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告已删除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有很多插图都是我用windows的画图手绘的,真的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写这篇文章的,相信其中有很多东西能够解答你的困惑,因为那些也是我曾经的困惑。 |
|
|
| | | | | | | 感谢分享你的经验,特别是对仿真部分的实例太好了。不过有个问题需要求证,关于buck的控制到输出的传函应该是个近似表达式吧(假设RL<<R)?刚开始看就感觉跟记忆中的有差异,花了不少时间有推了一遍。 |
|
|
|
|
| | | | | | | 楼主是否有mathcad的使用教程啊?有的话烦请分享下,谢谢!节日快乐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持楼主!!!buck_saber,buck compensation_mathcad解压后用什么软件打开. |
|
|
|
|
|
| | | | | | | | | | | | | 哪个版本的saber软件?saber安装包链接也发一下,谢谢!
|
|
|
|
|
| | | | | | | 很实用的文章,受教了。通过文章,了解了saber 中电源环路仿真的方法。
新手积分不多,赠予一点,聊表心意。 |
|
|
|
| | | | | 楼主不好意思我新来了还没有分给您加,等以后一定补上.
先在这里谢谢了 |
|
|
| | | | | | | 不用客气,希望对你从事开关电源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电力电子还不能称之为一门学科,虽然相关的著作很多,但是知识都比较零碎,这给做工程研究的人带来很大的困惑,为同一个问题不得不查找多本书籍和资料,所以我总想力所能及的把一些相关的知识串起来,让大家能够系统的了解一下。 |
|
|
|
| | | | | | | | | | | 说实话,讲环路的知识,还是需要大家学过自动控制理论。
如果一点概念的都没有的话,看这篇文章也很吃力。
|
|
|
| | | | | | | | | | | | | 我真的一点概念都没有,读不懂啊,什么传递函数了,极点零点了,愁死我了 |
|
|
|
| | | | | | | | | | | | | 对呀,我们都是理论太少了,很多东西自己推到不来,学起来慢! |
|
|
| | | | | | | | | | | | | 同意。但是控制理论怎么具体控制对象联系起来不好理解。
|
|
|
|
| | | | | | | | | 刚发现我还是有分可赠的,呵呵:)
我想加分只是一种对您辛勤付出的肯定,不能代表什么。
您分享的这些真的对我们这些新手非常重要,
如久旱遇甘霖。 |
|
|
|
|
| | | | | 请教楼主:
如果保持开环增益和穿越频率不变(如下图)
将以 -2,-1 的斜率方式穿越0db轴(你的原图),
改为:以 -1,-2,-1 的斜率方式穿越0db轴,请问,阶跃时域响应有何变化趋势?
|
|
|
| | | | | | | 不辞辛苦口干舌燥的教大家saber仿真的目的是什么?
呵呵,就是希望大家自己去仿真试试看,不同的电路会获得不同的结果,花一点点时间,胜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电路调试。 |
|
|
| | | | | | | | | 我目前还不会用saber,正打算学。谢谢楼主的资料。
我估计: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改变:仍然保持原来的开环增益和穿越频率不变,斜率由原来的-2,-1变为-1,-2,-1 。
输出将比原来过冲的更厉害。不知道实际是否是这样? |
|
|
| | | | | | | | | | | 多谢你的提醒,让我发现了原文里面的补偿设计一个尚需要斟酌的地方。
由于补偿环节K(S)的零点是在1/2fc,即5kHz频点,主电路LC双极点的频率是在1.16kHz,电解电容esr的零点在4.5kHz。
排布一下,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是:单极点(0Hz),双极点(1.16kHz),单零点(4.5kHz),单零点(5kHz),那么开环传递函数的斜率变化时-1,-3,-2,-1
如果把补偿环节的零点改成1.16kHz,即把补偿的电容C2改为6.8nF,那么开环传递函数的斜率变化应该是-1,-2,-1,这样更合理一些。 |
|
|
| | | | | | | | | | | | | 楼主能否帮个忙,将下面三个波形给贴出来。方便大家的比照,看不同的补偿方法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1): -1,-3,-2,-1 输出阶跃响应波形 ?
2):-1,-2,-1 输出阶跃响应波形 ?
3):你原来的 -2,-1 :输出阶跃响应波形 ?
不是每个人目前都会SABER (或者说正在学习中),我代表这些人向楼主表示感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大的区别,小的区别还是有的。
或许“精细的理解”就藏在这一点一点的差别里。
细的地方都理解到了,宏观的东西就不在话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读了楼主的文章,真的是受益匪浅,楼主对saber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前仿真环路补偿效果,一直都用matlab和pspice,楼主的saber扫频,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崇高的敬意~
文章大致读了一遍,大体上能够理解,但也有些不太同意的地方,在这里一并提出,请楼主和各位赐教~
1、第一页 G(S)/(1+G(S)*H(S))就称之为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如果1+G(S)*H(S)=0,那么闭环系统的输出值将会无限大,此时闭环系统是不收敛的,也即是不稳定的。
1+G(S)H(S)=0是可以的,只要方程的特征根的实部,都落在s复平面的左半开平面,这个闭环系统是收敛的,同样也是稳定的。这个特征根,表达了线性系统时域响应表达式中的暂态,只要保证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这些暂态的线性叠加能够趋于零,这个系统就必然稳定。
2、G(S)*H(S)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当G(S)*H(S)=-1时,以S=jω带入,即获得开环系统的频域响应为G(jω)*H(jω)=-1
这里有个表达不太确切的地方,开环系统的频域响应只是一个表达式,而不会是一个代数式,所以开环系统的频域响应只是G(jw)H(jw)。
同理,本页的判稳依据,应该叫伯德判据,而不是奈奎斯特判据。乃奎斯特判据,表达的是曲线对(-1j,0)的逆时针和顺时针穿越过程。
3、在第二页提供的频率响应图,有些不恰当之出。
能够从开环增益以-40db/dec衰减的系统,只有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存在两个纯积分环节,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而纯积分环节的相位衰减,不可能是渐进的,只会是一步到位:一个纯积分环节,相位滞后90度,两个纯积分环节,相位滞后180度。
所以,我觉得用下图来表示,更为合理。
4、第三页给的示例图,依然有不恰当之处。
我们通常说-1和-2斜率,对应具体斜率应该是-20db/dec和-40db/dec,而不是-10db/dec和-20db/dec,这里可能是楼主的疏忽。
我觉得用下面两个图表达,更为确切。
两个系统的开环频率图:
两个系统的闭环时域响应:
5、在补偿计算实例中,给出的几种典型补偿器,有几个是不实用的,如 单零点补偿、双零单极补偿。
在补偿例子中,楼主应该是以满足相位裕度为原则,补偿零极点位置的分布,也都是以满足相位裕度为原则,甚至忽略高频段对环路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
相位裕度大于零,可以保证系统是绝对稳定的,但相位裕度为45度,就一定能保证系统有好的动态响应吗?
