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因DIY没有条件做散热器,所以决定在X宝淘个外壳,用做PCB固定及散热。挑来挑去,看中了这个铝板外壳。
简单,便宜,基本固定孔都有。
整个电源的物料,常用的东西都有,但还总是有缺的,又淘。
输入输出端子,共模电感:
外壳底部,就三个固定孔,免强够用吧。
外壳侧边也只有两个固定管子的孔位,这下麻烦了。
一般来说,桥堆,PFC MOS,PFC 二极管,LCC MOS,整流管 这些都需要靠外壳散热。
根据外壳孔的位置,决定仅将 PFC MOS,PFC 二极管,整流管 直接固定在外壳上散热。
桥堆,LCC MOS 则贴在PCB底部,用导热矽胶片装热量传到外壳底部。
|
|
|
|
|
|
|
| | | | | 初始原理图,PCB发出去了,才发出有两条线画板了。
一个是 IC的BO脚和PFCVS脚弄反了。
二个是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采样点弄反了。
因没有找到合适的贴片桥堆,最终决定用4个贴片二极管代替。
LCC MOS则用TO-252封装的。
PCB打样回来:
|
|
|
|
|
| | | | | | | IC周边原理图参数设计:
1. BO脚分压电阻参数计算。
根据IC规格书,正常工作时BO脚分压值应为1.4V以上。
按80V输入时,对应1.4V,则分压电阻比例为:
80V/1.4V-1=56倍。
设三个上分压电阻为 1M*3个,则 下分压电阻理论值应为:
1M*3/56=53.57k。实际取 56k。
2. PFCVS脚分压电阻参数计算。
根据IC规格书,PFCVS脚反馈典型值为2.5V。
设PFC输出电压为396V,则分压电阻比例为:
396V/2.5V-1=157.4倍。
经反复取值计算,最终选定上分压电阻为:1M*3+150k,下分压电阻为20k。
验算PFC输出电阻理论值为:(1M*3+150k)/20k*2.5V+2.5V=396.25V。
|
|
|
|
| | | | | | | | | 初级IC供电,为什么设计得如此复杂。首先,从ICL5102规格书中可以看到,它的VCC脚一些供电参数,如下:
从这些参数可以看到,为了保证IC能启动,VCC脚在启动前须大于 16.6V。
启动后,只要VCC不低于9.5V,则一直会处于工作状态。
而VCC最大电压为 18.5V。
如果采用直接供电的方式,又不采用高精度稳压的情况下,大批量生产将较难保证这个 16.6~18.5V区间。
参考原厂DEMO的供电方式,则是采用较高电压串电阻限流的方式启动。
为了节省损耗,电路正常工作后,则需要将高压启动部分关掉,让其不工作。
于是,得到这样一个 初级IC供电电路:
|
|
|
| | | | | | | | | | | 次级供电电路:
次级运放供电,同样复杂,为什么呢。
那是为了输出稳定的同时,降低损耗。
比如,去掉2N5551那一路线性稳压供电(从输出端取电),则会带来这样的问题:
在空载的时候,因主电路很有可能工作在打嗝模式,这时绕组供电端有可能供电不足。
这将可能会造成反馈电路供电不足,电路有可能处于开环状态。
这样一来,初级IC有可能会“误解”,以为输出电压不足,而开启主电路向次级供电,造成输出电压飙升。
再如,去掉绕组供电部分电路,这不会影响电路工作,只是会导致供电电路损耗较大。
假设运放和光耦损耗约3mA的电流(实际可能更大),则整个供电和反馈电路的损耗为:
3mA*48V=0.144W,在一个200W电源中,这是接近0.1%的损耗。
|
|
|
| | | | | | | | | | | | | 反馈电路:
反馈电路,看起来和大家平时用的不一样,光耦不是接的VCC,而是接的地。
这样接,是为了两个原因:
1. 方便加稳压管做另一路OVP,或者说是另一路电压反馈。
2. 这样接,反馈电路受VCC波动影响较减小。
为什么说常规接法,反馈电路会受VCC波动影响较大呢,原因如下:
假设,运放这时输出电平不变,这时VCC有波动,则流过光耦的电路也将会有波动。
换句话说,这个波动有可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可能会破坏环路稳定。
但为什么大家一直这么用呢,而且还一用一个爽。
那时因为,多数情况下,多是直接从输出取电的,这情况就不一样了,如图。
同样假设运放输出电压不变,假设输出电压变大,这时,光耦电流将自动变大(不通过运放响应)。
光耦电路变大,则将反馈到初级IC端,将PWM(或PFM等)调小,这是一套天生的负反馈支路。
有了这个负反馈支路,则不需要运放做很快的响应也可以实现较好的响应。
所以,光耦从输出电压取电,往往更容易实现较好的响应。
当然,并不是说光耦从输出取电就是好,只是说多了这个快速的反馈支路,调试可以更容易些。
