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控制超前桥的DFFRS触发器U14的D和CLK被强制为低,其输出就只看R和S的输入了。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当R =LOW ,S = HI , Q = HI, #Q = LOW。当R = HI ,S = LOW ,Q = LOW, #Q= HI。
现在可以重点关注这里了,因为马上就接解开如何移相的难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当PWM比较器的输出由HI转到LOW时候(峰值电流VCS高于Verr,此时需要立即关闭PWM信号)。这个三输入的与非门U11A,其中一个输入PWM比较器E5的输出就从HI转为LOW,它U11A的输出也会从LOW转为HI。
控制超前桥的触发器U14:其R引脚输入有一个与门U13B,与门的一个输入是U11A的输出,此时的状态是HI。另外一个输入连接到滞后桥的#Q(也就是驱动B)。此时滞后桥的触发器的输出Q为HI (驱动A 为高),#Q为LOW(驱动B 为低)。那该与门U13B的两个输入脚的状态是:1、#Q为LOW(驱动B为低),2、H。则与门U13B的输出为LOW。此时超前桥触发器U14的R引脚 = LOW。可见图8。
(图8 控制滞后桥的DFFRS触发器的R脚的工作波形)
再来看看该触发器U14的S引脚,S的输入也有一个与门U13A。该与门的两个输入为:1、与门的一个输入是U11A的输出,此时的状态是HI。2、连接到滞后桥的驱动信号A,此时滞后桥触发器U6的输出的Q = H (驱动A为高)。则与门U13A的输出为 H,超前桥触发器U14的S脚为 H。 见图9。
(图9 控制滞后桥的DFFRS触发器的S脚的工作波形)
当PWM比较器E5输出信号由H转LOW时(需要结束A&D 或 B&C 的重叠时间),超前桥DFFRS触发器U14的输入是:R = LOW , S = HI。输出则是Q =HI (C 开通), #Q =LOW (D 关闭),对应着结束了A和D的驱动重叠时间。然而等到一个周期结束时,滞后桥的驱动A&B,由时钟信号#CLOCK重置。
超前桥的关闭的标志,是由 PWM比较器E5的输出由高转低,控制的与门U13A输出LOW转为HI时。
滞后桥的关闭标志,是时钟信号#CLOCK改变滞后桥触发器U6的输入,将A和B的的信号互换。意味这一个周期的开始和结束。见图10。
(图 10控制滞后桥的触发器的工作状况)
所以, 根据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图11 仿真模型)
模型功能和解释:
1、CT定电流充电产生三角波直接由三角波电压源代替,通过比较器和触发器产生时钟信号。
2、U6 输出互补对称的方波,没有死区时间。
3、四路死区时间延迟电路,注意输出是AND门,意味这由触发器的发出的信号关闭时,驱动级DRVABCD都必须关闭。这个AND门用的好!
4、误差放大器和PWM比较器。很简单不必多说。
5、滞后桥的SR触发器,其工作过程上文已经讲了许多。
得到仿真波形:
这是一个48V 1KW的移相全桥参数,匝比0.16。48V21A,谐振电感33uH、输出电感10uH,负载电流2.3欧。占空比接近70%,仿真得到波形为:
1、 上电5ms:
最上测 绿色Vout 为输出电压,输出电压比较稳定, 没有很大的超调。由于没有加入软启动,所以启动时电流较大。
中间:副边电感电压和电流:
下侧:原边超前桥的半桥中点和变压器的电流:
2、上侧:输出滤波电感的电压和电感电流
下侧:超前桥中点和变压器电流。
3、超前和滞后驱动和原边电流,典型的移相全桥波形。
/*** 下一楼为峰值电流模式***/
电压模式控制的移相全桥
原理图:
PS_FB_VM_V1.pdf
(109.1 KB, 下载次数: 1694)
|
|
|
|
|
|
|
|
| | | | | /*** 峰值电流模式 ****/
峰值电流模式,是用全桥的电流信号参与反馈。有比电压模式更快的动态响应,更稳定的环路,其仿真模型见下图:
(峰值电流模式)
如果截图看不清晰,可以看PDF文档。
因为该变压器的匝比较大,在全桥运行时,副边的占空比会高于50%。在此时,峰值电流模式会产生不稳定(次谐波振荡),需要加入斜坡补偿电路,可以解决不稳定的问题。
没有斜坡补偿时的电流信号,见下图:
可以看到电感电流完全混乱,如果是实际的电路。变压器会啸叫,输出纹波会超大。
(占空比为70%,而且没有斜坡补偿的峰值电流模式)
那我赶紧加入斜坡补偿电路,就可以搞定电感电流振荡的问题。
使用一个三极管做跟随器将CT电容上的三角波斜坡引入PWM比较器的电流信号。
见下图:
(峰值电流模式所需要的斜坡补偿)
先来个上电10ms的仿真,可以看到电流模式很快就稳定下来。
上侧绿色:PWM比较器上的峰值电流信号
中间绿色:48V 输出电压
下侧红色:副边电感电压,绿色电感电流。
(稳定的峰值电流模式上电波形,电感电流波形没有振荡)
将副边电感上的电压和电流波形展开,将能很清晰看到,电感电流非常稳定。
而且占空比保持在高于70%,已解决了电流环振荡的问题。见下图:
最后上一个完整仿真电路的PDF档,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搭一搭,加深印象。
参考文档: TI UCC3895 数据手册
TI UCC28950 数据手册
仿真环境:Orcad Capture PSPICE A/D 16.6
好啦,谢谢观看。
峰值电流模式的移相全桥
仿真原理图:
PS_FB_CM_V1.pdf