(1)、系统的动态响应,更多的是与 开环幅频曲线中频段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投影有关,也就是中频带的宽度和高度,这里才是最能表达系统动态特性的核心地段。这段曲线的指标不好,相位裕度为45度仅仅能保证系统不震荡而已。
(2)、系统的高频段,我们常常希望是以-40db/dec或更高频率衰减,这对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很有作用。特别是母线电压有较强波动时,高频段的衰减,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常常在补偿器的高频,剪切频率之外放置一个高频极点,来衰减高频干扰尖峰。
buck补偿的例子,用的是单零点补偿器,这种补偿器不具有高频极点,补偿后的效果,高频段和中频段是同一斜率,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以上是个人的几点愚见,请指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搞技术没有楼主和zkybuaa这样的精神是搞不出名堂的。我要以你们为马首是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兄弟大才,呵呵,指出了很多问题。
晚上有空的时候再回复你的问题,跟你好好探讨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教个问题,“
(1)、系统的动态响应,更多的是与 开环幅频曲线中频段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投影有关,也就是中频带的宽度和高度,这里才是最能表达系统动态特性的核心地段。这段曲线的指标不好,相位裕度为45度仅仅能保证系统不震荡而已。
”
这里所说的中频段是不是指在越传频率频段周围那一段?如果穿越频率确定,环路曲线又是以-1穿越频率轴,那这里的曲线不也就确定了吗?你说的中频带的宽度和高度的什么意思?能否详细说下?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频带的宽度: 决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中频带的高度: 决定闭环系统的动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兄台这段说的太好了,请问兄台,这个在自动控制理论那个章节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照书抄的事,俺不干。
自己总结分析的,原话书上没有。如果有错误,请不吝指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是兄台说的中频段是在是模糊啊,不是很理解这个中频段到底是哪一段哦。我也不是要书上的原话,只是找个阅读的方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频带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大致范围在穿越频率附近正负20db的增益范围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穿越频率附近正负20db,意思就是穿越频率的10倍频和0.1倍频之间的算是中频带呗。如果这样,中频带的宽度有是什么呢?那是固定的。如果说穿越频率高了,穿越频率附近正负20db算中频带的话,那应该低频部分大了。我猜测说的中频的宽度就是指穿越频率的大小?不知是否正确?
(2)中频带的高度是什么?在穿越频率处是以-1穿越的,这个高度还不确定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频带越宽, 就错开了其他极点产生的移相影响,极点的移相点近似 :开始 于0.1倍频,终止于10倍频
不知道如此理解 是否恰当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际开关电源中,频带不可能做到那么高~
中频带以-20db/dec衰减,向低频处延伸,遇到拐点,可以认为进入低频带;向高频延伸,遇到拐点,可以认为进入高频带。
现有开关电源的拓扑,主功率回路的模型,已经被研究得很透彻了,各种补偿器的零极点位置分布,也都研究得很透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按照你下楼对中频段的定义,往高频处的拐点越远,在穿越频率处的相角滞后越小,但是往低频去的拐点越小,滞后的角度就越大啊,这样的话,不能说明相位裕度越大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呵呵~怎么会呢?
低频段和中频段的衔接处,往往是个零点。假设这个零点频率为Fz,这个零点越靠近低频,在穿越频率处的相位滞后越小;
中频段和高频段的衔接处,是个极点,假设这个极点频率为Fp,这个极点越靠近高频,在穿越频率处的相位滞后越小;
中频带的宽度,可认为H=Fp/Fz。
你想想看,是不是H越大,相位裕度越大呢?
相位裕度和系统阻尼紧密相连,特别是对于典型二阶系统(实际开关电源主功率回路,大都是二阶系统),在系统自然震荡频率确定的情况下,系统阻尼是确定系统超调、响应时间的唯一参数。
系统时域和频域上的联系,也就一目了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辟。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加的反馈网络,各种补偿措施,都是在想方设法在创造一个合适的阻尼系数呢?
(系统的自然震荡频率由开关电源主功率回路,大都是二阶系统 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阻尼系数,和自然震荡频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是决定闭环极点分布的另外的一种表达,开环零-极点和根轨迹增益也是一种表达。实际上(阻尼系数,和自然震荡频率)(开环零-极点,根轨迹增益),(开环时间常数,开环增益),都是构成闭环特征方程的系数的元素。是因特征方程变形而产生的。
联系 时-频分析特征量的对应关系 :就是阻尼系数,和自然震荡频率 ,在自然震荡频率固定情况下,阻尼系数是唯一的因素----决定系统的时域-频域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阻尼系数真是个有意思的物理量,集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于一身。
高了系统稳定性好,动态性差;低了系统稳定性差,动态性好。 系统的好与坏,全由它说的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级系统中品质因数和阻尼比的关系是倒数的一半。资料上显示一般AC/DC电路的品质因数都很低,很难大于3。说这是有损耗引起的,我不知道这里的损耗主要是那些?真要是那么多损耗了,效率怎么还能到90%左右呢?请指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谁说阻尼比就是损耗引起的呢?
