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LED电源研发高手群:239454548 非技术勿试,进群要做严格考试,不怕考倒的你就来吧! |
|
|
|  |  | | | | | 是临界模式反激?准备用什么类型的反激呢?PFM,准谐振? |
|
|
| |  |  | | | | | | 司马兄 这个变压器 两个辅助绕组是不是都是4匝单股?
楼主不在 问问你 |
|
|
|
|
| | | |  |  | | | | | | | | 那是不是两个绕组都是4匝额~
而且3mm的线径够么
我准备淘宝做实物 所以想确认下 |
|
|
| | | | |  |  | | | | | | | | | VCC的用0.3都感觉大了,那个供电绕组的电流不大的,随便选线就行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您顺便看看原理图里面的CY1是不是接错地方了
它左端接了个高压 右边接地 似乎不和常理
应该是高低地之间用Y电容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模块电源好像有界定,5V及以下算低电压,电流10A及以上。对于离线式的开关电源怎么界定就不知道了。 |
|
|
|
|
|
|
| | | |  |  | | | | | | | | 咦,回错楼层了,我说的是91楼。我全家只有我外公能比他起得早 |
|
|
|
|
| |  |  | | | | | | 。。。。起这么早来看帖子,能说你不牛么?100W的,肯定输出很常规吧。。。 |
|
|
|
|  |  | | | | | 话说,变压器要是热的话,有没有啥特制变压器的散热器啊,要是有那个,应该会很给力 |
|
|
|
| | |  |  | | | | | | | 这个没见过。也不是很好设计吧,散热器应该贴着磁芯散热,可是磁芯边上有骨架,导线的话又不是很平整,铜线和散热器,不好紧贴 |
|
|
|
| | |  |  | | | | | | | 这种逐周限流以及其他的过流保护,是不是,保护速度和输入电压无关啊。就是我输入本来是50VDC,但是搞错了加成70V 或者100V 200V,不会因为电压过大导致最终电流过大导致保护反应不过来炸了吧?
或者说,50V的输入保护做好了,以后我做100V输入的,假设,其他都不变,这个保护可以原封不动的用上去? |
|
|
|
|
| | | |  |  | | | | | | | | 考虑到电流输入端有个前沿消隐时间,所以还要看你实际开关管的安全工作区是不是够余量。 |
|
|
| | | | |  |  | | | | | | | | | 谢谢st兄
你是说,逐周限流的是吧。
我是看这个消隐时间内,等于完全没有保护,电流能冲多少吗?
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等效于保护时间加长了而已。然后,消隐时间,就看芯片中的参数,靠不靠的住?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流模式的,都一样。消隐时间内,电流是不受芯片控制的。芯片一般给出的参数,可以参考,毕竟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我就等于是保护时间要多加一个消隐时间就可以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消隐一般是数百nS,这个时间电感电流还没到达很高的水平吧 |
|
|
|  |  | | | | | 请教一下,如果变压器按低端临界设计,随输入电压的变化,是否就进入DCM了?基本是全电压DCM吗? |
|
|
| |  |  | | | | | | 是的,如果按最低电压满载时临界来设计的话,全电压全负载下都是DCM。(除临界点)
看 298,299 楼的波形,可以看出,都是DCM。 |
|
|
|  |  | | | | | 敢问楼主的钳位电压是一个经验值还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
|
|
| |  |  | | | | | | 理论上,钳位电压+最高输入电压 < MOS管耐压 就可以。
实际上,还要考虑尖峰还有余量。 |
|
|
| |  |  | | | | | | 本例中,最高输入电压340Vdc,加上180V钳位电压,就有520V。
MOS管选用的是600V,也就只有80V的理论余量。
才80V的理论余量,这就有点少,所以就要想办法压住尖峰,这样就不至于余量不足。
可以在 298,299楼 看到波形图,红色波形为Vds,尖峰基本都被压住了。 |
|
|
|
|
| | | | |  |  | | | | | | | | | 包括尖峰哎,比如尖峰值400了,得取500V(80%)的管子?
其实我以前有一次,将近100V尖峰,也取了100V的MOS,老化也没坏……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具体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比如,不可控的东西占了多少比例。
比如,尖峰如果占了很大或较大一部分,而尖峰本身就是不太可控的。
那就要留多些余量。
如果,尖峰本身只占3%,那就算加大一倍,也就6%而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这个意思,PDF中说温度下降,VDS的耐压也有下降。
我一般不怎么考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MOS的特性是这样的,不过我一般也不考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毛刺,最坏情况下90%,应该可以。
像AC输入的电源,还要考虑雷击浪涌,所以这方面的功夫也要做到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还要雷击,差点忘了,谢谢提醒,要不又成一个动车了…… |
|
|
|
|
| | |  |  | | | | | | | 全桥上下管,每次加到一定功率就炸,直通的两管炸。超过管子安全区的可能性,大吗? |
|
|
|
|
|  |  | | | | | 据说EE和EI磁芯都比较挫哎,我一般喜欢用EER的,因为中柱是圆形的,比方形的好 |
|
|
| |  |  | | | | | | 我也喜欢圆形的。
比较喜欢用 PQ,RM,ETD。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额。其实,为嘛磁芯都是黑色的,黑色的不更加吸热吗,应该做成白色的,多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想请教一下
1,你这个变压器用的是单股线还是绞合线?
2,用绞合线有什么好处?(绞合线我才理解了2点:1,解决集腹深度问题,2增大载流量)
3,如果用绞合线,那怎样计算一层能绕几圈呢?(按照“单根线径*股数=总直径”吗?) |
|
|
|
|
|
|
| | |  |  | | | | | | | 都是一点点 验证,补充,修正 过来的。
有修改记录为证:
20130715 增加 磁性元件设计.xmcd
20130823 磁性元件设计.xmcd 改为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20130824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增加 MOS管损耗计算
20131024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修改 磁芯损耗计算
20140114 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xmcd 增加 ETD49卧10+10
|
|
|
| | | |  |  | | | | | | | | 修正一次也要十来天吗?