这个反馈支路,很多工程师可能不理解,或者不承认,但不要喷我,每个人理解不一样。
不理解的,就当我没说,理解的就支持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东微MOS目前在国内各类电源厂商中大批使用,性能在充电桩模块、通讯电源、白/黑家电、医疗电源、PD快充、LED等多行业中得到一致好评,具体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东微的竞品是英飞凌、ST等国际一线MOS品牌厂商,CooL MOS,目前在PD快充行业,很多客户使用东微超级硅产品,性价比非常好。刚在华为、O\V、小米等知名客户通过认证,进入代工厂商的MOS品牌供应序列。
如有东微MOS需求、咨询,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
|
|
| | | | | | | | | | | | | 兄弟这个C20是104吗?2*pi*f*c,分之一算下来,阻抗只有8欧,那二极管热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负负得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照这说法,LLC,LCC,硬半桥,硬全桥 串的那个电容,都会热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热不热要看大小的啊,电压高低哇,按容抗的计算,确实阻抗很小了,但是实际不热,只能说是本身的esr很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想电容 和 理想电感,是不会有什么损耗的。
所以,电容内阻越大,损耗才越大。
和容抗没多少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容是没有损耗,我是指哪个二极管啊,那电流会流过二极的哦,如果正是因为容抗下了,你那个二极管说不好就挂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如可以试验下,换个高品质的104,如cbb,安规电容这些,当然能实测下这些好一点电容电流就更好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想容性负载流过电流是没有损耗的。 电压和电流不同相呀兄弟。 你想下便宜的LED灯用的阻容降压的电容。
|
|
|
|
|
| | | | | | | | | C20 和 C22 是为了让绕组给IC供电时,正负半周更平衡一些。
实际上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毕竟功率太小。
|
|
|
| | | | | | | | | | | SMC封装,DO-214AB封装,都必须是10A的吗?
|
|
|
| | | | | | | | | | | | | 没有必须是10A,只是没用过这类贴片二极管来做这功率级别的整流桥。
所以,找到X宝上能淘到的最大电流的来用。
理论上,6~10A 都可以的。
|
|
|
|
|
|
| | | | |
因考虑VCC供电绕组如果采用原来倍压整流的方式供电的话,匝数有可能会很难取。
最终还是改为单二极管供电吧。
BO脚和PFCVS脚更正,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更正,至于已经打回来的PCB,只能割铜皮飞线了。
经过上边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得到原理图如下:
|
|
|
| | | | | | | LCC的关键是是什么?与别的拓扑的区别在哪里?不是很懂,没玩过LCC,学习学习
|
|
|
| | | | | | | | | 从原厂的资料介绍了解到,LCC拓扑可以适应较宽的电出电压范围。
如图,这是原厂DEMO的参数。
输出均为140W左右,从50V到80V输出,开关频率变化不大。
这如果用来做 LED电源,或者充电器的话,则可以设计成一款电源可以兼容多款灯具或电池。
当然了,那就要设计带有电流和电压调整功能的电源才行。
本贴中的案例,因只是为了学习LCC拓扑,仅仅是设计了一款固定电流,适应宽电压输出的电源。
|
|
|
| | | | | | | | | | | 我做了一个,接上电,启动的时候,PFC输出有波形,LLV下管输出高电平。上管无输出 怎么回事。 |
|
|
| | | | | | | | | | | | | 下管驱动,一直是高电平吗?
