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后的Bode 图不是已显示了在4.2KHz处有个双极点了吗? |
|
|
|  |  | | | | | 那个双极点是LC滤波器的极点吧?而不是前面式子中所提到的与Q值相关的极点 |
|
|
|  |  | | | | | 我好像仿成DCM模式了。。。下面是新的仿真文件,是工作在CCM模式下的,但是结果没有什么区别。
4.rar |
|
|
| |  |  | | | | | | 不错,Q很高,应该约在700Hz处有一对极点,仿不出来,是设置不对? |
|
|
| | |  |  | | | | | | | 我怀疑是Q值很低,极点分裂了,这个仿真图形中看出低频处还有一个极点。我的仿真模型好像和理想的还是有点差距 |
|
|
| | | |  |  | | | | | | | | LC拓扑可以作为标准小信号模型的输出级,即使boost和buck-boost等没有LC输出滤波器的拓扑,也可以有等效LC滤波器输出级~
Q值其实反应的是LC滤波器在谐振频率处的峰值,Q值越大,谐振峰值越高,
当Q值很低的时候,LC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两个共轭复数极点,就分化成两个负实数极点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的变压器模型不一样,请您看看我的仿真模型,您的结果应该是正确的,我的仿真模型有一点非理想的,可能是这些导致了极点分裂,我不知道具体原因,请高人指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Q值与次级感量关系极大,所以你算的28感觉有问题 。
你的结果明显极点分裂了,就代表Q值很低。你去掉输出电感,调整匝比,调整次级感量再试试。
下面图是Q值低,极点分裂波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知兄弟仿的是理想还是非理想模型的,不介意的话,可否上传你的Simplis 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压器是理想模型,电容是带参数的。
附件是Simplis文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谢谢。用LZ的参数,除二极管外,都是理想模型,结果如下

明显有conjugate pole pairs,不明白LZ用Saber为什么仿不出来。
( 更正一下,D是0.67,10楼数值应该是Le=91uH,C=820uFx2,R=2.4,fo=410Hz,Q=7,假设Rdiode=30m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常感谢老师,可能是saber变压器模型的问题,我再去试试别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师能将您对Q值的一些推导过程写出来吗,加入非理想因素之后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教大师:
Ron是不是原边MOS开关管的导通电阻?在这里,您好像设置为零。
Rd是什么呢?整流二极管的寄生电阻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Ron = Rds_on,文内的参数是跟据LZ的Saber仿真文件设置的,理想开关=0,
Rd是二极管的动态电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Rd是自己设置的,还是从datasheet求得的呢?
我感觉这个Rd应该和二极管的静态工作点有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该从datasheet求得,在静态工作点的dv/di。例子里我是随意赋值的,没真看 datasheet。 |
|
|
| | | |  |  | | | | | | | | 原以为你真的是用理想模型来仿的,所以觉得Q应该很高,不过看了你的文件,原来变压器是有损的,
按分析方法算了一下,Q只有0.8左右,怪不得。 |
|
|
| | | | |  |  | | | | | | | | | 当Q为0.8的时候也应该是双极点啊,为什么仿出来前面有一个单级点呢?我把变压器的r值改为了0重新仿了一次,结果和之前的差不多,请问是为什么?我的仿真设置是Operating Point/Transient Analysis 中Basic那一栏中,End time取10 timestep 200n ; Monitor Progress 1000;Integration Control 中,Max Time Step 400n ;Min Time Step 199n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我也纳闷。建议用你原来的设置,只仿真一下Canonical Model的等效输出LC级,看看仿出那双极点不,
按你的电路,数值是L=30uH,C=820uFx2,R=2.4,( fo=717Hz,Q=1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仿出来
仿真文件

会不会针对该模型是估算Q值的方法错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得研究下。不过也怪,低频时,例如100Hz,相位应该接近零,可仿出来却是-20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flyback模型中,输出LC滤波部分的双重极点,是不考虑在内的~
楼主你确定前面的反激变换器工作在CCM模式下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外就是反激拓扑的Q值因为功率回路寄生阻抗的原因,一般都不会很高,很难产生共轭极点,很多情况下是两个距离比较远的负实数极点,其中一个为主导极点,另外一个频率比较高,可以忽略~
并且看你的扫频范围在10K以内,很可能另一个极点,并没有仿出来~
而且对于CCM模式的反激来说,在开关频率的一半处,还有一个极点,这个极点就是产生次谐波震荡的主要原因,在你的仿真图上依然看不出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