如果发现第一步就少算了个……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是发现在自己以前的些地方没算对,或是没算好,改进算法了。
还有是补充或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文有点基础,加上翻译软件,能理解个大概,法,德文翻译软件都不好使呢。我拿法文的给说法文的人看,都不能明白啥意思,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啊是啊,真是超郁闷,就算打出来,有翻译软件也不一定就能理解了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恩恩,法文和英文很相像,有时候还分不清是法文还是英文呢,哈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是经验,很多主观的东西。
就不写出来了,省得给自己惹麻烦。 |
|
|
|
|
|
|
|
|  |  | | | | | 陆工,这个Mathcad 有视频教程的吗,我就不是懂,你这左边的这个元器件,这些,是怎么显示出来的 |
|
|
|
|
|  |  | | | | | 没看到初级(次级)匝数、线径、磁密、电流密度等参数。 |
|
|
|
|
|
|
|
|
 |  | | | | 算出:
变压器损耗 1.83W
MOS管损耗:0.877W
输出整流管:1.68W
上边约损耗:4.4%
再加上:
输入整流桥: 约1%损耗
输入NTC: 估计约0.5% 损耗
RCD吸收: 估计约1%损耗
假负载和其它: 0.5%损耗
算上上边全部,大约还可以做到约92%的效率
再留点余量,目标效率90%+ |
|
|
|
|
|  |  | | | | | 大师,您这个变压器损耗和MOS管损耗值,是不是写反了?
|
|
|
|  |  | | | | | 大师,您这个变压器损耗和MOS管损耗是不是写反了?
我按您的系统参数,计算了一遍,我算的变压器损耗0.875W,MOS管损耗2.3W(包含Coss损耗)。
是您写反了,还是我算错啦!
|
|
|
 |  | | | | 大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说:
变压器温升(常温无风环境)大概会是多少?
效率能否如预期做到90%+ ?
又或是效率真能如计算所得,接近92% 呢? |
|
|
|  |  | | | | | 等你的样品做出来后,你会发现,效率连90%也达不到(要记得用标准仪器测试哦),因为你的线路损耗没有计算,还有,变压器的涡流损耗你也没有计算,还有共模、差模、滤波电感、电容等的损耗也没有计算,差之甚远也……。
就你现在的变压器设计数据来看,就算是单电压,变压器损耗总和应该不会小于3W……我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对于使用QR工作模式的IC来说,你计算的是最低工作频率,而实际上的工作频率要高很多,而你在计算损耗的时候,恰恰使用了最低频率,所以差别很大…… |
|
|
| |  |  | | | | | | 嗯,结果出来了,大家就看到了。
现在说什么也太早。
你可以预估一下,效率大约能做到多少,变压器温升能做到多少……
电源大概会是这个样子:
加一个5mH左右的UU10.5共模
输入串NTC为 5D-9
不加差模
IC为 UC3845
其它就按常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手工摆习惯了,一般电源板的图,也不会有很多个元件要这样摆的。
它不像数字电路的那些I/O口,电阻和电容 都是一排一排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每回复一次这个帖子,楼层就自动更新,怎么做到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不是保存的时侯 后缀 没有选好啊。
要不,就有可能是文件损坏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后缀没有没有选好啊,怀疑怎么损坏的,很奇怪。。明明保存好了的。。辛辛苦苦把元件一个个坐标标上的啊,可怜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跟硬盘也有关系?没有非法关机,不过昨天电脑却是有问题的,突然连不上网了,今天过来又能连上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又重新画了,把昨天打不开的删了,现在找历史记录也没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熟能生巧吗,正好锻炼画图既能,有朝一日炼成人肉照相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该可以从记录的文档里找出来的。
就算找不到最新的,也应该能找到比较近的,除非你画图过程中没有保存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怪异了,历史记录里就是查看最近打开的文档不是吗,有其他一些文件,就是没有这个打不开的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真奇怪,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噢哦噢哦噢哦哦哦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我发现个问题哦。IC2是不是应该离初级近一些更好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伸手党又无耻的来请教了
原图中最大的电解电容右边的两个方盒子和下面的方盒子都是啥~
原理图中没找明白两个东西是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前辈 我去网上定制个变压器 不过对匝数还有点疑问
请问匝数是:56 4 16(4股) 4么
而且不太明白为什么原边副边为啥都要搞个12V的支路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您知道不知道陆前辈
那个EMI滤波电感的3D模型怎么搞出来的?
难道是自己画的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我一般看到的都是两位数,同样的变压器,Q越大变压器越好,这个是定论吧。目前所有资料中并没有说不同变压器这个Q有什么要求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熟能生巧,慢慢磨。上次的一个PFC,68T的PQ3526 做150UH,我硬是给磨出来了。
差不多10几mm,都是一刀刀锉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个背面照,TOP层两块大的铺铜是给底面的IC散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右上角地个最吃力,左边次之,下边那个最舒服。
当然了,这个是对电源整流滤波来说的,如果负载端也是高频,那下边的也吃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CB上走线部分电解电容脚上有没有开豁口,就是那种保证电流从电解电容脚走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只是还没发现加那个东西会有很大效果。
就算EMI(传导),我也没见这东西有多大效果,更不用说电源本身的东西了。
当然了,再高的频率,可能效果就出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说,那个豁口,可以减少纹波。就是让电解电容滤波效果更充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是没错的。
只是作用有多大,效果多明显,还是以实际为准吧。
就好比说,一点接地。我才懒得一点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反正那个图我是不敢再用了。一个PCB好几百啊。要是谁会用这个图,用的效果明显,欢迎来指导下我,我们探讨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cb的铜阻长了,电流还形成折返,无形中增加干扰。个人认为弊大于利!
不过这种思考模式值得借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是给IC通了个VCC而以啊,这是振荡器的波形,和驱动的波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敌!
一通电就92了。还是硬开关,DCM!!!