拿正激LC滤波来说,阻尼比跟负载电阻R有关,电阻上的损耗,就是我们要的功率输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言极是。。。。。
这个阻尼反映的是:特征阻抗和回路电阻的比。
这个阻尼系数:
从阻抗角度看:反映的回路中“电抗属性”和“纯电阻属性”的比。
从能量的角度看:反映的是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的比
谁说:有功功率就是指热损耗呢,说不定还发光,发电。。。。转化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常见的串联谐振中,
电感处串联一个大电阻值的电阻和电容处并联一个小电阻值的电阻有着等效的阻尼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面那句话是一片资料上的,我上次传给你的上面就有,那所谓AC/DC的品质因数一般不超过3,又该怎么解释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位裕度这个是的,低频和中频之间是零点衔接的,零点的作用是相位超前,零点和穿越频率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位超前越多,引起系统总相位滞后就越少,之前我没注意到,一直按滞后计算了,呵呵
但是相位裕度和阻尼联系上了,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一直不懂哦,能不能给个式子或者插图说明下呢?阻尼对超调和调节时间的影响我明白。但是相位裕度和阻尼怎么联系上了呢?请老兄赐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就要看看相位裕度的计算表达式了。自控原理书上有介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我的理解,动态响应应该是带宽积=系统带宽乘以增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书中介绍三频段部分给予了一定的介绍,仔细揣摩就是这个道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张兄火眼精精,我的说法有错误。
只有同时满足一定的“高度“,才能保证:中频带越宽 相位裕度越大,系统阻尼越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就是想看看你的推理,别的啥也没说,你就自乱阵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俺是经过再次考虑才发现俺76楼的说法不妥。
“宽度”只是获得充足的相位裕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俺108楼的示意图能够说明问题。
需要一定的“高度”作为基础的。这样才能保证前面一个(靠近低频处的)零点和穿越频率间隔了一定的距离。从而使穿越频率点相位滞后更少。
应该说:
1。中频带的宽度和高度共同 决定开环系统的相位裕量。相位裕度越大,系统阻尼越高
2。同时:中频的高度也能够影响穿越频率的大小,理由是:中频斜率一定,高度越大,横轴就越长。穿越频率也就越大,动态响应就越好。
所以张兄说:中频带的宽度和高度,这里才是最能表达系统动态特性的核心地段。是非常有道理的。
尽管是这样分析,俺自己还是有点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的分析对不对,还请张兄指点一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张兄对111楼上面的分析,帮助指点一 二,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觉得你分析得蛮好的~
低频段和中频段的衔接处,一般都是个零点Fz,中频段和高频段的衔接处Fp,可以定义中频带宽度h=Fp/Fz。
h越大,中频带越宽,相位裕度越大,系统阻尼越大;在系统自然震荡频率确定了的前提下,系统阻尼是决定系统特性最关键的一个参数。
而中频带在Y轴增益线上的投影,跟斜率有关。当中频带以-40dB/dec穿越中频带时,这个系统是很难稳定的。
通常衡量系统时域响应的指标有三个:
1、快速性 这个就是可认为是峰值时间短;
2、平稳性 这个可认为是超调小
3、准确性 这个可认为是稳态误差小。
其中1和2,是互相矛盾的,想快就做不到平稳,想平稳就很难做到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谢张兄,寥寥数语的总结,脉络就很清楚,这就是老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过讨论彼此受益~
还是等networkpower大侠来解惑吧,我们两个在这瞎吵吵,不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蓝天兄弟说的好啊!
有可能你已经抓到问题的实质!二阶环节的响应的确和阻尼比关系很大,一般选择0.6左右是不错的,此时相位裕量60度左右,阶越响应较快,而且几乎没有振荡。
毫无疑问,开关电源电路是个高阶系统,而不是二阶,那为何要用二阶的阻尼比来设计高阶系统呢?
通常开关电源开环伯特图中,要令0db以-20db/10倍频穿越,而且相位裕量不低于45度。分明是高阶系统,为啥非得用二阶的指标来设计呢?
那么假如开环不含有积分环节,对高阶系统来说,也要用二阶的方式补偿吗?例如非积分的5阶系统,也要相位裕量60度吗?这个裕量会否太小了呢?
兰兄考虑过这些问题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几天大脑在休假,没回复大家的帖子,只是大家的热情很高涨,楼都盖的那么高了,呵呵。
其实我本来的目的是写一篇关于环路补偿的帖子,探讨一下如何通过计算和仿真来实现环路的精确补偿,而不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反复不断的调试,耗时耗力。
但是文章开头以后才发现,要写环路补偿,就必须讲一讲环路稳定性的概念,这又牵扯到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翻了一下教材,觉得如果按照教材上面的东西写出来,什么特征方程的解,右边平面零点,根轨迹,奈氏曲线,还牵扯到时域与频域的拉普拉斯变换,估计大半的人看不懂,也就失去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毕竟很多做电源产品的人都是半路出家,不是人人都接受过很扎实的工科基础教育)。
翻了一下Sanjaya Maniktala 的《Switching Power Supplies A to Z》,觉得他的分析比较简化一些,从频域的角度考虑:
在频域响应中,我们只考虑一个频点,是否经过开环传递函数之后,该频点的扰动信号回到原处时,幅值不变,相位不变?如果有,在该频点,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所以实际上是求解G(jω)*H(jω)=-1这个等式的解ω,而不是求解特征方程G(S)*H(S)=-1的根,是求解是否有满足以上稳定性判据的特征频点。
至于自动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性判据,实际上没有伯德判据,乃奎斯特判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过乃氏曲线判断,一种是通过伯德图判断,很多人就把乃奎斯特判据的伯德图表现形式称之为伯德判据。
另外,在补偿电路的高频段,确实是需要添加极点的,衰减高频信号对环路的影响,一般选择在穿越频率的5倍频之后,以尽量减小对相位裕量的影响。在本示例中,为了简化分析,采用最简单的补偿电路,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不想把传递函数写的太复杂。
对于相位裕量选择多少比较合适的问题,其实没有定论,很多参考资料中都选择45°,相位裕量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折中的结果,取决于产品设计时的实际考虑,但原则上不要低于30°,否则在某些极限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环路不稳定的情况,而这种极限情况恰恰是产品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在产品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
环路的补偿设计是一个折中(tradeoff)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没有完美的定式和结论,更多的是从工程的角度考虑,如何兼顾静态增益,低频增益(抑制100Hz纹波),动态响应,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关系,很多时候还牵涉到主电路参数设计(影响主电路的零极点),器件选型(寄生参数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工作,所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通常会按下葫芦起了瓢,想做到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和仿真,在产品的方案设计阶段,就充分的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获得一个可视化的结果,这对于产品的方案设计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设计风险,节约可观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频域响应中,我们只考虑一个频点,是否经过开环传递函数之后,该频点的扰动信号回到原处时,幅值不变,相位不变?如果有,在该频点,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在您给的截图和解释中,都明确表达了:系统不稳定的原因是存在某一频点,在这个频点处,系统的开环增益是-1,也就是幅值不变,相位滞后180度。因为是负反馈,所以偏差信号和输入信号同相,形成了正反馈。
这个现象,我觉得应该叫自激。
况且,频率分析的典型输入信号,是正弦小信号。假设系统在5K处自激,那输入频率为3K的正弦信号,按照截图表达的意思,系统就不自激了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散系统,就意味着扰动信号的幅值和频率都是随机变化的,所以一定存在穿越频率点的扰动信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照您的说法,如果是对于连续系统,输入是纯正弦信号呢?避开了自激频率点,输出是不是就稳定了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扰动信号与输入信号是两个概念。
扰动信号既可能是输入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也可能是闭环系统自身产生的各种随机信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有点不太明白~
如果没有扰动信号的话,输出是不是就稳定了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用悟空的一句话:整个世界清静了。
没有因,哪有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唐僧,罗嗦点,哈哈~
按您的意思,系统的输出是否稳定,由两个因素决定:
1、系统本身的结构
2、扰动信号。
其中,扰动信号起主要作用,是这样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楼的问题,楼主认为如何呢?