(109.67 KB, 下载次数: 1224)
|
|
|
|
|
| | | | | | | | | | | 赶紧出一本基于SPICE关于开关电源拓扑模型的仿真书籍
|
|
|
| | | | | | | | | | | | | 囧囧囧,我水平有限,还不远远不够格。
对仿真有兴趣可以参与讨论。
本帖最后由 maileyang 于 2015-10-16 23:50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zvs fb在大功率领域还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拓扑,楼主提供的闭环仿真模型。相信能给很多网友不少帮助和启发。 |
|
|
| | | | | | | | | LZ威武,值得学习的好帖。
张工我认识,做LLC和PSFB的超级牛人啊
|
|
|
|
| | | | | | | | | | | 时间太久,我找不到当年的衔接了。
如果有兴趣,我可以把我对死区时间的想法发出来。
|
|
|
| | | | | | | | | | | | | 这帖子一发我就知道回帖的人肯定少 ,看来玩仿真的比较少啊,我这种菜鸟看了一下表示仿真有点难啊。
|
|
|
| | | | | | | | | | | | | | | 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仿真了,连有公司招人都有会仿真的优先录取。
大家有时间有,兴趣可以多多玩玩。一开始可以搞简单的,反激正激之类的。慢慢在玩复杂的一点。
仿真给我的体会是,功能太强大,我所能运用的只是冰山一角。
|
|
|
|
| | | | | | | | | | | | | | | 在移相全桥的原边MOS上并联电容的意义的思考 备注:只是个人三言两语,也许有错误,还请各位指教
在之前学习和研究移相全桥时,只是知道为了实现ZVS原边管子上的电容应该越小越好。所以当别人说到在滞后管上并联电容的时,总觉得这个动作和移相全桥的出发点不一致。移相全桥为了给滞后桥实现ZVS,需要的是更少的寄生电容。为什么还要在滞后桥上并联电容?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死区时间。出于可靠性的考虑我们需要加入较长的死区时间,死区时间太短,或仅仅是为了满足ZVS而使用较小的死区时间,对全桥系统来说,风险还是蛮大的。 下面这张图很形象的说明了,在谐振电感和管子的COSS电容谐振时,何时开通为最佳点。谐振电感的电流需要能完全带走COSS的电荷,表现为谐振的正弦波的电压下降到0V,此时开通为最佳点。如果因为死区时间的关系,当滞后桥VDS的电压下降到0V后,死区时间较长,此时不能开通管子。那么谐振电感和COSS电容的谐振电压波形,又会将VDS的电压抬高。如此等VDS的点电压抬高后,死区时间也到了,此时在开通管子,就是硬开关了。 那么如何平衡死区时间和谐振电感以及COSS的参数呢? 首先明确的是,LC谐振网络的频率和一个谐振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谐振电感 Lr =33uH 参与谐振的电容(管子的COSS和变压器的寄生电容) Cr = 0.58nF 那么可以得到的这个谐振频率为115KHZ 一个完整的谐振波形是两个连续的正弦波,然而我们只是需要这个波形的1/4时间,也就是上图中,将VDS下拉到0V的这个时间,只是谐振时间的1/4。(上图已经很形象了)。 可以计算出来,1/4的时间只是217ns。 很显然,用217ns,作为死区时间可以很好的实现ZVS。但是217ns出于可靠性来说,又太短了。如果我们需要采用350ns或更长的死区时间。那么就意味着这个谐振网络的频率要降低,一个周期要延长到4*350ns的。如果保持参与谐振的电容量不变,那么只有改变参与谐振的电感。把电感量加大,可以实现更长的谐振周期,达到在350ns的死区时间内,完美的实现软开关。 但是我们知道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在滞后桥关闭后,原边电流换向时刻。阻碍原边电流快速上升达到副边电流的*匝比的值,这个电流只会受到谐振电感的阻碍。较大的谐振电感,会使原边电流在换向时刻上升或下降速度减慢,那么反映到副边的是较大的占空比丢失。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加入换向时原边电流需要快速上升到5A,那么电流在过0后,上升到5A所需要的时间为0.42us,当开关频率为100KHZ,那么反应到副边的占空比丢失为8.4%。显然不能加太大的谐振电感的值,必须要另寻出路。 这个时候也应该会到主题上来了,兜了一圈,其实要说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滞后桥上并联电容。我不改变电感的值,我总能改变电容的值吧。简单的并个电容就好了,加个电容就能延迟谐振周期,达到在所需的死区时间内实现ZVS。 还是这个简单的例子,保持谐振电感不变,我只需要加入820pF的电容,就可以实现接近350ns的死区时间内实现ZVS。 结束语:在滞后桥上并联电容,通常是为了满足死区时间,但是也要选择合适的参数,否则实现了硬开关就得不偿失了。