这不应该啊。
ICL5102我也还不是很熟,也在摸索。
看上边,画图把 BO脚和PFCVS脚都搞反了。
|
|
|
|
| | | | | | | | | | | | | 和LLC一样的ZVS软开关,一样的频率调整,基本一样的效率,一样的低EMI。
比LLC好的是:可以适应较宽的输出电压。
比LLC差的是:输出纹波电流比LLC稍大,对输出电解纹波要求高。
|
|
|
|
| | | | | | | | | | | 东微MOS目前在国内各类电源厂商中大批使用,性能在充电桩模块、通讯电源、白/黑家电、医疗电源、PD快充、LED等多行业中得到一致好评,具体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东微的竞品是英飞凌、ST等国际一线MOS品牌厂商,CooL MOS,目前在PD快充行业,很多客户使用东微超级硅产品,性价比非常好。刚在华为、O\V、小米等知名客户通过认证,进入代工厂商的MOS品牌供应序列。
如有东微MOS需求、咨询,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
|
|
|
| | | | | | | | | 简单理解就是先把整流后的输入电压升压到380V左右,然后再经过半桥电路输出
|
|
|
|
|
| | | | | PFC电感设计:
设输入 100VAC,输出母线电压 396VDC,整机效率约0.9。
则输入电流约为 200W/100V/0.9=2.2A。
因PFC为CRM模式,电感电流峰值为正弦电流包络的2倍。
则有:Ipk=1.414*2.2A*2=6.22A。
馒头波波顶占空比为:
Dmax=[396V - (1.414*100V)]/396V=0.643。
设馒头波顶上开关频率为68kHz,则电感量为:
1.414*100V*0.643/68kHz/6.22A=215uH。
Bmax取0.3,则PFC电感(PQ2625)匝数为:
6.22A*215uH/118平方毫米/0.3T*1000000(单位转换系数)=37.77匝(取38匝)
ZCD绕组匝数为(取主绕组的1/6):
38/6=6.33匝(取6匝)
|
|
|
|
| | | | | | | 楼主,计算匝数的式子中有个118平方毫米,这个是什么参数?
|
|
|
|
|
|
| | | | | | | 看了一下,DIY活动是前天发出的,今天就已经这个程度了,应该是前期有一些准备,刚好有活动,就搬过来了。不管怎么样,积极参加活动是正道!
|
|
|
| | | | | | | | | 是这样的,板子上有日期,板子是 3月中画的了。
只是搭着活动,发出来而以。
|
|
|
|
| | | | | | | | | | | | | 要说计算,那就复杂了。
每个元件,都可以算半天。
贴子就大概算一算,有个方向好了。
|
|
|
| | | | | | | | | | | | | 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写一分计算书出来,问题是你拿 什么来支持我们?
|
|
|
| | | | | | | | | | | | | | | 我不太懂你的意思?我说的写一份计算书是对整个项目有一个大致的理论计算,看实际和理论相差多少,对你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提升,不然每做一个项目都是稀里糊涂的大致算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沉淀。我不需要你的计算书,我所拥有的计算书你估计想都想不到。
|
|
|
| | | | | | | | | | | | | | | | | 他是想着赚qian,你想的是技术,不同频道。其他不说了,
LCC算法好像很神秘,原厂弄出来了,但是好像没打算公布。。
有没有大牛推导一下?
|
|
|
|
|
|
| | | | | | | | | 在你看到这些资料时请支持我们,要你们的采购找我们销售,谢谢 |
|
|
|
| | | | | | | | | 请支持我们,有了您的支持,后面才会有更多的中文资料
|
|
|
|
|
|
| | | | | LCC参数:
母线电压 396V,输出48V 4.2A。
匝比:4:1
设计开关频率:120kHz
设计谐振频率:270kHz
Cs=22nF,Cp=1.7nF(初级等效,实际为次级双绕组两端接6.8nF)
Cs/Cp=12.9
Lr=220uH
|
|
|
| | | | | | | ICL5102频率调整电阻计算:
设最低开关频率为:110kHz,最高开关频率为:350kHz。
代入公式(规格书里有)算得:2.375k 和 13.57k。
实际取:2.2k 和 15k。
代入公式(规格书里有)算得实际开关频率为:106.5~365.6kHz。
|
|
|
| | | | | | | LCC磁元件参数:
主变压器:PQ2625,匝比32:8,不磨气隙,感量尽量大。
谐振电感:RM8,匝数50,中心柱开气隙,感量220uH。
|
|
|
|
| | | | | | | 您好啊,请问下LCC开关频率不是要大于最大固有谐振频率才能实现ZVS吗?如果处于两个谐振频率之间将是ZCS,效率不一定是最优的,这个您是怎么考虑的呢?盼复——最近设计了一款10-32V/10A的恒流LCC,满载效率板端93.5%左右,半载在92%左右,不加散热器空气散热可长时间老化带载,谐振电容温度130,想问下前辈谐振频率是不是选的太高导致的呢?
|
|
|
|
|
|
|
|
| | | | | 已经可以出波形(管子样品还没到,先用别的管子调试):
这个是 带载47.3V,4.19A 时 LCC波形。
这时的冷机效率: 47.3V*4.19A/213.9W=0.9265
这个是 带载30.3V,4.27A 时 LCC波形。
|
|
|
| | | | | | | 热机效率:47.5V*4.175A/212.3W=0.934 (@220VAC)
47.5V*4.175A/218.0W=0.910 (@120VAC)
变压器和谐振电感温度:
PFC电感温度:
桥堆背面PCB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效率还有得提高的。
这板子,还没有采用堆料的方式来做。
变压器,管子 都是选的比较节省的来做,算是比较接近实际产品的配置,甚至比一些正规厂家用料还省一些。 |
|
|
| | | | | | | | | | | 楼主,谐振频率和开关频率是怎么区分的?谐振腔的上下MOS管的DS极测得的频率属于哪一个?