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嘉利创和华强PCB早就是10*10 50元了,他们的主页上面就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工,我现在一款低压的DCDC,效率为何只有50-60%,如果要提高效率,要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呢?这是我的电源设计参数,您能帮我看看嘛?
https://bbs.21dianyuan.com/181578.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哈,低压DCDC硬开关,效率很难做滴
很多不懂的人,听说低压超小功率DCDC效率做70%-80%都是一副鄙视的表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半载约40分钟,变压器 57度,室温约27度。
因现在MOS管还是祼奔,所以暂时不测满载时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终于等到了。这个全家福照的很赞
MOS多少度,或者MOS的散热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刚看了这帖子,感觉好像动手做一下。在学校里自己要去买那么多元器件感觉好麻烦,不知道大神能否送给小弟一套元器件,我想跟着你做一个。愿意的话QQ号联系一下19341486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刚在另一个贴,说到了变压器的均衡。
其实,这个电源在设计之初,我已试过用好几个 三角形B 来计算,最终于选择了这个比较平衡的值。
同样,MOS管也是,选了好几个管,最终选了10N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铜损 和 磁损 均衡(不一定要一样)。
铜损中的 初级 和 次级 均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不一定要相等,接近了,就差不多了。
因为还要考虑线方不方便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时:初级铜损=次级铜损???这怎么保证。I方R的配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正激类的大功率变压器,可能是这样吧,不是很清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的,受教了,第一次听说。
关于磁损和铜损的问题。我觉得,不一定要刻意保证一样。但是最好不要差多了,要不然,温度会传递的。但是,有个文章这么说的,不知道你认同我的观点吗?
下面是一个文章的原文:“ 误解2#铜损=铁损
一些设计中铁损和铜损显著不同,不要担心,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有更多的参数定义优化设计,在高频变压器设计中,让铜损和铁损相等总是最少关注的
该误解是从热的立场,将高频设计等同50/60Hz设计,没有考虑.一些.暴露线的薄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像多数磁芯,在90℃左右时,损耗最小; 多数漆包线的温度控制,一般也是在90℃左右;
那么,变压器的最大输出功率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窗口填满;
2、磁芯温度90,线包温度90(以90左右为限制,且考虑散热方式后)
至于此时是不是铜损等于铁损,不得而知。
不过你可以这样理解,假设设计一个1KW(假设效率98%)的变压器,损耗共计20W。
采用EER4220,损耗如何分配?
我觉得应该是差不多的,因为不大可能出现磁芯损耗5W,绕组损耗15W的情况(或者相反情况)。
(有些比较复杂关系,采用定性分析可能会比定量计算要有用些)
至于铜损:铁损的比例是8/12还是12:8,或者是其它值,取决于散热措施等等因数。
原则上应该是趋向于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侠能分享下,你计算变压器损耗的基本公式吗?或者你更简易的算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57%的效率,不错了,这个我相信,我的32.5V4A,呵呵,也有这个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A的DCM。难怪效率那么高呢。我大约明白了,有时间我也验算下。我以前的有十几A的CCM,效率没有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贴呢,重点不在效率,所以那只是一个参考而以。
主要在于 变压器,开关频率,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
中间的 福禄克15B,也就一般功能吧。
右边的 宝工MT-1860,当时主要是看中它可以打曲线,还有测温度功能。
左边的安捷伦表,好像常见的功能都有吧,打曲线就不记得可不可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是测比较长时间的数据,把数据传到电脑。
能以变化曲线的形式表现,这样就可以看到数据在多长时间上升或是下降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你家里面的装备还真全, 是私人的?还是吃喝拉都实验室里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效率高得有点吓人。。。而且不是QR的。。。只是个DC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就是高得有点出乎自己意料。
所以,没敢算出来,怕被人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上是这样吧,也不知道仪器都准不准,仅供参考吧。
反正,各器件都不是很热就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好 陆工 这个效率是很高的 但是想请教一下 如果是高PFC的 同样的参数 效率可以做多少呢?还有高PFC的变压器应该怎么去设计呢 跟普通PFC的设计肯定有区别的吧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多加一级PFC的话,理论上效率还要降低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压器温度71°?LZ能看下你散热器多大的吗。我想做一个70W,所有温升不超过35°的这种电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这个是我见过的非常整洁的工程师桌子了。
办公室还是家里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里啊。
公司的台面,比这个大多了,哪像这个放几个表就满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尖峰超极小,牛A与牛C之间,佩服。我的一个帖子波形也跟你这个有的一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有点想通了。因为励磁电感和漏感是串联的。饱和时,就相当于就剩一个线圈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时,漏感应该相当于两个空芯电感的漏感吧。
具体的,也没去验证过,猜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上骑车回家,在等红绿灯时,又想到个更奇怪的问题。饱和时,分布电容还有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吧,饱合是磁芯的事,分布电容是绕圈的事(主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在想,从等效图上看,励磁电感短路,把分布电容也短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好楼主做小功率,要是做几十KW大功率的人在家搞,每个月电费就吓死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是哦,家里的电也供不起。
除非搞个回收式的负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我严重怀疑供电公司多收了我们好多电费
