感吗?那原边电感在哪设置?先谢谢前辈的无私分享和讲解!
|
|
|
 |  | | | | 版主有没有mathCAD的源文件,学习下!550437964 |
|
|
 |  | | | | 感谢楼主辛苦整理的文档,是我迄今看到最适合新手的技术笔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个闭环电路AC仿真,发生如下错误,有人遇到过吗,不知道是不是哪个参数设置不对、、、、仿真文件是从上面下载的,参数一点没动,直接仿真,出现错误,里面的参数设置我也截图贴出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篇文档里没有关于气隙的计算,难道胡总的反激不需要气隙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