翘首以盼,脖子都等酸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统本身的结构是几阶的,然后0型可以消除阶跃函数误差,I型可以消除斜坡函数输入的误差,二型可以消除加速度函数的误差。这个是不是可以作为分析系统稳定性的依据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呵呵~
我还有个问题,想请教networkpower大侠,可以解释下截图中的意思~
-
-
未命名.bmp
585.51 KB, 下载次数: 194, 下载积分: 财富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截图,来自论坛第一轮奖品 《开关电源设计》反馈环路的稳定章节中,关于条件稳定的一段分析中节选~
貌似感兴趣的人不是很多,但看书的时候,估计都会看到,不妨在这里讨论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觉书上说的不对。。。。
都自激了,怎么还说是稳定的呢?
难道说:我们的判据只是针对穿越频率点,这一点满足相位和幅度条件,系统就稳定吗?不是从0 ----到穿越频率点这一段都满足:相位和幅度条件吗?
如果在:穿越频率点之前的某个频率上:满足相位=2*K*pai ,幅度也大于1 ,难道 系统仍然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你好好看下这段章节,联系上下文看看~
我觉得这段话,既然作者说出来了,应该没错~
老外写书,还是很严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的,晚上回家再去看看。。。
或许结合乃奎斯特判据(更形象)一起更好理解。
话又说回来:
假如穿越频率点之前的某个频率上:满足相位=2*K*pai ,幅度也大于1 , 系统仍然稳定,从感情上讲,就不好理解了。难道这个频率不能让系统发生自激震荡?三点式震荡电路,文氏桥震荡电路,不都是求解这个方程来确定震荡频率的么?
难道:系统震荡也能说是稳定的?越来越迷糊了。。。。
以前总是认为:
最小相位系统 只要穿越频率点处满足相位小于360,那么在0---穿越频率这个段上,各点的频率都能小于360。 因此系统稳定。
在0db以后的频率点,即使满足相位360,可是增益已经小于1了,越循环幅度越来越小了。故,系统是收敛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的,还是从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的“实部”来分析。这是最根本的东东。让俺再想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闭环稳定性是个让人头疼的东西,从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上理解确实更合理一些。
但是,特征方程的根,根轨迹,乃奎斯特曲线等很难把原理和真实的系统联系起来,也就很难形象的把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阐述清楚。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的见解,说实话,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我是不想去阐述原理方面的东西的,因为很多东西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看看每本资料书籍里面,对于环路稳定性都有不同的描述,看来老外也不是神啊,他们也是各说各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实话,我对大侠您在稳定性方面下的结论,我不敢苟同~
系统稳定性,是系统本身的特性,与外部输入无关,
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的也是系统零状态下的响应,即使添加不同的输入信号,所表征出来的系统特性,是完全一致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侠谈不上,我也不过是个在技术道路上摸索前行的工程师而已,发帖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三人行,必有我师,闭门造车的效果远远不如互相讨论来得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呵呵,此言甚是~
大侠称呼,安在您头上,绝对合适~
我又没称呼您大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觉怎么前后矛盾?
既然提到自激的情况下,振幅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后面又冒出来一句,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文中有没有给出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的对!