我曾经把家里所有电器的功率加起来 乘以我用的小时数 得到焦耳 以及千瓦时
然后 假设PF=0.5
然后 发现 我交的电费 还是远远多于我计算的
除非 楼道的 路灯的 等等电费 都平摊到我们头上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看到您的帖子小弟万分膜拜,我有个小小的问题想请教一下您,就是变压器的电感量不是磨出来的而是用胶垫出来的可以用吗?EE13小功率的变压器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PCB能不能印个头像上去……素描的也行啊,有这功能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发现CE4的线,从变压器下走了,而且走的很“直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一次。
本来还以为第一天晚上只能先通个电,跑个小载。
结果,大家都不太热,就慢慢加慢慢加,加到满载了。 |
|
|
| | | | | |  |  | | | | | | | | | | 貌似很多公司的,都不会自己绕变压器,一听说别人会绕,都觉得很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啊。
我第一次绕变压器(没绕整个)是在1996年吧,好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上课不听课,就在看电源的书。
结果高中班主任说:你现在就看这种书啊。
但他也不反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帖子从头到位看了几遍,只有这里能插句嘴:牛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弱弱的问一下,10年前 和 15年前,搞电源的人是不是非常少啊,为嘛我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的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和层次有毛关系,了解过的公司就基本没多少这种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啥需要100米呢,现在10*10以内的两层板不是50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我用得比较多的是:1级差模,2级共模。
个别电源输出可能还加1个共模。
这样算下来,也有3~4级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差不多吧。
有些因为高度问题,用了两个共模串联,这个也许可以算成是一级。
我当时数,是直接数有多少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你好。共模串联,是不是一般的一个共模电感要求达不到,才会用两个共模串联达到的电感。
一般的这个共模电感,电感值是按什么来选取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一个小的感量达不到,一个大的又太高,才会用两个小的串。
电感值不个不一定,主要还是看要衰减的频段和衰减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别就是:
一个 上拉,一个是 下拉。
一个独立Vcc,一个 从输出取电。
一个环路只受补偿RC参数影响,一个在RC参数之外,还带有快速反馈通道。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的图中多了一个绕组和一个运放,那好处在哪里呢?能分析下这两个的比较利弊吗?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也不是很明白
原理图中C4 C5和R27的作用是啥
前辈可以解惑一下么
还有就是前辈能传给我一个详细数据吗
数据我自己琢磨了半天 不知道前辈能不能指点下~
万分期待和感谢 |
|
|
|
|
| | | |  |  | | | | | | | | lu工,我想问一下你这个电源上电启动电路的那个三极管Q1是什么型号?耐压一般取多少? |
|
|
|
| | | | | |  |  | | | | | | | | | | 谢谢lu工。常用的是什么型号?为什么我找到的都是那种功率的。个头很大,这个启动电路应该电流很小,用不上太大的管子。。。。。有没有个头小一点的推荐一下。 |
|
|
| | | |  |  | | | | | | | | 陆前辈
有两个问题
1:CY1是否连接的有问题
2:请问H12V和12V两个节点是否需要连接 |
|
|
| | | | |  |  | | | | | | | | | CY1 连接没问题。
H12V 和 12V 不连接,一个是初级的供电,一个是次级的供电。 |
|
|
|
|
|
|
| |  |  | | | | | | 线路损耗……有很多吗,能占1个百分点吗?变压器的涡流损耗……现在磁芯都是高磁阻的了,涡流很小很小的了,。“共模、差模、滤波电感、电容等的损耗”这些很多吗?楼主不是QR吧,是PWM硬开关 |
|
|
|
| | | |  |  | | | | | | | | 其实,这个一般没有很准确的方法,主要是经验和估算。要是有准确算法的话,书上怎么毛都没提到过…… |
|
|
|
| | | | | |  |  | | | | | | | | | | 磁损:正比于f和三角形B的积。
铜损:等于I平方R
这样是否够明白了?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开关频率,工作模式,磁芯骨架已经定了,那就想办法减小变压器总损耗了。
也就是要平衡磁损,初级铜损,次级铜损等损耗,使它们之和比较小。 |
|
|
| | | | | |  |  | | | | | | | | | | 反激,直接就换大一号的磁芯,损耗就自然会小。或者磁芯大小不变,适当增减初次级匝数。基本上,常规的处理方式就这样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激输出电压是Vin*D ,反激输出电压是Vin*D/(1-D),反激同样输出电压,需要的占空比范围更相对正激要小。至于哪个更适合,一般中小功率,同样功率和输入范围内,正激的成本可能会更高些,如果要你选,你怎么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不看成本的话,我看效率,纹波,反激比不上正激,反激还要有尖峰,长期大量不一定稳定,正激管子贵一些,但是没有尖峰,做起来应该比反激好做些,而且正激变压器好搞,反激又要考虑漏磁又要选择合适的变比。从技术上说,我宁可用正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设计一下吧,看看需要的开关管,变压器,电感量等的实际参数两者之间有多大差异,定量的对比才具说服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正很多人用,追求高效率和低干扰,特别是做LED的 |
|
|
|
| | | |  |  | | | | | | | | 你可以看看6562还是6563就是QR芯片,有中文资料 |
|
|
|  |  | | | | | 无风的硬开关,温度两位数,60度以上吧,如果散热器不是很大的话 |
|
|
|
|
|
|
|
|  |  | | | | | 硬开关的话,个人感觉,90%效率有难度。变压器设计要占很大一部分决定因素了。 |
|
|
 |  | | | | 你得先给出输入、输出条件,以及你希望达到的效果,比如效率、纹波、温升,所选用的IC是什么型号,高温试验必须要能过多少度、多上时间的验证等。好不然,没啥好谈的……
如果只是做出一个产品来,那就不用试了,肯定是可以的,120W也没有问题。
我就做过120W的,就温升有点高,但做100W一点也不难,何来挑战之说? |
|
|
|  |  | | | | | 输入条件,上边有说。
输出条件计算过程里有,48V 2.1A。
效率,上边也有。
纹波,这个和出不出得了功率,没有直接关系吧。
所选IC,更没有直接关系。
真要说试过,我试过PQ2625 输出38V 4A,常温(25~30度)无风连续跑4小时,变压器温度80度左右。 |
|
|
|
| | |  |  | | | | | | | 看清楚,是温度,不是温升。
还有,我这里挑战的是常规频率65kHz单端反激,而不是PQ2625功率的极限。 |
|
|
| | |  |  | | | | | | | 现在也不是要设计一个电源,就是看看PQ2625常规频率反激,能跑多少。
先按100W的目标,如果效果理想,也不排除再往高的跑。 |
|
|
| | | |  |  | | | | | | | | 你那“反激临界变压器计算”不就能说明你选用的是QR模式的IC么?