|
|
|
| | | | | | | | | | | | | MOS管那里是开关频率,是变的。
谐振频率是Lr,Cp,Cs 的固有频率,参数定了就固定了。
|
|
|
|
|
| | | | | 想试试这个芯片做LED电源,可以提供一下供应端的联系方式吗? |
|
|
|
| | | | | | | | | 你有那个谐振电感了,没有看到另外的电容。LCC 是两个电容 ,你只用了一个。请问你这个究竟是LCC, 还是LLC。 |
|
|
|
|
| | | | | | | | | | | | | | | 取了就是M值超大的LLC。
有输出,但不正常。
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因为之前调试换电容的时候,忘了装过。
|
|
|
| | | | | | | | | | | | | | | | | 能上上你的HB的波形与下面电容的波形吗,
就是谐振电容上的波形与桥中的波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后边会上。
这几天比较忙,加上 长园 的管子没到,好多参数都还要调整,就没上太多关键位置波形。
如果还怀疑是LLC,那可以看看41楼的两个波形。
输出48V 和 30V,频率是 114kHz 和 130kHz 左右,要是LLC能这样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48v,频率变化这么一点,还是很好的,你说主变压器不磨气息,这个LLC当中,主变压器磨气息,在功率稍大的情况下,气息引起的发热尤为严重,所以这个或许是个决定思路。
--
只是看了几篇有关LCC的论文,比如电压增益和2个电容的取值关系,和频率的关系感觉写的好复杂啊,不知道楼主是怎么设计的
|
|
|
|
|
|
|
|
|
|
|
|
|
|
| | | | | 因暂时没有LED负载,只能先带纯电阻负载测试电流过冲。5欧*2,绕线电阻:
原配置参数,启机输出电流波形(带纯电阻负载):
电流过冲,明显已经CV反馈先工作了,过了近40ms电流环才起作用。并且,电流还不稳定,带有100Hz工频纹波。
经调整,目前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过冲变小,过冲时间也较短,电流也稳定了,就不知带LED灯会是什么效果。
等有灯了,再测,再调。
|
|
|
| | | | | | | 有没有发现这个IC的驱动波形有500NS的上升时间才到最高输出,这是不是数字IC的特性。
|
|
|
|
| | | | | | | | | | | 模拟的都是斜着上去的, 而这个是梯形的,难道你们的人没有发现这个上升波形,(我不是带MOS管,是没装MOS测试驱动输出的波形) |
|
|
| | | | | | | | | 这个还没注意,可能是IC控制了上升斜率或者是我的电阻配MOS管就是这个上升速率。
|
|
|
|
| | | | | | | 电压环加个软启动,最好是额外加的,cc,cv切换有个时间差
|
|
|
| | | | | | | | | IC的软启是固定的,也不知在次级额外加行不行,另外就是加了不知对启动自供电的时序有没有影响。
只能说试试看吧。
|
|
|
|
|
|
| | | | | | | | | 看了好几份的资料,也没有介绍5102 的VCC供电是多少V。 |
|
|
|
| | | | | 收到MOS样品。
因LCC部分封装不合适,所以只能是PFC部分使用长园的MOS。
|
|
|
| | | | | | | 感谢参加DIY活动;
此款样品突出特点是同时具备内置绝缘和低热阻特点;建议您对比测试TO-220FP和此款创新封装的温升数据。
LLC部分的MOSFET会尽快安排其他规格给您。
|
|
|
| | | | | | | | | 好的,我的LCC部分的MOS是 TO-252 封装的。 |
|
|
| | | | | | | | | | | 昨天已经安排TO-252封装,WMO16N60C2 标准产品系列,Rdson Max 0.32Ω/600V SJ-MOSFET 5pcs 样品;
寄生体二极管Trr=264ns; 详细参考规格书;C2 产品系列是常规系列,体二极管无优化。调试过程可保持沟通。
我们在深圳有实验室和FAE。
|
|
|
|
| | | | | | | | | | | | | | | OK, 尽量提供MOSFET 测试波形,温升数据;谢谢!