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是同相位的,但放大倍数大于1 ,这就意味着如果输入不变时,反馈增大,则两者差值减小,输出反馈就要减小。反之反馈减小,则输出反馈增大。这就意味着反馈不能增大也不能减小,从而稳定。
如果输入是个节跃信号,就是这么个情况。是因为开环放大倍数大于1。如果小于1,则不能保证反馈增大令其减小,减小令其增大。因为小于1,所以总是赶不上输入的变化。故而不能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扰动信号了,系统只剩下静态工作点,那肯定是稳定的啊,一万年也不会动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扰动信号,可能会导致一个稳定的系统,变为不稳定,
但一个本来就不稳定的系统,即使没有扰动信号,它依然不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从原理上很难理解,在自然界中,如果某一个物体保持一种状态,没有任何外力去改变它的状态,那么它会永远保持下去。
没有外在的干扰,谈什么稳定性?这两个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什么是系统稳定性?阐述如下:
系统在初始偏差的作用下,其过渡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为零,则该系统是稳定的,否则,则是不稳定的。
前提条件是系统必须施加干扰(初始偏差),否则系统永远是处在一个稳定状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您128贴,定义 干扰信号和输入信号,是不同的概念,
假设没有干扰信号,在输入端口只添加阶跃信号,这个系统的输出是有可能发散的,得不到一个稳定值,这就是系统不稳定的表现。
如果您定义 添加一个阶跃信号也是属于干扰的一种,那么我们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稳定性只跟系统本身的结构有关,更具体点,跟系统传递函数的特征根的极点实部有关。
麦克斯韦是最早提出用微分方程来研究系统运动规律,他早就指出运动规律是否稳定,跟这个微分方程的系数有关,跟输入无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也弱弱的讲上一句,前几天我听了一堂视频教程。阶越不能算扰动。扰动是指作用一段时间后自己会消失的。扰动消失了能回到原态算稳定。阶越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输入是一直存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位大侠,是不是应该仔细复习一下自控理论,我们为何要设计补偿电路,就是因为要保证系统在干扰信号的激励下能够稳定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要能够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通过环路把其幅值抑制到不会对系统的输出指标起到危害性的结果,只要有干扰,输出就必然会含有该干扰信号频率成分的量,只是大小问题,环路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更“量”抑制到一定程度,使得即使干扰存在,输出仍然满足要求。如果任何干扰都没有,比如说输入电压恒定不变,输出负载恒定不变,主电路参数也不存在温漂,没有传到干扰,没有辐射骚扰..........,那么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进行环路设计。也就不会有楼主这篇文章了。我以前在Network时也用过Tdsa进行环路设计,感觉最大的难处就是速度太慢,现在电脑2G内存,还是觉得不行。还有就是经常遇到仿真无法进行的情况,要不停地调整仿真设置。不过说实话,能有如此强大的仿真工具用来进行环路设计,已经非常不错了。呵呵,人没有满足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仿真太慢一般是仿真参数设置问题,我用我的单核笔记本,一般进行一次TDSA扫描,也就十分钟左右。
仿真对于产品设计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记得我曾经为了调一个LLC电路的环路,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不停的调整参数,放在温箱里面进行高低温的环路扫描。如果当时会用saber的环路扫描功能,也许一个星期我就可以把这个电路的环路调试搞定,在没有模型指导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地实验来调整设计参数,效率实在是太低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做环路分析除了用TDSA,Saber里面还有没有其他工具可以用来仿真环路,那个什么AC分析是什么东东?楼主用过没有。那个速度是不是会快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干扰,就不需要环路补偿了吗?
将一个干净的阶跃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依然可能会得到一个发散的结果。
这时候就需要环路补偿~
如果将这个干净的阶跃信号,也当作干扰的话,就不清楚系统输入在什么地方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阶跃信号本来就是扰动信号啊!
所谓的阶跃信号,是指系统的输入量从某个稳定的状态突变到另外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不是扰动信号是什么呢?
难道还要为这个东西来咬文嚼字?还有所谓的干净的阶跃信号?
系统的输入量从一稳定态到另一个稳态,不管以阶跃的形式,斜坡的形式,加速度的形式还是其他的复杂形式,这中间的暂态过程都是扰动源,如果系统的输出能够最终收敛,而不是发散,那么系统才有了稳定性的定义。
并不是说输入信号上叠加一个随机的交变信号,才叫扰动!
再纠结这个问题,我大脑要短路了,又沦落到学校BBS上面的那种口水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中间的暂态过程都是扰动源。
这个话更是让人惆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切使系统偏离原来的稳定状态的变化,都可称之为扰动信号。
顾名思义,一个系统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时在其闭环系统的节点上有输入信号产生变化,如果系统不能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那么系统就是不稳定的,如果系统经过一个暂态的变化过程之后达到新的稳定状态,那么系统就是稳定的。
惆怅?点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你将输入信号也划分为扰动范畴------- 我无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你将系统本身的暂态过程,也认为是系统的扰动源---------我更无语。
从你130楼的意思里,不难得出结论:没有扰动,任何系统都是静止的。没有“因”就没有“果”嘛。
来举个宏观的例子。
将一铅球放在凹面和三角斜面。
地球,粗糙的凹面,铅球:看作一个系统(1)
地球,三角斜面,铅球:看作一个系统(2)
假如三角斜面无限长,系统(2)的铅球,将永远运动下去,速度越来越大。
这个系统就只有内力作用,扰动在哪里呢?
系统(1)的铅球,可以稳定。
系统能否稳定,由系统本身特征决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知理解对否,弱弱的回一句:
系统(2)中把地球,斜面,铅球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分析铅球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而重力是哪里来的呢??是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这个系统之外的,是不是可以当作扰动源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系统就只有内力作用,扰动在哪里呢?
我觉得只有内力的说法就值得商榷呀,因为还有我上面说的万有引力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兄台请帮忙解释下f=5kHz是根据什么原理得到的,是指什么频率?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是mathcad 在求根的时候,对根的位置的一个猜测值,之后会为你找到离这个值最近的根。
说简单点,就是你要认为先猜一个值,root才会帮你求解!好像还可以用polysroot求解就不要先猜测一个值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想说的是:即使没有外部的扰动,不稳定的系统 终究不稳定。。。。
不是象楼主说:没有“因”就没有“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是不明白呀~~你举的例子是有外部扰动的~~
没有“因”就没有“果”~这句话我是赞成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面不是说了吗,你把地球都扯进来了。。
那我只能望向宇宙了,万有引力也作用在地球上了,该怎么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统(2)的铅球运动难道是宇宙中其他星球的万有引力扰动的结果吗?
即使宇宙中只有地球,铅球也会永远运动下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使宇宙中只有地球,铅球也会永远运动下去。。。
呵呵,不对,看我下面的说法:
1,铅球运动下去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重力势能哪里来?那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3,重力哪里来?那是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呵呵,有道理,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把自己陷入死胡同了,面壁克~~,
2,但系统(2)仍然受到宇宙中其它物质的万有引力作用。。。
等楼主来看你上面的分析吧。我们好像扯太远了。。。抱歉楼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系统(2)仍然受到宇宙中其它物质的万有引力作用
这个作用力的大小,就象现在位置的“我”对“你”的万有引力一样大。感觉到了吗?