如果是QR模式,那是不是PSR呢?要是PSR,那是否有加APFC呢?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问你选用的是哪类IC的原因。
还有,你选用不同的的IC内部结构,其内部计算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导致的输出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频率、效率等各方面……
比如:OB2269,OB3330,AP1682,CRM6515,BP2309,SY5800等……所设计出来的产品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顺便问一下,有谁使用SY5800+PQ2625设计过全电压(90-265V)输出36V/2.8A的产品么?常温的温升多少?效率几何?PF和THD分别多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从计算过程已经看得出来。
用100W,并按最低输入直流电压设计临界点。
那要么就是QR,要么是DCM,总之不会CC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么说我就明白了,看来陆兄对DCM和QR的概念还是个模糊的……这就没啥好说的了。
你可千万别把QR当做CRM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哇,DCM,100W,难度很大啊,干扰啊,电流谐波啊,磁饱和啊。
但是DCM也有很多他独有的好处,楼主这个要是做出来了,100W以下反激就很有参考价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人已经用单级PFC+PSR做到150W的反激了,也很稳定哦。
对于100W来说,可想而知没有啥难度。
我马上也要做个120W的反激,PSR+APFC的案子,昨天试了一下,很轻松的。原本打算加上图腾才行,没想到没加图腾也是可以的…… |
|
|
|
|
|
|
| | | | | | | | | |  |  | YTDFWANGWEI- 积分:111251
- |
- 主题:142
- |
- 帖子:46171
积分:111251 版主 | | | | | | | | | | | | | 我还在做200W不带PFC宽电压范围的反激呢,记得至少5年前有位版主就做过1KW的反激呢,有啥奇怪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某个小日本公司,在上海做电源的,500瓦照样是反激。不要激动,很正常。反激不是想的那样只能做150瓦以下,只要你发挥好,1500瓦照样做。关键看你怎么发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村田吧,我现在在的这家公司也是,基本上都是反激,500W照样反,控制的相当到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东西人家死命的做,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在里面,只是我们没发觉出来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多开技术交流会。
不过,咱的场所,貌似也只有论坛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朝鲜连网都没有。咱随便哪个到朝鲜去,那都是大师级别的
不过……貌似应该没人愿意去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做,当然还是可以做。
只是优势还有多少,就不好说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前貌似也有个人和我说,反激可以5KW。不过那个人貌似不太懂,可能只是见过。但是,我觉得,反激的第一优势就是电路简单,成本低。其他好处,还真不是太明显。如果反激做几百上千瓦有很大好处的话,应该早就被抄翻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加PFC的话,整流电容多大?我这个150w的QR,没有加PFC,整流电容上电压跌落60v,不稳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极PFC就能出150W了吧,为什么还要用PS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级PFC只能解决功率因素问题,PSR是原边反馈,可以解决恒流元件盒光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SR是原边反馈,可以解决恒流元件盒光耦”????没看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哦,搞了半天就是原边反馈的单极PFC哦,可是单极PFC纹波已经很大了,还原边反馈,没啥优势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YTDFWANGWEI- 积分:111251
- |
- 主题:142
- |
- 帖子:46171
积分:111251 版主 | | | | | | | | | | | | | | | | | | 你错了,他的电路是两级,一级是PFC,一级是PSR的反激,另外,PSR的反激没接触过,但从锂电池在帖子里的介绍,PSR的优点不仅仅是节省了光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啊,第一次见,不知道好处是什么,做的大神自己介绍一下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董兄,期待你的作品啊,可以的话发出来大家学习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101贴
看样子你应该采用QR模式,与DCM模式一样不需要较强的驱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董兄,请教个问题,你做PSR,觉得PSR和SSR相比,输出纹波和负载调整率有何优略吗? |
|
|
| | |  |  | YTDFWANGWEI- 积分:111251
- |
- 主题:142
- |
- 帖子:46171
积分:111251 版主 | | | | | | 常温下温升80度,也不一定是电磁炉,根据你的描述只能说你估计只在500w以内电源设计上逛。,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你可以不屑于别人所做的东西但最好不要说出来。 |
|
|
|
| |  |  | | | | | | 陆大师,你真是个牛人,膜拜。。。。。能拜你为师么? |
|
|
 |  | | | | 我的下个极限目标是:PQ2620做反激19V4.74A,封闭式的。 |
|
|
|
|
| |  |  | | | | | | 频率跑得再高,也要在IC允许的最小退磁时间之内才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实话,一般看人家的电源怎么做。
我会先关心是什么拓朴,什么工作模式。
关心用什么IC,倒是放到相对其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别还没开始就泼冷水了。如果是QR模式,其难度系数比CCM模式还要大一点点。
按照正常设计,QR模式100W,估计要用到PQ3230这个级别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持楼主,能用PQ3225做100W,而MOS,变压器的温度居然这么低,没有很高水平还真做不出来;泼冷水的人,只能说明他的观点不一样而已,不必介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是PQ2625,我做过50W,80W,100W,200W。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频率,不同的拓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w24V输出, 65k QR模式能用PQ32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Q磁芯,垫气息的话是不是很烦人啊。而且,貌似PQ的很难磨气息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磨的,我一般不喜欢垫。
调式的时候,懒得磨,可能就会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哥哎,你又说反了。大功率的哪有高频啊,100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坛子上有一个1MKHZ的,12V 175 A 至少也有几百K的开关频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KW其实不能算大功率。我说的大功率,都是10KW以上的。
不过这个1M也是蛮厉害的。他的主变和驱动变压器用的是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看来,PC40铁氧体用到1M也是没问题的啊。主变也是铁氧体吧。加气息没有看到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Q5060 驱动是IC驱动的…………貌似地球上没有这种磁芯哎,只有PQ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谢谢凡凡兄。211页的全英文,实在是太长了。
你知道1MHZ他是用什么变压器和开关管的吗。
