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1、硬件方案:三路MPPT输入,总输出30KVA;每路MPPT接3并14串260W的多晶硅光伏面板;
硬件拓扑图如下:
硬件拓扑图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品牌在国内大车厂上见过,出货量挺多,是叫爱仕特吗?
|
|
|
|
|
|
| | | | | | | | | 1.3、滤波参数设计:
开关管频率:20KHz;
LC滤波:L=0.9mH,C=10u,滤波频率1.678KHz;
(滤波频率小于五分之一开关管频率,都能取得很好控制效果)
EMI滤波:对20KHz左右的高频有强压制
PI型滤波器,参数C1=1.5u,L=1.22mH,C2=1.5u;
|
|
|
|
|
|
|
| | | | | | | | | | | 问个题外话,PSIM的比较器怎么连接,我每次连接都会报错,显示绿线。还有你的系统是LC滤波的,是因为后级有变压器吧 |
|
|
| | | | | | | | | | | | | PSIM没有模拟信号的比较器;现成的比较器输出是数字的;
需要搭模拟输出的比较器后面需要加下转换电路,用比较器的输出去驱动mos管或者三极管;
逆变器后端是直接并到市电上面去的,当然要说有也可以,因为市电输配电都会有变压器;
|
|
|
|
| | | | | | | | | | | 看到LC的滤波电容有两组,一组是2.2uF三相接BUS_N,另一组10uF不接N线。只有2.2uF是用来调整正负母线平衡,10uF的电容不参与?这样处理的意义是什么呀,感觉10uF的电容也可以接入内部N线,对输出不带N线没有影响呀? |
|
|
| | | | | | | | | | | | | 您好,我也对这个问题比较困惑,不知道您理解了没。我目前在做一个10kW的光伏逆变器,LC滤波电容只用了一组10uF的电容,当它们不接BUS_N是会对我的采样造成比较大的干扰,接上之后采用问题有所好转,但是并网电流谐波含量较大,现在有点难以选择 。
|
|
|
|
| | | | | | | | | | | 楼主好,这个有源文件不?上传一下,没用过这个软件做过波德图
|
|
|
| | | | | | | | | | | 板主您好,我想问一下,我的设计的是50K 三电平I型的,能用您的这个计算方法 计算母线电容吗? 我母线电容选型的过程中是否还需要计算其他参数,如电容吸收文波电流等和考虑哪些参数,帮忙支教一下。 |
|
|
| | | | | | | | | | | | | 这个方法计算的是计算薄膜电容的,因为薄膜电容的ESR比较小,把它当理想化处理了;电解电容ESR比较大,要把纹波电流在ESR上面的纹波考虑进去;
不过我们有做过60KW的,按照这个计算出来的容值*8倍,替换成电解电容,效果更薄膜电容的差不多;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您好! 谢谢您的回复,我还想问一下以下问题,帮忙解答一下我的疑惑,谢谢了1、我看了您的逆变板,上面用的是595uf,计算值是283.5uF,这里实际选用的是2倍吗?
2、如果换成电解电容,考虑ESR的话,是怎么计算所需要的纹波电流多大呢?
3、能说说您们60K选的容值多大吗? 这里说的8倍是按照您的公式代入我的参数计算结果在乘以8吗?
|
|
|
| | | | | | | | | | | | | | | | | 1、我看了您的逆变板,上面用的是595uf,计算值是283.5uF,这里实际选用的是2倍吗?
实际上4个电解电容是没有焊接上去的(是预留了容值不够可以焊上去的),所以BUS总线上的电容应该是(50*5)/2+30*3=215uF;30uF的是在BOOST升压板上的;总的母线215uF,测试出来压纹波是15V左右,跟理论计算差不多;
2、如果换成电解电容,考虑ESR的话,是怎么计算所需要的纹波电流多大呢?
这个我也没有很好的计算方法;电解电容供应商应该有这方面的资料
3、能说说您们60K选的容值多大吗? 这里说的8倍是按照您的公式代入我的参数计算结果在乘以8吗?