哈哈,扯远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这样的不稳定系统,也有不是这样的不稳定系统:
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想说的是:即使没有外部的扰动,不稳定的系统 终究不稳定。。。。
不是象楼主说:没有“因”就没有“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要描述的那么复杂~
系统稳定与否,关键还是看系统本身结构~
正弦振荡器没有输入,但输出是个正弦波~
如果定义运放的供电也是扰动源,定义输出正弦波也是常规意义上的稳定,继续讨论下去就没有实质意义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个疑问呢,正红弦波振荡器,在开机瞬间会有个触发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这里我发现个小问题,并不是networkpower 大哥的疏忽问题,而是确实有这样的提法。
4、第三页给的示例图,依然有不恰当之处。
我们通常说-1和-2斜率,对应具体斜率应该是-20db/dec和-40db/dec,而不是-10db/dec和-20db/dec,这里可能是楼主的疏忽。
以下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新型开关电源优化设计与实例详解全书》344页
如果增益坐标变化的线性距离是20dB(增益的数值变化10倍)时, 频率也线性变化10倍, 那么称该 +-20dB/10倍频程的特性曲线具有+-1的斜率。因此, 具有 +-20dB/10倍频程增益变化的电路,也可以用+-1 的增益斜率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师提出的好几个问题,我在拜读PDF文章时,有些察觉了,不过大师能够那么精确的指出问题,崇敬啊,以大师为榜样,更进一层楼 |
|
|
| | | | | | | | | | | | | | | | | | | 1+G(s)H(s)=0, 即闭环系统不稳定的结论是正确的。
因为 G(s)H(s) = -1,表示增益为 0dB,相移-180度。系统肯定不稳定!
对传递函数使用特征根判断时,有相移-180度,但增益小于0dB,即极点在s平面的左半边,系统依然稳定。这与楼主所说并不矛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比较同意,当然瑕不掩瑜了。
Buck变换器采用双极点单零点的补偿方式较为合适,零点能够保证相位裕度,高频极点能够保证对高频噪声的衰减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我想问一下你《补偿环路计算与仿真》的第9页上
上的这个公式我代入你给的参数 ,c1=4.425nf怎样也算不到fc=10KHZ.不知道 是怎么回事?
|
|
|
| | | | | | | | | 版主啊,问题请教:
你仿BUCK,仿的是G(S)*F(S), K(S)分两部仿的,能否将TDSA的INPUT直接接在控制电路运放的输出,是不是就仿到G(S)*F(S)*K(S)?附件为我仿的结果,已经不正确了,为什么SABER不能这样做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次性得到整个环路的开环传函呢?
|
|
|
| | | | | | | 从原理上看,改完之后的在穿越频率处的相角之后要小一些。或者说相角裕度能大一点。这样是不是应该更好呢? |
|
|
| | | | | 楼主的人品是一流,对有用的人来说就是久旱逢甘淋。确实还是那句话: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感谢楼主的慷慨! |
|
|
|
|
|
|
|
|
| | | | | 平常很少顶帖子,这个帖子想不顶都难,谢谢楼主!!!!! |
|
|
|
|
|
|
| | | | | 1楼增加buck环路补偿的mathcad计算书,供大家参考。 |
|
|
| | | | | | | ,这个软件刚学,不怎么会用。
才做出和你差不多的图标出来,上网站一看你又发了这个资料。
谢了,刚好学习一下。
|
|
|
| | | | | | | | | mathcad很好用的,用习惯了你就离不开它了,毕竟使用可视化的集成计算环境,可以成倍的提高效率,而且所有的计算结果一目了然,那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畅快感觉。
有时候,做产品设计也是一种乐趣,因为你发现你可以掌控,预测一些很有趣的东西,然后细细品味一下,哦,原来一切都是这么简单,我们可以让数字,图形一起来跳舞。 |
|
|
|
| | | | | | | | | | | | | 我没有教程。
网上应该有的吧,你可以找找,其实很容易用的,或者用我发的计算书参考一下,自己动手改改一些参数。 |
|
|
| | | | | | | | | | | | | 这软件自带了入门的教程了,可以先看看。
以前都是Excel来做,有这个软件。俺就弃暗投明了!
上次刚装好的时候看了点自带的教程,今天就按楼主提供的资料自己做了个。
再次谢谢楼主!
|
|
|
|
| | | | | | | | | | | | | | | 俺建了MathCAD学习的QQ
群:82501311
里面有软件和教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athcad不占空多少系统资源,又不是仿真软件,只是计算软件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就好,我也要学了 之前装了个MATLAB,卡的电脑慢的不行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可以找2001的下载呀64Mb.
这个版本已经适合搞电子的用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做电子设计的计算已经够用了?够用就行呗,大了还占内存 还用不上 |
|
|
|
|
| | | | | | | | | | | 两天时间,把MATHCAD的基础学了一遍,弱弱的问一句,计算穿越频率时候,为何要设置f:=10kHz
|
|
|
| | | | | | | | | | | | | 有的说是开关频率的1/4-1/5,CMG也说过一般的运放用那不了那吗大的带宽,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f是穿越频率吗?那后面所求的root()是什么呢,我看了一下bode图,穿越频率是root()所求的,那设置f=5kHz的用处是啥子呢?就是这一点不明白。谢谢答复哦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是算法的问题 你事先要在bode图上面预估crossover所对应的频率 告诉系统 在这个地方的附近求解 实际的值 这个值你可以是10k 或者9k 11k都可以 系统都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如果偏差太大 系统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
|
|
| | | | | | | | | | | 感觉你的每一句话都对我很有帮助,都能让我豁然开朗的感觉,,。。 |
|
|
|
|
|
|
|
|
|
| | | | | 顶楼主,更新的好快啊!