我一直想不通,大功率LLC用啥,IGBT模块都是30KHZ的,难道大功率LLCPFM限制在30KH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心 和 应用 不是一回事哦。
一些比较冷天的拓朴,我也玩过,目的也就是了解。
但不一定要应用,要应用就要合适的场合才应用。
比如:有源正激,有源反激,不对称反激,不对称半桥,
双管反激,电流馈电重叠推挽,电流馈电非重叠推挽,推挽LLC,交错双管正激。
上边这些拓朴,估计用的人都不多,但我都有了解过,在觉得合适的场合,我会去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个电路不好,你多看看照像机的闪光电路的升压电路。
当电容充满时。升压电路就不工作了,电蚊拍一直在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的,谢谢虎哥,今天抽空从头看一遍,才看到……
真的好长啊…… |
|
|
| |  |  | | | | | | 窄范围输入产品,磁芯的“利用率”要大于宽范围输入的产品。
不过必须承认,PQ2625-65KHZ输出100W还是超过了常规的设计思路,至少是超出了大部分教材的知识范围,这对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
|
|
| | |  |  | | | | | | | 嗯,是的。
我的目的就是这个,算是 抛砖引玉 吧。 |
|
|
|  |  | | | | | 据我所知,19V4.74A,几年前就可以做到厚度15MM内(好像是包含外壳)
并不是你做不到,准确的说,是成本制约了你。 |
|
|
| |  |  | | | | | | 有更小的。65W外壳高度10 mm。用的130K的频率 |
|
|
|
|  |  | | | | | 看过程工的一个24V8.33ALLC的帖子,如果19V4.74A能贴出来的话,我继续跟着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规的温升要求不高,过了安规也可能存在过热的问题,chrome book的适配器召回就是例子。
没看到这产品的规格和测试报告,不好评价。 |
|
|
|
|  |  | | | | | 哈哈,我们也有这个65W,外观我们公司的更好看,效率90+。 |
|
|
|
|
|
|
| | | |  |  | | | | | | | | CCM的准谐振还是有源钳位?应该是某种软开关吧…… |
|
|
|  |  | | | | | 不错,设计产品,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激励,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绑住了,不要别人没做过,我就不能去做,那样就跟着别人走.也不要我没做过,别人做就做不了,那样是高看自己.好多是需要尝试,不要只要结果(成功)要看重过程. |
|
|
|
|
| |  |  | | | | | | 长*宽*高是多少?看着比我用的那个大多了。
实测我的是69*49*23毫米,是我见过的最小的65W适配器。当然美国有家公司还有比这个更小的,但只见报道,还未见实物。 |
|
|
|
| | | |  |  | | | | | | | | 这就是我说的美国那一家的,预计今年6月份上市,65W价格150USD。在没上市之前,我用的那个就是最小的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功率,是相对赚一点,一是技术难度大,二是量不大。 |
|
|
|
|
|
|
|
|
|
|
|
|
|  |  | | | | | 老郭哈哈这个我知道是谁做的,他也送你了啊。
我也有一个! |
|
|
|
|
|
|  |  | | | | | 就是想常规频率挑战啊。
如果提高频率,我试过133kHz,跑38V 4A。 |
|
|
|
| | |  |  | | | | | | | 室温,自然散热。
连续跑了4小时,温度80度左右吧。 |
|
|
|
| | | | |  |  | | | | | | | | | 温度55度,也就是温升30度左右?
那试过 100kHz LLC 200W。温升30度左右。
不过,还要外置谐振电感。 |
|
|
|
|
|
|
|
| | |  |  | | | | | | | 现在做的项目,变压器 更紧张:
PQ3230 350W额定,500W最大(客户没说要跑多久)
90kHz 双管正激,不知道会有多热,还好有风扇。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像就有IC是设计在这个频率的。
不记得是132还是133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04-14 05:17“
…………………………
!!!!!!!!!
我滴个神那,以后买房还是要买个比鸟的窝高很多的楼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天兄,九天兄,九天兄你在吗,在吗,在论坛吗?九天兄你在论坛吗,你在论坛吗,在论坛吗,在论坛的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池兄,电池兄你在吗,在吗。你在家吗,在里面的吧,说话啊电池兄,电池兄你听到了吧。 |
|
|
|
|
|
|
|
|
|
|  |  | | | | | 谁来发个帖子:---《炸鸡总动员》一定很火,各种炸鸡,哈哈 |
|
|
|
|
| | |  |  | | | | | | | 我这里每天都很好玩……不过我是被电路板玩……不是玩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次级同步的话,应该还能再上1%的样子。
初级同步的话,有点得不偿失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认识人多点有好处啊,就像我现在的老板,单一个都没,一点都不担心,先把产品做出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真正的老板,要么主管理,要么退幕后。
不管是主技术,还是主业务的老板,基本都做不大。
除非,那老板能放权出来给别人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我还见过3个人的公司。加上老板,所有所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TDFWANGWEI- 积分:111251
- |
- 主题:142
- |
- 帖子:46171
积分:111251 版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我们惨,我们连老板+经营人员+财务+电气设计+结构设计+软件设计+服务+调试+。。。。。9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刚好一个职位一个人,呵呵,还多出一个,是做什么的? |
|
|
|
|
|
| |  |  | | | | | | 楼主我想学习mathcad,以前从没用过,你觉得我是买一本书好呢,还是百度下个教程就行了。
假设一天10个小时学习的话,多久能差不多都会用 |
|
|
| | |  |  | | | | | | | 这个不是cad哦,是另一个软件了。
我也只会用一些初级的,网上弄个教程就可以入门了。
要想学深入一点,就要买书了。(买书也教不到你什么,只是能让你知道这玩意都有些什么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mathcad |= cad 啊。(注:“|=”为 不等于 的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啊。我只是简称一下。原来这个简称还是其他软件。我问的其实是mathca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你好,我手上弄的一个反激是3843+副边358恒流(358单独一个绕组供电),为什么MOS管的VDS会上下晃动?晃动频率大概1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的上下晃动,是不是指,0不动,最大电压的平台在上下波动? |
|
|
|
|
|
 |  | | | | 请问您的变压器能过安规吗?有没有采用三层绝缘线呢? |
|
|
|  |  | | | | | 变压器自己手绕的,过不了。
要过,让厂家按正规工艺绕就行。
线径,匝数,股数 前边几楼计算过程中有写。 |
|
|
 |  | | | | 要选好的磁芯,把频率提高到150KHZ-200KHZ,可以尝试去做.你会成功的. |
|
|
|
|  |  | | | | | 大哥……人家已经成功了好吧……65KHZ 100W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行吗?电池兄你总是怎么萌的表情。你要是个女人我一定追你,哈哈哈 |
|
|
|
|
|
| | |  |  | | | | | | | 今天碰到个奇怪的问题,2类PID,和R串联的那个电容,值小的话,反馈速度应该更快才对。
实际,我把这个电容变小,纹波变小。但是空满载调整率,差了非常多,有点疑惑,请教真大师一下(那个假大师可别看到) |
|
|
|
| | | | |  |  | | | | | | | | | 哎,刚才炸鸡了……控制板的电容在我手上爆炸了,都弹到我手上了……晚上又要加班修了,悲催……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的理解:要看和电阻并的那个电容的大小,如果你把和电阻串的那个电容减小到不能忽略另一个电容的值的时候,那传递函数就发生了变化了。 |
|
|
|
|
|
 |  | | | | 我想问一下陆工影响效率的几个因素
单端反激损耗(去掉共模、差摸和热敏电阻):
1,输入整流桥损耗
2,输出整流损耗
3,MOS管开关损耗
4,初级漏感损耗
5,铜损(漆包线的电阻引起的)
除了这5中损耗,还有那些严重的损耗?