本帖最后由 maileyang 于 2015-10-21 23:17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串联隔直电容可以让滞后臂实现ZCS,那么你就不需要为了实现滞后臂ZVS而加电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阮新波老师的书里有提到这种思路,主要还是看实际的项目需要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一般高压输入的都得加,它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防止变压器偏磁,其实有电流环也可以防止偏磁,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是否加电容确实是对的,移相全桥应用不止在高压输入的情况,我还用在了低压输入大功率上,就不能加电容了,低压输入原边电流太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嗯,我们这边有一款低压40到70的直转12V 100A 。输出用的是倍流整流。
我们用的是峰值电流模式控制,理论上可以抑制这个慈心偏磁的。但是我们还是加了电容做隔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输入电流太大的话,串联的电容,对这个电容要求就比较高,得能抗高di/dt的能力,不然电容会发热严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的电容选型是厦门法拉的c32系列。
金属薄膜电容,耐大电流是必须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请问串联隔直电容后,是否需要考虑谐振电感与MOSFET的等效输出电容1/4谐振周期与死区时间匹配的问题?或者说这时候,隔直电容,谐振电感的大小应该怎么去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尽管滞后臂零电流开通,降低了开关损耗,但是滞后臂零电流开通不是零电压开通,在高压输入的时候,开通会有驱动震荡,此时对应滞后臂另外一只管子是开通的,死区时间不够会有直通风险,所以,也可以不用考虑,直接加大死区避免直通现象发生也可以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串联搁置电容让滞后臂实现ZCS,那么滞后臂的开启了?不考虑此时的谐振电感,电容的谐振周期吗?那么谐振电感的取值了,只考虑占空比丢失,以及磁芯饱和情况吗?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滞后臂加电容的说法你说的一点没有错,我也曾经这么考虑的,但是还有一个细节,mos自身需要的可靠死区时间怎么得出来?前提得先知道最小死区时间具体是多少:我是这么算的,首先选定一个mos,那么它最小可靠死区时间的计算:td(off)+tf+trr-td(on),这个结果再乘以2,就是其最小可靠的死区时间,那么我在滞后臂并的电容大小就是最佳电容值
我跟你一样,着迷PSFB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这样算也可以,但是从心理安慰的角度来看。
肯定是死区时间越可靠越好。一般我的最低底线是不小于350ns。其实还是自己胆子比较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于350ns不是针对所有的管子,你做低压大功率的时候,最小可靠死区时间可大了,所以管子不同,本身最小可靠死区也不同,你像大电流的管子,关断就非常慢,还有像IGBT,还有电流拖尾现象,死区更大,但是需要多大呢?它是可以计算的,说白了,电源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的好。
这个帖子 抛砖引玉,非常成功。
吸引高手分享经验,实在太赞!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加个qq聊一聊吗,很高兴又认识了一个高手。
我的是 5416384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刚接触,想问一下“参与谐振的电容(管子的COSS和变压器的寄生电容) Cr = 0.58nF”中的管子的COSS和变压器的寄生电容分别怎么算来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管子的Coss电容,变压器的寄生电容,一般假设100~150pF。看实际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手不敢当,我还没你干的时间长,你2013就懂PSFB了,我2013才进研发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后面就没怎么做ZVS FB了。后面都在做别的,2014年主要在搞正激。2015年又主要在搞LLC。
ZVS_FB的记忆都是2013年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如果因为死区时间的关系,当滞后桥VDS的电压下降到0V后,死区时间较长,此时不能开通管子。那么谐振电感和COSS电容的谐振电压波形,又会将VDS的电压抬高。如此等VDS的点电压抬高后,死区时间也到了,此时在开通管子,就是硬开关了。”这句话中,我有点不太明白。对于移相全桥的滞后桥臂来说,当把Q2的COSS电压降到零,此时Q4的COSS电容电压升到Vin,之后Q2的体二极管不就导通了吗?那么,死区时间还没到的这段时间里VDS的点电压为何会抬高呢?