俺的MathCAD学习群:82501311 |
|
|
|
|
|
|
| | | | | 冲着楼主的精神,我下定决心,一定得装上SABER学学!!! |
|
|
|
|
|
|
|
| | | | | 虽然这个贴子对大家帮助很大,但是我必须的说明一些问题,saber的这个扫频功能非常的损耗机器,可以说是机器杀手。对于楼主仿真普通的buck和boost电路,应该说还勉强。但是绝对不要去仿真移相全桥,更不可能仿真LLC。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大家尽量不要仿真闭环,简单的还可以,稍微大点的拓扑机子就受不起了,不要说机子差,现在主流机子可能够呛。仿真个半小时出来一个结果,而且占很大的空间。如果大家觉得我在这里发牢骚和废话,或者与实际不符,请大家拍砖头。 |
|
|
| | | | | | | 拍一下你的砖头。
我昨天刚刚用tdsa扫描了LLC的开环波特图,我的本本可是单核的cpu哦,平均十分钟完成一次仿真。
希望下次有空跟大家再深入交流一下用tdsa来获得一些比较复杂的拓扑的开环特性,这些拓扑的传递函数通常没有精确的模型,通过仿真,可以直观的知道开环情况下主电路的增益曲线和相位曲线,为环路补偿提供指导。 |
|
|
| | | | | | | | | 楼主用tdsa扫描LLC开环结果怎么样?我以前扫描LLC开环的结果都不正常,起码和实际大不一样,好像是反的。据艾默生的工程师说,saber扫频不能扫频LLC。楼主可能传上你的例子,或者扫频后的结果也行,谢谢! |
|
|
| | | | | | | | | | | 48V 3kW的LLC开环tdsa扫描
53.5V,100%负载:
53.5V,10%负载
更详细的我就不贴了,至于怎么仿真的,看完我1楼的帖子应该就会了,不会的话就自己琢磨吧。
LLC目前没有数学模型,做环路补偿的时候就有点抓瞎,仿真的结果刚好可以填补公式的空白,对于环路补偿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emerson的哪位工程师跟你说saber不能扫描LLC的?让他来找我,我应该认识他。 |
|
|
| | | | | | | | | | | | | tdsa我倒是会用,以前也经常用,只是对于这个LLC好像我无能为力,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仿真LLC的时候老是不对。另从你的仿真看出来老兄肯定和艾默生有联系,艾默生有自己的仿真研究室,不过我说的同事已经不再艾默生了,你如果是艾默生的人肯定认识的。 |
|
|
| | | | | | | | | | | | | 楼主的saber是那个版本的啊?怎么我仿真楼主附件里的tdsa也是有错误的啊!但是用06就没有问题的。08的有问题,07的也没有问题的 |
|
|
|
| | | | | | | | | | | | | emerson的哪位工程师跟你说saber不能扫描LLC的?让他来找我,我应该认识他。
这句话真牛逼,希望我以后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
|
|
| | | | | | | | | | | | | 楼主你好,LLC仿真的参数怎么设置呢,在一个开关加扰动还是两个,我仿真的图形出来明显不对,应该怎么设置参数 |
|
|
| | | | | | | 实际上软件公司会考虑到避免大的运算条件对硬件的苛刻要求。
半小时是有点长了,找找原因不妨。 |
|
|
| | | | | | | 实际上直接用网络分析仪取测变换器的开环传函波特图,可能模型更准确些,也省去了仿真,然后做相应补偿设计,再测加入补偿后的开环传函波特图,分析相角裕度幅值裕度即可。 |
|
|
|
| | | | | 请教楼主:saber中的频率扫描仿真应该也是基于某种建模方法进行的吧?这种建模方法本身的准确性如何? |
|
|
|
| | | | | 在论坛里还没有看见有这么多人加分的帖子,不用说一定是强帖!
支持!!!!! |
|
|
|
| | | | | 前辈你好!首先对我的回复道歉。前辈对saber扫频功能的理解比我深多了。以前我仿真简单的还行,复杂的比如全桥移相和LLC就总出错,波形不对,灰心了。看了前辈仿真LLC成功后我很兴奋,我有重新仿真了LLC,可是还是不对。我开环的时候波形正常,输出纹波也很平滑,用变频源模拟注入信号做干扰时也正常,输出波形都很平滑。可是我加入扫频功能时就不正常了,输出电压都不对了,波形也挺乱的。我让扫频接受信号和输出断开时,输出也正常。真是奇怪了,我调试了好几天了,不知道什么原因。saber这个扫频确实挺费时间的,这个得承认啊。如果不牵扯到贵公司的机密等技术,前辈可能共享一下你的LLC仿真文件?谢谢!我的邮箱: sunxj_007@163.com 今天站内短信老是发送不了,很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此火帖,请教防真问题,为什么UC2843 VCOMP端必须接Vtri这种电压源?但防出来这个电压也是5V,直接接5V而没有波形?
|
|
|
|
| | | | | 请问楼主,
我的saber2004打不开你的文件,
另,tdsa是一个元器件?我怎么找不到啊? |
|
|
| | | | | | | 2004估计版本低了,用2007吧,可以打开,而且也很稳定~ |
|
|
| | | | | | | 需要2007以后的版本,因为我是用2007版建的仿真文件。
TDSA是一个类似于环路测试仪的仿真分析工具。 |
|
|
| | | | | 能否解释下附件方程式中的 S 是表示什么意思?另外 A 是代表什么? |
|
|
|
|
| | | | | | | 直接点好
不知哪个A(s) 表示什么?Ft(s)又表示什么? |
|
|
| | | | | | | | | 基础概念上的东西,可以找本自动控制理论的书看一看,容易理解和消化。 |
|
|
|
|
|
| | | | | | | | | 这个闭环的传递函数应该是(反相端虚地):
- (R2+1/C2s) // 1/C3s / ( R11 + R1//1/C1s)
但是,整个闭环环路,涉及到从哪里断开的问题,只有断开的开环补偿,才是有意义的。
|
|
|
|
| | | | | “能保证电源产品在高低温的情况下,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环路都能够稳定吗?能保证在负载跳变的情况下收敛吗?” 我们做试验的时候,这些条件都要做。不合适的话就改下参数,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调试。的确耗时而且心里没什么概念,经验就是这么总结的。也感觉如果对整个系统的环路掌握好的话,将对自己很有帮助。
以前也用过MATLAB 建SIM模型来仿真,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就是不大爱建模,所以一直都没有大的提高。 |
|
|
| | | | | | | 听论坛一位高手说MATLAB适合仿真系统级的,对于元件级的,MATLAB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另外仿真的时候有些问题是考虑不到的,在实际试验的时候还要调试一下,或许在仿真的参数附近调试效果会更好 |
|
|
| | | | | 呵呵,不好意思,一看,咱是没积分的.....顶顶顶!!!