漏感对效率影究竟有多大?
(我有个变压器漏感有46uH,占了10%,整机效率83%,我知道开关损耗很大,可是这10%的漏感,对效率究竟影响有多大,有经验公式可供参考吗,陆工?)
真心求指导,请陆工点拨一下我。
|
|
|
|  |  | | | | | 主要就是你说的那些了,还有磁芯损耗 和 MOS导通损耗(低压时大)。
还有就是 趋肤效应,气隙涡流,有时也占比较大的比例。
反激如果漏感处理不好,那会占比较重的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你是说高压的时候,变压器更热?
那要看具体是什么电路了。
我猜应该是变频模式的,才会有这样的情况。 |
|
|
| |  |  | | | | | | 一般来讲:气隙的涡流损耗是不是气隙越长,损耗越大?
另外,气隙的涡流损耗,相对与漏感应该比例是不是很小,陆工? |
|
|
| | |  |  | | | | | | | 1.一般来说,是气隙越大,这个损耗越大。
2.不一定。
我就遇到过:气隙涡流大到离谱的情况。
就是用热像仪照变压器,发现线包中间那里比旁边温度高很多。 |
|
|
|
|
|
| | | |  |  | | | | | | | | 《开关电源理论及设计》上有句话“如果磁芯损耗远小于线圈损耗……,则应减少匝数……如果磁芯损耗远大于铜损耗,则应当增加匝数”问题是:我怎么判究竟哪个损耗大啊?
有具体的方法吗,陆工?各位大侠? |
|
|
| | | | |  |  | | | | | | | | | 不好判断,因为各自散热条件不一样,不能单以温度来判断。
不过,用温度来大概对比一下,还是可以的。
我的经验,两者温度要是相差20度以上,一般就是差很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阻发热,是因为功耗吗,是不是简单的换个功率大的就可以了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LED电源了,对纹波要求不高,负载调整率在3%以内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办法降漏感占的比例。
变压器损耗尽量降低,然后开关管也要合适。
管子偏大了,开关损耗大,管子偏小了,导通损耗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来讲,如果按照损耗最小的原则取管子,是按照什么取呢?比如初级峰值电流1.5A,选个几A的管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损耗啊,只是这需要一定的经验。
但其实想试出来,也不难,换几个不同的管子就是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问下陆工用的都是哪些管子
最近在搞变压器也比较头痛,效率也没到90%,变压器内部两层屏蔽
DS脚加了100P的电容,吃掉好多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确实要请教你了
怎么搞才能过EMI,又不加屏蔽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在是初级分两次绕,次级也分两次绕,
采用:初级-屏蔽-次级-屏蔽-初级-VCC-次级。装完磁芯后,在线包方向再包一圈屏蔽
陆工指导一下哪样更好的?现在效率最高90,最低88.5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弱弱的问一句,屏蔽绕组是:地——悬空
这样加的吗?绕组的方向有没有讲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讲究,而且比较复杂。
匝数,相位,进线方向,线径 都会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两句话,讲不清的啊。
之前,看到过不少贴子有介绍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楼的那个图里,应该就是我用过或者常用的管子吧。
当然,有些是不同牌子但相近的,我就没写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问一下:
电源如果需要过安规,变压器有很大的讲究:
1,需要加挡墙;
2,如不加挡墙,次级采用双重绝缘线;
3,
4,
5,
请跟帖看帖的大侠把3,4,5,……补充出来吧,先谢谢了。
另外,还有个问题:如果次级不采用双重绝缘线,是不是进出线必须要加套管?那挡墙应该多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套管不是必须的,加套管只是防止线交叉了,短路情况发生
最主要的是距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漏感占主电感的比例,大约就是占的效率比例了。
就像贴子里,我的漏感大约是0.5% 。占的效率,大约也就是 0.5% 。
前题是,这个漏感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
|
|
|
|
|
|
|  |  | | | | | 之前有单级PFC也做到93+效率的哦。
只不过,用的800V的管,占空比跑大一些。 |
|
|
|
| |  |  | | | | | | 跟贴的高手真是多,请教一下:
输入的共模磁环,差摸磁环,以及输出的共模磁环,都用什么材料?
铁粉芯?铁硅铝?还是其他的材料?