本帖最后由 shui123shm 于 2015-10-24 12:52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既然是谐振,其电压电流为正弦波,当电容的电压到谷底的时候没有开通管子破坏谐振时,它就会一直做有阻尼的谐振下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楼说的很清楚了,所谓过谐振。
你可以想象,一个LC的谐振电路,电压转电流,电流转电压。如果回路阻抗(耗能)元件很小,这个振荡会持较多个周期。
你的意思是,我MOS管的体二极管本来已经钳住了,管子上Coss电容的电容,使其不能高于400V。为什么这个谐振还能继续?
Lr和Coss的谐振,反应在对Coss电容的充电上。但是其谐振正弦波的峰值并非一定就在400V。你二极管只是把Coss电容钳在了400V,但是到了电容Coss对电感Lr充电阶段,Coss两端的电压该下降还是会下降。
上几个波形,你感受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ISL6753系列的你用过吗?做过多大功率?全桥两个软开关比较成熟PWM:一个就是UCC3895代表的移相控制法,另一个是ISL6753代表有限双极性控制法。我见过有人用ISL6753做高密度的标准模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以前做全桥的时候,看过不少这个料的资料。
后来还是选择了UCC3895。我对其的了解仅仅限于应用文档和数据手册。
不过这篇写软开关写的非常好,令人印象深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开始呢,先有的UCC2895移相控制法,在2005年intersill公司自己出了一个专利叫有限双极性控制法,出了芯片isl6752/3系列,它的优势在于副边实现同步整流,所以在一些砖类的标准高功率密度中有应用,最后TI升级了UCC2895叫UCC28950,直接给出了副边同步整流的驱动,当不用同步整流的时候,个人觉得UCC2895非常有优势,研究其有限双极性控制法的工作过程跟移相全桥非常类似,只不过移相全桥是滞后臂比较难以实现ZVS,而有限双极性是两个下管比较难以实现ZV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不知道,使用UCC3894肯定是大功率了,现在很多人都用DSP来实现移相全桥,功能更齐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谢大神的无私分享和详细讲解,真的给我这样的新人很大的帮助!就是您可能算太快了没注意,mos结电容和谐振电感频率您算出来是1.15MHz,但您写的115kHz。还希望您这样的大神有空闲的时候能多分享下经验,继续普照下我这样的小菜鸟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谢大神的无私分享和详细讲解,真的给我这样的新人很大的帮助!就是您可能算太快了没注意,mos结电容和谐振电感频率您算出来是1.15MHz,但您写的115kHz。还像您这样的大神有空闲的时候能多分享下经验,继续普照下我这样的小菜鸟 |
|
|
|
|
|
| | | | | | | 很不错,我也在使用pspice仿真,但是有个小问题,跟这个仿真没有关系,你提到UCC28950的驱动A&B是超前臂,从时序上看,C&D先关断与A&B,所以C&D应该是超前臂
|
|
|
|
|
| | | | | | | | | | | | | 喔,我懂你的意思了。那我的理解就有错误了,我需要修改错误的部分。
谢谢你的指点。 从波形上来看,也确实如此。
本帖最后由 maileyang 于 2015-10-21 22:13 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整个芯片我们使用的时候A和B为滞后臂,C和D为超前臂,只是针对于UCC3895和UCC28950来说的,其他没有问题,我只是看到了你说UCC28950A&B为超前臂,我记得这个芯片C&D为超前臂,只是确认这个事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我看文档理解错了。现在把控制逻辑改正。
谢谢,大师看帖的仔细,并对后后辈进行指点。非常感谢。
本帖最后由 maileyang 于 2015-10-21 23:10 编辑
|
|
|
| | | | | | | | | | | 据说,普通全桥,初级有谐振电感的话也能实现ZVS,楼主仿真过没
|
|
|
|
|
|
| | | | | | | ZVS FB做多大功率,要看你在自己了。
10KW以内都可以搞的。
|
|
|
| | | | | | | | | 我想问一下关于移相全桥的设计中,输出电感的设计。有什么注意点。
|
|
|
|
|
|
|
|
| | | | | UCC3895中的超前滞后臂跟您电路中的相反,看解说有点绕来绕去的,蒙 |
|
|
|
|
| | | | | 楼主好厉害!我刚刚学这些东西,还是一窍不通,先占个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了,看了楼主的帖子,现在有了解决方案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