|
|
|
| | | | | | | 能寄一块样品测试一下不
我也有做。只是想测试一下你的参数,样品测 完退还。
|
|
|
|
| | | | | | | | | | | 到现在我的LLC H输出端波形还没弄出来。下管有波形输出。上管驱动是输出 高电平的,怎么办。
|
|
|
| | | | | 关键点波形:
输入230VDC(为了得到稳定的波形,采用直流输入),输出 48V 4.2A(负载CV模式)
PFC波形,MOS管驱动,MOS漏极:
LCC波形,下管驱动,桥臂中点:
LCC波形,桥臂中点,谐振电感电流:
|
|
|
| | | | | | | LCC波形,桥臂中点,次级整流管前波形(夹子夹输出负极):
|
|
|
| | | | | 长园的TO-252管子,型号: WMO16N60C2,已经装上。
冷机效率: 48.3V*4.185A/218W=0.9272(@220VAC)
热机效率: 48.3V*4.175A/215.6W=0.9353(@220VAC)
热机效率:48.3V*4.175A/221.1W=0.9120(@120VAC)
201.7W 热机效率: 48.3V*4.175A/215.6W=0.9353(@220VAC)
188.9W 热机效率: 45.3V*4.170A/202.4W=0.9333(@220VAC)
176.4W 热机效率: 42.3V*4.170A/189.6W=0.9303(@220VAC)
163.9W 热机效率: 39.3V*4.170A/176.7W=0.9275(@220VAC)
151.4W 热机效率: 36.3V*4.170A/163.8W=0.9241(@220VAC)
138.9W 热机效率: 33.3V*4.170A/151.0W=0.9200(@220VAC)
126.4W 热机效率: 30.3V*4.170A/138.1W=0.9149(@220VAC)
|
|
|
|
| | | | | | | | | 设备有限,温度就没办法测准确了。
主要是MOS都贴在PCB底部,或者是加了绝缘套,照不到温度。
这是120V输入时,PFC电感的温度(室温23.5度)
这是120V输入时,整流桥(二极管)PCB背面的温度(室温23.5度)
|
|
|
| | | | | 没有LED负载,就用管子搭了一个。
装上两个LED用来观察。
|
|
|
| | | | | | | 楼主能不能试下,在小负载状态下,输出电压最低能调到多少,也就是比如led,我调光,我想做到5%或者更低的调光亮度
|
|
|
| | | | | | | | | 这个电源的谐振参数没有针对宽电压调光设计。目前,只能是大约带500mA(电子负载调为CC模式)稳定工作。
电流再小,就有可能打嗝工作。
但就LCC拓扑的特点而言,牺牲点效率,是可以做到较宽输出电压下还能调光到5%连续工作的。
但这样可能同时也牺牲了待机功耗。
|
|
|
|
|
|
| | | | | | | | | | | | | 有空测下短路,看看保护怎么样,没用过英飞凌的芯片,具体是这样:
--
首先空载输出最高电压,输出端接一个空开,示波器设置到1ms一格,触发谐振电流单次,比如正常是2a,那就触发到2a,然后突然闭合空开,展开看电流最大的vds的对应谐振电流的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产品的可靠性啊,一定得测
|
|
|
|
| | | | | 空载输出电压纹波:
工作在打嗝模式
带载200mA(电子负载CC模式),输出电压纹波:
还是工作在打嗝模式
带载500mA(电子负载CC模式),输出电压纹波:
已经能连续工作:
|
|
|
| | | | | | | 空载强制跳频可以把输出电压减低下来,但是那样实际带led的时候,可能会闪了。
如果pwm完全连续,空载电压有下不来,非要减低下来,可能就是牺牲zvs条件,比如频率远远高于谐振频率,以至于有效占空比比较小了,在加上死负载比较强。或者设计满载的时候工作在比较深的下谐振状态,但是那样有比较影响满载效率,感觉很鸡肋啊
|
|
|
|
| | | | | | | | | | | 你说主变压器是没开气息的?如果是那样,那可能还真比llc好啊,llc功率稍大一点,因为电感比较小,导致气息很大,变压器发热严重,这个热量还不好导出来,管子热还可以加散热片,变压器热,就很头大了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说LLC是从LCC伸出来的吗,事实上最高见到的是LCC 只是用LLC的人多,用LCC的人少吧了,因为那时大家都做恒压,然后,LCC的论文又少,例子又不多,所以就。。。56电源,LCC的实例就看你了,让大家都把这个架构玩起来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LCC见得很多的。
只是大家没在意。