假如:
输入:共模磁环20mH
差摸磁环2mH
输出:共模磁环300uH
我该怎么选择磁环?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请高手帮助帮助
|
|
|
| | |  |  | | | | | | | 一般的:
共模:铁氧体,非晶
差模:铁粉芯
特殊的,就太灵活了。
选磁环,简单说,就是: 感量,电流,损耗,散热,体积,成本。 |
|
|
|
| | | | |  |  | | | | | | | | | 好处就是,只要很少的圈数,就可以很大电感量。
最终就是,同样的感量和电流,体积可以比铁氧体的小。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流只对线径有影响是吧?
饱和什么的要不要考虑?如果要考虑的话,怎么判定有没有饱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来说,共模电感很少考虑饱合的。
那点共模电流,还不至于让它饱合。 |
|
|
| | | | | |  |  | | | | | | | | | | 非晶材料要是饱和了的话,磁损会变成应该几乎为0 吧,应该不会磁芯死烫吧 |
|
|
|
| | | |  |  | | | | | | | | 差模:铁粉芯
那差模就跟正激累的输出级那个磁环选取原则基本相同了(感量达到,线径达到,体积能放的进去,价格能承受得了)?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只是用在50Hz的差模,基本不用考虑磁损。
而用在正激输出的电感,磁损就要考虑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磁损,各磁芯厂家都有曲线给出啊。
对着曲线读数出来计算就可以了。
其实,这也只是算个大概了,因为人家的曲线是正弦波下测试的。
而我们一般是方波下工作,而且占空比还是变化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磁损,很难算滴,只能估算个相同数量级,况且,你哪知道你算出来的对不对呢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看书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别忘了用实际去验证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请教您一个问题:视在功率是URms*IRms还是URms乘以输入电流的基频分量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希望您能解答,感激不尽~~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是在输出差模,就不是50Hz的吧,差模用工字型磁芯(铁氧体镍锌材质)比较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拓朴电感很少用工字。
用工字,会带来很多麻烦。
输出端的PI型滤波,倒是可以考虑用工字或者磁棒,但布板是要注意摆放的位置和方向。
|
|
|
| | | |  |  | | | | | | | | 陆工,你好,一般的共模都是电感比较大的要求,都采用非晶或者高导的铁氧体锰锌材料的吧,但差模一般的是电感比较低的,很多都是铁氧体镍锌材料的吧。 然后如果用铁粉芯做差模的话,在大电流的情况下,会不会容易饱和的呀。 |
|
|
| | | | |  |  | | | | | | | | | 差模电感,一般都是用带有气隙的。
铁粉芯本身就有空隙,相当于有气隙。 |
|
|
| | | | | |  |  | | | | | | | | | | 差模的,都是高密度,高阻抗磁性材料的,应用于频率比较高的时候,滤除低频杂质信号比较好的。磁导率比较低的,没有带气隙的。
芯粉芯带气隙,这种容易储存能量吧,EMI效果不是很好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如果反激的电源输出滤波电感用带气隙的铁粉芯, 开关管关闭,变压器储能释放给次级供电,又再给滤波电感储能,发生这种情况怎么理解。这 和正激后面的电感,是不是有相似作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激整流后边,一般是直接到电容的。
要是想再加滤波,一般也就是PI型了。 |
|
|
|
|
| |  |  | | | | | | 5V16A变压器到时可以搞定,那么请问楼主变压器参数多少,这个我很感兴趣。
再就是,楼主是用SR,还是肖特基整流,能否说一下。 |
|
|
|
 |  | | | | 求教。。。。。你说一个磁芯不适合做那么大瓦数,是怎么判断的。
我听闻,温度是磁芯检测的一方面,还有其他的参数可以说明这个磁芯已经到极限或者超出极限范围了呢? |
|
|
|
| |  |  | | | | | | 磁芯的话,一般会不会有表面温度很低,内侧温度死高的情况呢 |
|
|
|
| |  |  | | | | | | 刘工你好,我看了下你的变压器计算:你计算的初级电流有效值是0.8A,初级变压怎么用0.3*1的漆包线?不明白求解释。。。 |
|
|
|
 |  | | | | | 感谢版主无私奉献,也希望多出这样的帖子,大家可以互相学习。有很大进步的,
大家在研讨帖子上,理论上无论是对和错。大家都会学到知识。对我而言是这样的,
你的反激电源做的非常好,48V输出效率高低先不说,在满在时,DS上的尖峰一点都没有,我从来就没有碰过,反激电源,我做的各种各样,各种功率都做过,最大600W反激。但都有尖峰。你的反激满在没有尖峰,是怎么处理的呢?能跟大家说说吗、
|
|
|
|
|
|
|
| | |  |  | | | | | | | 问题1:多变压器的方案,是不是:把两个变压器并联用?(见过一个LED的电源,原边反馈,把两个变压器并在一起用。)
问题2:多变压器方案,单个变压器怎么设计呢?(加入总功率100W,是不是把两个变压器都按50W设计:总功率输出24V-4.2A,设计的时候,每个变压器按照24V2.1A设计?是不是这样的?)
|
|
|
| | | |  |  | | | | | | | | 多变压器,可以很多用法。
并联,串联,初并次串,初串次并,按实际电路特点的需要来选用。
是的,如果确定了是并联,是按那样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可是貌似输出功率和变压器匝数没啥关系哎,只和线的粗细及磁芯大小有关。 |
|
|
|
|
|
|
|
|
| | |  |  | | | | | | | 司马仲达大哥,有时候铺铜反而干扰更大,怎么理解?
不是说被“地”的走线,“抵抗”干扰的能力强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啊,我不知道何时发现的,一直用到现在。一般我都是CTRL+F 倒数1 搜索最新帖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现在一款电源 用的PQ2620 做到24V100W 高压效率91.5,低压89.7。用的22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现在大家经验多了,器件好了,产品性能自然也提高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什么经验。只是把工作频率提高了、平时都是65K。我提高一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器件好了,把频率提高点,也是可以考虑的。
一般来说,以目前主流器件,硬开关我不会跑超过100kHz。
|
|
|
| | | |  |  | | | | | | | | 这图拍得不错,备注的挺好,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学习了 |
|
|
|
|
 |  | | | | 我的电源板实际能输出140W功率,芯片CR6841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