60Kw按照上面的计算应该是472.5uF,实际上我们用的是4个1100V25uF的薄膜电容,加8个550v470uF的电容串并,总容值为25*4+470*4/2= 1040uF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现在设计的50K 开关频率30K I型三电平按照8倍算的电解电容选用680uF/500V 18个 串并 薄膜电容75uF 6个 串并,之前设计的是16K I型三电平 用的是电解电容选用680uF/500V 20个 串并 薄膜电容75uF 6个 串并,已经出货了,现在只是提高了开关频率,增加DCDC 我觉得原来的选大了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企业微信截图_15634212257651.p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您好! 谢谢您的回复,我还想问一下以下问题,帮忙解答一下我的疑惑:30K和60K的交流输入端您们是用什么做软启呢? 是继电器还是接触器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不合继电器,控制逆变电压,等逆变电压和市电电压同相位,而且电压差值在10V以内合继电器,这样就完成了软启动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吸合方式有问题的,用久了继电器容易报废;(原因虽然是在过零点吸合继电器,理论上是没有冲击电流;但是继电器的吸合动作在ms级别延迟太严重,而且不同继电器吸合动作时间有差异,这样实际继电器吸合并不是在零点吸合);像我这种逆变输出跟踪市电,等电压升到跟 市电差值在合理范围内的,无论继电器吸合延时多久都不会出现大的冲击电流;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吸合继电器前,是做了逆变采样电压的闭环控制吧,大神?我们想吧这个电压省掉,感觉有风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安规要求的,冗余控制;
由于光伏输入是几百伏高压,同时整个逆变器拓扑是非隔离的,单继电器怕有沾连,导致PV跟电网无法安全隔离;所以安规上要求双备份采样,双备份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是在并网检测继电器从指令发出到继电器闭合所需要的的时间延迟,这样就可以减小误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您好,我想问一下电解电容和薄膜电容并联,纹波电流是怎么分的?是按容量还是内阻?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您好,对于BOOST电感计算,对于AC三相经过整流后,DC 电感然后到母线电容,也可以这样计算方法吗?纹波电流=[Udc*(1-D)*D]/L*Fs,当D=0.5时候,纹波电流=Udc/4Fs*L
|
|
|
|
|
| | | | | | | | | | | 版主你好,请教个问题。
我测得的输出的电流波形比电感波形纹波要大(通道1为输出波形,通道2为电感波形),该如何调整参数,能使输出电流的纹波压制得小点。成本等因素不允许再加差模电感。
电路参数,逆变电感650uH,不回BUSN的C为2.5uF,回BUSN的C则为8uF,后级暂时不接EMI滤波器。
|
|
|
| | | | | | | | | | | 最终整机效率多高 两级式光伏并网 前级boost和逆变器效率分别多少 |
|
|
| | | | | | | | | | | 请问下 为什么并联10uf电容,还需要并联2.2uf电容,有什么依据吗,楼主如果有空请帮忙回复学习下,谢谢! |
|
|
|
|
|
|
| | | | | | | | | BOOST升压参数按照你的公式并没有计算出Lmin
|
|
|
| | | | | | | | | | | 这个感量是理论计算的,实际还要考虑选用的磁性,铜线能否绕的下;
而且纹波计算经验值,也是比较大的范围变动的;
计算值只是个参考值;
|
|
|
| | | | | | | | | | | 计算时错的,按照作者公式计算时2.9mH,我看到有公式 Lmin=Vin*D/(△I*Fsw),这里由于D接近0.5,所以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另外,作者对△I的理解也许有不同,按照一般的理解,Ipk=Iavg+△I/2,当然这里无关紧要了。
最后,计算出的这个Lmin实际上不等于设计结果,理由有几点。
1、一般的BOOST电路,输入会有滤波大电解电容的,所以纹波会变小,L不需要那么大。当然这里是光伏设计,电路图上没有输入电解。
2、电流大,感量又大(mH级),电感是绕制困难,而且个头大(频率低了),所以有时候是会牺牲感量的。
3、这样算出来的结果是在Vmin输入/额定输出时的感量,电感在不同电流时感量是不同的,按照60%计算,初始感量需要在2.9mH/0.6=5mH,这是很恐怖的。
作者把计算结果后面备注初始感量,其实是理论计算感量,初始感量大得多。
|
|
|
|
|
| | | | | | | | | | | 理论上是越大越好;实际应用,通过MPPT最小步调去计算即可,比如步调为有1V,那只要满足在一个MPPT控制周期内满足平均纹波小于1V即可;
|
|
|
| | | | | | | | | | | | | 谢谢,华为逆变器没有输入电容是否有什么影响?还是他们通过别的控制方式吗?
|
|
|
| | | | | | | | | 感谢楼主倾力分享,学习了。
另外,想请教一下,你的关于inv参数计算中电感的计算Lmin=U/(8*dtI*Fs),这里,分母是除以8,可是我看有的硕士论文上LC滤波器的L计算是分母除以4,现在有点晕了,还请指教一下,谢谢。
|
|
|
|
|
| | | | | | | | | | | 建议不要单纯的看公式,通过伏秒平衡原理可以推算出来的,三电平,只有总母线电压的一半,所以就是8,可以拿dcdc-buck推导
|
|
|
| | | | | | | | | 请问楼主,一个开关周期的功率怎么理解,3600wo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这个boost电感计算的是否有点牵强呢,没有理解上去,L<Vbus(1-D)D/fsw/2/Io, 您觉得呢?