大约20年前开始流行的电子镇流器荧光灯,电子镇流器节能灯,那些都是LCC啊。
只不过那个简易的,基本开环工作。
这是百度找来的一个 电子镇流器的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可以申请一个PCB吗?我想入门。
第二天补充:加了QQ后说了下,没回应,大伙都散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汤** 电话13590327120 QQ143808795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不是环路的问题啊,这是基本控制逻辑的问题啊
这个芯片本来就是这样,输出重载,频率降低,输出轻载频率升高,问题的轻载频率升高增益增加了怎么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时候的LCC可是飞利浦的天下呀!关键那堆灯管特性的专利,就限制了外面没几家能做,难就难在灯管的特性上面,不清楚的连点灯电压设置成多少都是问题,还有个难点就是低温下,参数调不好,灯管都点不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哦,这个没试过。
前段搞了个 LCC点灯管的,目前都能正常启动。
等冷天看看怎么样(深圳可能也没多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陆工,可以放冰柜里面做实验呀,现在是夏天,在冰柜边上做实验,还可以纳凉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里的冰箱是装吃的,我可不能拿来做这种试验。
顶多用来测测逆变器能不能带冰箱,这个是在外面测的,可以搞一下。
|
|
|
| | | | | | | | | | | | | 去年就在玩LCC,感觉是比LLC相对好点(综合比较)。
变压器确实不用开气隙。
|
|
|
| | | | | | | | | | | | | | | LCC变压器的漏感不参与谐振,真是要做灌胶的LED调光电源,LCC比LLC可靠性高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我正真看上LCC,就是看上可靠性。
这也正是我一直看不上LLC的主要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问,为何就能说LLC的可靠性比LCC好?仅仅是因为LLC要开气隙吗做Lr?那如果我LLC的Lr也外挂外面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CC,短路还可以连续工作,并且保持软开关,
LLC短路时,较容易退出软开关状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曾经试过,只有电压环,无电流环,也无其它保护,
输出短路,不坏,而且还是ZVS。
|
|
|
|
| | | | | | | | | | | | | | | 你上面说500ma波形连续,那时候输出电压和频率是跑的多少k?350K?48v?如果是那样,那他这个有个最小负载限制的啊
|
|
|
| | | | | | | | | | | | | | | | | 愿意牺牲点效率的话,可以让空载(输出电压稳定)还连续跑的。 |
|
|
| | | | | | | | | | | | | | | | | 东微MOS目前在国内各类电源厂商中大批使用,性能在充电桩模块、通讯电源、白/黑家电、医疗电源、PD快充、LED等多行业中得到一致好评,具体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东微的竞品是英飞凌、ST等国际一线MOS品牌厂商,CooL MOS,目前在PD快充行业,很多客户使用东微超级硅产品,性价比非常好。刚在华为、O\V、小米等知名客户通过认证,进入代工厂商的MOS品牌供应序列。
如有东微MOS需求、咨询,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
|
|
| | | | | 好消息,今天 万正芯源 联系到我,说要赞助打第二版PCB,免费送(数量待定)。
第二版 PCB已经在修改:
|
|
|
|
|
|
|
| | | | | | | 要PCB板可以联系我,QQ1438087953 PCB板到后,寄出来
|
|
|
|
| | | | | | | | | 有数量吗 送多少 ?什么时候送,这样大家更明确信息!
|
|
|
| | | | | | | | | | | 前两天已寄出20pcs给万正芯源版主。
具体已送出多少,不清楚。
|
|
|
|
|
| | | | | 这个LCC的两个C是如何计算的?电感不开气息直接绕多少是多少?