学习了~~谢谢LZ! |
|
|
|
| | | | | | | 最近下了SABER软件,照着给的程序仿真, 就是最后一步,没弄出那种幅-相波形图来看。我再好好研究研究 |
|
|
|
|
|
|
| | | | | 正在做双环设计,已经遇到较多问题,拜读完大师的佳作之后,准备整理一下,拎出一堆问题,还望大师赐教 |
|
|
| | | | | 晚上将楼主的文章打印出来,仔细拜读了一番,收获颇丰,之前刚刚看完张卫平老师的开关变换器建模与控制,仔细学习了电压环和电流环的设计。值此机遇,贴出我的问题。
单环设计还好做一点,双环设计涉及到等效功率级的处理。刚做的基于平均电流模式的PFC,双环设计。电流环闭环传递函数采用张卫平老师的模型I, Aif=1/Rs; 输出电压稳态精度不行且超调量过大,输入电流正弦化不足,以及负载电阻变化时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波形均有较大变化,不知何解,拜赐教。(有附图及saber仿真模型)
借此楼主也顺带介绍一下 双环设计的注意点。
非常感谢
|
|
|
|
| | | | | | | 1.超调量大是因为没有软启动,靠PFC电压环路的调节,时间很慢,过冲很大,这个在仿真里面是正常的,一般实际的PFC电路都有软启动电路,所以你看不到这么大的过冲。
2. 输入电流正弦化不好的问题,你试着改一改模拟MOSFET的那个开关的参数,ton和toff改成200ns或300ns,仿真步进也请设置小一点,毕竟你的开关周期才10us,如果开关的导通或关断时间就要1us,再加上仿真步进设置过大,仿真的精度是很差的。
3. 你的环路补偿参数的选择是有问题的,双环设计的问题,我暂时没时间写点东西来阐述,太大太沉重 ,有空的时候我也想整理一下。你可以找一找UC3854或L4981的datasheet和典型应用,里面的参数可以直接借用,一般可以保证环路稳定,但是带宽和其他一些指标不一定满足。 |
|
|
| | | | | | | | | 首先,非常非常感谢楼主百忙之中可以为我解答,而且解答的如此精辟,获益匪浅;
其次,楼主做的修改,我晚上会好好体会,其实之前用的就是UC3854做的仿真,老是容易不收敛,而且仿真时间过于慢,故采用此精简模型;针对仿真步长的问题,由于开关频率选取的是100k,步长取1m确实过大,但更多是为了提高仿真速度;
最后,还是要对楼主致以崇高的敬意,以楼主为标杆,发奋图强,卧薪尝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
| | | | | | | 花了一个小时,改了一下你的仿真电路。
结果如下:
仿真文件在附件中。
|
|
|
|
| | | | | | | | | 大师,小弟刚入开关电源行业,学习你的《环路补偿、计算和仿真.PDF》,其中有一点不是很理解,如下图,在伯德图增益为平直线时,为什么是20lg(R2/R1),怎么算的? |
|
|
| | | | | | | | | | | 在某一频率段内,C2,C1的阻抗相对于R1,R2的值,可以忽略不计(一般至少相差一个数量级),所以就直接成了电阻的比值。 |
|
|
| | | | | | | | | 借用235楼一句话:对楼主致以崇高的敬意,以楼主为标杆,发奋图强,卧薪尝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
| | | | | | | PFC是一个大信号的问题,小信号分析方法不适用吧? |
|
|
|
| | | | | | | 我们公司,员工不能打印,而且所有的文件,只要你打开过的,都会上锁。TMD让人郁闷的,, |
|
|
| | | | | | | | | 请教 saber tdsa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听说过? |
|
|
| | | | | | | | | | | 顶楼楼主的PDF文件里就有详细的说明,至少也要看了文档再提问嘛,不然就对不起楼主的辛苦付出了。 |
|
|
| | | | | 首先恭喜登上版主宝座,帮忙看一下附件的SIMetrix/SIMPLIS的一个LCD复位的正激仿真,老是有震荡,请赐教。 |
|
|
| | | | | | | 大师,乘法器的K值为1/620是什么意思?开始写成加法器
|
|
|
| | | | | | | | | K值就是乘法器的倍数呀~
下面列出关系式:Vout=K*(V1*V2)
(昨晚不够淡定,打成了V1+V2,今早来改正) |
|
|
|
| | | | | | | | | | | | | 仿真很好玩,当原理性东西不明白的时候,仿下就好理解了.可惜目前是初级中中的初级,还需要依赖大师门指点.谢谢大师回答! |
|
|
| | | | | | | SIMetrix/SIMPLIS 可以仿真环路补偿吗?
您能否贴个教程? |
|
|
| | | | | | | | | SIMPLIS仿真开关电源闭环环路和补偿设计非常方便,不需要平均建模,可直接得到Bode图等环路小信号分析结果。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均建模是为了把开关模型变成平均模型,方便做DC工作点,只有在直流工作点才能进行小信号分析。而SIMPLIS本身就是PWL分段线性模型,就不需要把非线性变成线性的过程了。
|
|
|
|
|
|
|
|
|
|
|
| | | | | | | 用tdsa对电路扫频很方便,现在想将扫频出来的波特图导出数据,用系统辨识工具得到传递函数。
请问各位如何将扫频出来的波特图导出成数据? |
|
|
| | | | | | | | | 有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 书上定义说极点就是使分母为零,增益无穷大的点。
那为什么都说rc滤波器的极点频率为:
1/2πRC (1)
根据公式rc滤波器的增益为:
G=1/(1+j2πRCf) (2)
那么把f=1/2πRC带入公式(2)得:
G=1/(1+j)
问题来了:其分母并不为零啊,那为什么是它的极点呢,应该-1才是它的极点啊。
这是为什么啊。到底是定义有问题还是说,在电源的极点定义有不同。
希望大师们指点迷津。 |
|
|
| | | | | | | | | | | G=1/(1+SRC), 1+SRC=0, S=-1/RC=J*J/RC,S=JW=2PI*f*J,f=j/2*pi*RC,J表示复数平面的Y轴~~~~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好意思,小法看错你回复的信息,以为是极点频率和转折频率的不同~~~
谢谢你介绍的书籍。。。 之前都在看张卫平老师的那边书籍! |
|
|
|
|
| | | | | 尊敬的楼主:
首先感谢你的无私奉献,给我们这些初学者提供了
如此珍贵的经验交流。可能由于楼主的疏忽,
楼主第9页 中关于C1的计算 结果错了 少除以3.14 正确的是C1=1.401nF
后续的仿真中影响应该不大吧 ?我个人觉得容值在5倍以内的变化的结果应该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