|
|
|
| | | | | | | 是主变压器不开气隙吧。
电感要开气隙的,而且很大的气隙。
|
|
|
| | | | | | | 两个电容和匝比,要配合着算,目前还不太会。
可以试试用英飞凌的表格算。
|
|
|
| | | | | | | | | 楼主的谐振腔电路和英飞凌资料里边给出的参考电路有一点不一样,为什么将其中一个谐振电容放在次级侧?这样放置之后,次级侧电容和初级侧谐振电容还是并联的关系吗? |
|
|
| | | | | | | | | | | 如果考虑变压器漏感的话,电容放在次级更好。
因为,放在次级,漏感相当于和前边的电感电容串联,而电容是直接和负载并联。
如果电容放在初级,这样相当于 负载和漏感串联后,再和这个电容并联。
|
|
|
| | | | | | | | | | | | | 看了这个表格好像明白了一些,原来谐振腔电容的参数以及是否放置在次级侧,这个表格是可以选择的。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因为匝比的关系,放在初级和次级,实际容量是不一样的。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可以找英飞凌原厂要。
因为这个是点了名给我的,不敢乱发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式都有,自己写个就是了。
mathcad版本不一样,文件还不兼容,拿来也不一定能用。
至于原厂那个表格,估计也不能乱分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个 O 表示什么? Cpc 代表什么 ? 最后的 Fcs 公式不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别问我。
我只是进来看看,因为公司也有在做LCC,也用这个IC,不方便讨论太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说189楼的MathCAD文件就是根据这些公式写的。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没经过英飞凌钱总同意,我不能外发。
如果你们有用英飞凌的这个IC,可以找原厂或代理要表格。
|
|
|
| | | | | 今晚用电子负载测试了输出短路。
可以看到是工作在打嗝状态,主要发热元件是启动MOS管和输出整流管。
这是启动MOS的温度:
这是输出整流管的温度(没接外壳散热器):
|
|
|
|
|
|
|
|
|
| | | | | | | | | | | 搞这个板的目的,并不是做产品。
只是为了用用这个IC,搞搞这个拓扑。
而且,就以现在两个输入共模,无输出共模,无差模,3个Y电容(无初次级Y电容),
第一把能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是超出预期了。
目的已经达到,暂无条件对EMI做进一步整改了。
|
|
|
|
| | | | | | | | | | | 那2个共模电感效果比较好的,4.2v 17.5a,一颗就过了,输出也是啥子电感没有。
--
我也试着做了个60v 12a的,lcc。调到最后谐振电感和主变压器一样大 ,不过效果确实不错,宽输出
|
|
|
| | | | | | | | | | | | | 曾经,我也想把LLC的电感搞得和变压器一样大。
也只是想想而以。
|
|
|
|
| | | | | | | | | | | | | 关键做成恒压会怎么样的效果,在负载的多少百分比会退出调频
|
|
|
| | | | | | | | | | | | | | | 周董啊,实际我是加的1.5w死负载,当然这个是我调空载的时候,输出电压能很快掉下来,那空载都能调输出电压的,用的没有跳频功能的芯片做的,高频纹波可以像办法减低,但是公频纹波,就没啥好的办法了,空载连续,在某些应用还是可以的,比如一些仪器仪表的,那个空载跳频的话一个是纹波不规律,一个是电源可能会有噪声
|
|
|
| | | | | | | | | | | | | | | 效率让点步(无功电流稍大,但能接受),可以做到空载还连续工作,不需要打嗝。
|
|
|
|
| | | | | | | 同时建议你做一下EMC,我记得的上次用1397就有这样的BUG,不同厂家的芯片建议做一下EMC确认一下,好多芯片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这些
|
|
|
| | | | | 样机就做到这样了。
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送上大家都关心的(线上线下,很多工程师问了)LCC参数计算,仅供参考(我也是参考论文里的)。
|
|
|
| | | | | | | 要说一下,主变压器的漏感很重要,漏感大了,输出电压上不去的
|
|
|
| | | | | | | | | 把Cp电容放到次级,这样漏感就相当于和Lr串联了。
这样,影响就小多了。
|
|
|
| | | | | | | | | | | 功率大一点以后也不好,做我的那个720w,空载电流峰峰值就是10多a了,这要是放次级
|
|
|
| | | | | | | | | | | | | 你是说,初级就有10A多,是吧。
那样放在次级确实有点麻烦。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以CBB82电容的能力来说,也还是可以的。
真电流很大的,可以多个电容并。
|
|
|
| | | | | | | | | | | 串并联谐振阶段Lr,Cs和Cp,Cp电容放到副边,折算到原边是n²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啊,请问下LCC开关频率不是要大于最大固有谐振频率才能实现ZVS吗?如果处于两个谐振频率之间将是ZCS,效率不一定是最优的,这个您是怎么考虑的呢?盼复——最近设计了一款10-32V/10A的恒流LCC,满载效率板端93.5%左右,半载在92%左右,不加散热器空气散热可长时间老化带载,谐振电容温度130摄氏度,想问下前辈谐振频率是不是选的太高导致的呢?目前谐振频率80KHz左右。图中黄色为上管驱动波形,蓝色为中点电压波形,绿色为串联谐振电容电压波形,粉色为谐振电流波形,切换通道后黄色为副边谐振电容电压波形。
谐振电压与谐振电流
谐振电压与谐振电流
保护
谐振电压与谐振电流
谐振电压与谐振电流
谐振电压与谐振电流
|
|
|
| | | | | | | 整流导通长度角,还有那个电流滞后角是怎么得来的?
楼主参考的那篇论文?
|
|
|
| | | | | | | | | 《高压大功率场合LCC谐振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夏 冰 阮新波 陈 武
两个角度是试来试去,最终才选定的。
|
|
|
|
|
|
| | | | | | | | | LCC谐振频率该算左边那个,还是右边那个,这还真是比较为难。
看看76楼的电流波形,明显是两个频率的波形的成份都有。
并不像LLC那样,一看就很清楚是右边那个。
|
|
|
| | | | | | | | | LCC谐振分好几个阶段,串联谐振阶段Lr和Cs参与谐振,串并联谐振阶段Lr、Cs和Cp参与谐振。
|
|
|
| | | | | | | 你好,能分享一下LCC计算的完整一点的计算书吗,这个还是有点简单啊,还有那两个导通角方便分享一下你是如何选取的吗?谢谢,
|
|
|
|
|
| | | | | 又做了一款恒压的,这款解决了 同步整流 和 待机功耗。
输出24V,8A,效率93%(@230VAC),待机功耗<0.5W(WT210积分法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LCC 直接的优势是输出宽电压。
但如果做恒压电源的话,这个优势就没了。
不过,因为它输出可以宽电压,理论上短路都还可以恒流(还能保持ZVS),这样带来的一个间接好处就是可靠性高了点。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和LLC比输出窄电压的话,效率是差那么一点点。
如果做输出宽电压的话,那可能就一样,甚至LCC还占优。
|
|
|
|
|
| | | | | | | 请问大侠你的空载功耗是怎么调下来的,我做了一款200瓦的,空载功耗一直在7瓦左右?跳不下来。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佬,请教下您调试的时候有没遇到过上下管温度差异大的问题,做了个250W恒流效率93.5%,但是上管温度130度,下管正常100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些都有排查过了,基本一致的,换了好几家的MOS发现就士兰微的一个插件MOS可以,英飞凌的都会温度差异很大,上管温度几分钟就140,没在继续。估计是我哪里细节没搞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东微MOS目前在国内各类电源厂商中大批使用,性能在充电桩模块、通讯电源、白/黑家电、医疗电源、PD快充、LED等多行业中得到一致好评,具体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东微的竞品是英飞凌、ST等国际一线MOS品牌厂商,CooL MOS,目前在PD快充行业,很多客户使用东微超级硅产品,性价比非常好。刚在华为、O\V、小米等知名客户通过认证,进入代工厂商的MOS品牌供应序列。
如有东微MOS需求、咨询,请联系深圳市鑫驰创科技有限公司,0755-82791456。谢谢!
|
|
|
| | | | | | | 楼主,您好,请问一下,我看过很多论文中关于LCC增益的计算还有就是谐振公式的计算,但感觉大家写的好像都不太一样,请问有没有一个比较靠谱的理论计算公式?我们想先用理论计算验证一下方案是否可行,主要是电压增益的公式。
|
|
|
|
|
|
| | | | | 借楼求一下杨瑞的LCC博士论文,有的兄弟分享下,感激不尽。 |
|
|
| | | | | | | 现在有新的样机出来,可以联系汤** 13590327120
|
|
|
|
|
|
|
|
| | | | | | | | | 有客户做到过1%的调光深度吗?我想用这个芯片做公司技术平台,但有客户要求调光深度到1%,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
|
|
|
|
|
| | | | | | | | | | | | | 我也想用这个芯片,但是发现一个大问题:13脚是低压,14脚是高压,两个Pin之间的距离采0.7mm,电压差至少400V以上。
请问这个问题怎么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我这边需要设计200瓦的电源,但是因为高度限制,对于变压器的选择请问能帮忙提供一些资料么
|
|
|
| | | | | | | 200W用扁平磁芯,EPC、EFD的只是躺平面积较大,高度15mm左右,如果占用面积有限制,选用平板变压器非常好。
LLC、LCC都可以做到较高的频率,非常适合选用平板变压器,漏感可以做到非常小。
|
|
|
|
|
|
|
| | | | | 这不就是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电路吗?
十年前做无极灯就是这电路,LCC电路,特点:恒流变压
用MCU自己写就可以了:
1,将工作频率写入MCU,通过负载反馈进行频率变化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
2,空载使用间隙频率,因为不可能将工作频率做到无限高
3,占空比不能变化,死区时间越小越好,保证管子关断的前提下
个人觉得LCC与LLC的区别:
1,LCC 恒流压变 适合做恒流源
2,LLC 恒压流变 适合做恒压源
|
|
|
|
|
|
|
| | | | | 请问一下楼主,整流导通长度角、谐振电流滞后角代表的是高压侧还是低压侧呢?取值的范围是多少? |
|
|
|
|
|
|
|
|
|
|
|
|
| | | | | 很有帮助,感谢楼主,不过这是LLC方案不是LCC,楼主应该修改下。
|
|
|
|
| | | | | 100~240VAC 输入,30~48V 4.2A输出,额定功率200W。
目标效率 93%(48V 4.2A @220VAC)。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