这个Io是在输入电压560电压下计算的,但是占空比取0.5 对应电压是320V,所以理论上这种计算方式不是很科学。
|
|
|
| | | | | | | | | | | 兄弟不是不科学是你自己没理解到位;你想想最恶劣情况是找空比为0.5的情况,那我保证了最恶劣工况下,电感纹波都能满足我要求,那其他占空比的情况下是不是肯定也是能满足我纹波要求的呢??? |
|
|
| | | | | | | | | | | | | 这一点也是不太理解。BUS电压640V是固定的吗?
|
|
|
| | | | | | | | | | | | | | | BUS电压肯定不是固定的啦,跟PV电压、输出功率、电网电压都有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升压电感是除4,而逆变电感要除8呢?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还有一个问题我想问的,那你算出来这个电感是多少电流下的呢,正常的用NPF的磁芯的感量相对于电流衰减都是比较大的
|
|
|
| | | | | | | | | | | | | | | 按理说,通过这个公式算出来的是最小电感量,如果用最大电流来设计这个电感的话,那么这个电感的初始感量应该就会大很多,导致绕制该电感的圈数会多很多,然后损耗也会加大,效率这些都会有牺牲。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实际使用的电感好多时候最大都比计算出来的最小要小
|
|
|
|
| | | | | | | | | 版主您好,请问这个Pbus=3600W是怎么来的? 另外这个bus电容是不是小了点,我看市面上一些友商的T型三相光储逆变器,半母线电容差不多7000uF,总母线3500uF,远远大于计算出来的
|
|
|
|
|
|
| | | | | | | | | Ipk不是等于 Irms+deltI/2 吗? 这里为什么没有除以2
|
|
|
|
|
|
|
| | | | | | | | | | | | | 写代码的女工程师不少啊,我们公司的主力软件工程师就是个女娃娃
|
|
|
|
| | | nc965- 积分:102093
- |
- 主题:115
- |
- 帖子:29420
积分:102093 版主 | | | | 你这样靠阳光来平衡三相输出,一朵云飘过来挡住某一相,是不是有点问题?
看错,三路端子是相同的网络
|
|
|
| | | | | | | | | 不会啊,三路boost是并联的,都是并在BUS总线上的! |
|
|
|
|
|
|
|
|
|
| | | | | | | 楼主您好,我想知道您那三个igbt如何同时控制高低电平的,我现在用simulink在做您的模型
|
|
|
|
| | | | | | | 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楼主很专业,理论上理解透彻,值得好好学习。
可惜,没有财富了,下不了。
|
|
|
|
|
|
|
|
|
|
|
|
| | | | | 楼主对微型逆变器了解么?
对于反激微逆,以及LLC谐振的光伏逆变器呢?
希望能后续讲解下这一块。
|
|
|
|
| | | | | 2、光伏逆变器控制全面解剖,主要讲解下面几大块;
(想了解其他内容的,也可以提问,我尽我能力解答)
2.1、整体控制框架;
2.2、BOOST升压MPPT控制;
2.3、逆变锁相;
2.4、逆变QD矢量控制;
2.5、BOOST与INV整体联调;
|
|
|
| | | | | | | 2.1、整体控制框架如下:
BOOST:主要负责升压,同时寻找光伏板的最大功率点;
BUS总线:能量中转站,也叫能量缓冲器;
INV:能量转换器,稳定BUS总线电压,同时将总线上的能量转换为AC能量注入到电网;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2.2、BOOST拓扑
对于升压BOOST,是最基本的升压拓扑,具体工作原理就不在赘述;
比较常见的用法都是控制BOOST的输出电压;如下图: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对于光伏应用来说,由于光伏面板的电压是动态的曲线,要找最大的功率点必须要控制住面板的电压(也就是BOOST的输入电压); 我们对此提出疑问,BOOST电路能否稳住输入侧的电压???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下面进行验证,先搭下控制环路,如图一:
根据控制环路搭建仿真模型,如图二:
仿真结果如图三(输入电压被控制在给定电压70V):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前面已经实现了BOOST控制输入电压,那怎么去寻找光伏面板的最大功率点呢? 我们做这样的假设,先给定电压Uref=Uo,然后计算光伏面板的功率P1;接着给定电压Uref=Uo+△U,然后计算光伏面板的功率P2;接着给定电压Uref=Uo-△U,然后计算光伏面板的功率P3;通过比较P1、P2、P3,找出最大的功率点,然后将给定值Uref=Upmax;如此反复循环最终是否就能找到了光伏面板的最大功率点呢? 下面通过仿真验证: 系统仿真图,图一:
光伏面板参数,图二:
MPPT仿真波形,图三: 通过仿真可以看出BOOST已经实现了MPPT功能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2.3、逆变锁相; 为什么要锁相?锁相的目的是为什么?并网逆变器是接入到电网的,将DC能量换成AC能量的设备;我们知道电网是一个电压源,为了将能量反馈给电网,那么并网逆变器必须是控制电流输出的;为了使逆变器输出的为纯有功功率,那么逆变器输出的电流就必须是与市电同角度的;为了使电流角度跟随市电角度,就需要时刻知道市电的角度,也就是锁相。 市电是三相相互差120度的正弦波,也就是只要知道了第一相的角度其他两相就可以推导出来了,关键问题是怎样去求市电的角度???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市电是三相市电,也就是说有Va(t),Vb(t),Vc(t)三个变量,对于分析问题,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变量的个数,我们先进行一下Dark 变换,将市电系统由三变量转换成两变量(如图一)
/*Dark 变换*/
ualpha=2*ua/3-ub/3-uc/3;
ubelta=J3/3*ub-J3/3*uc;
而且通过波形可以发现ualpha与ubelta相位相差90度,假设市电角度为Θ,那么市电可以表达为ualpha(Θ)、ubelta(Θ+90°)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以得出结论经过Dark 变换变换后,市电变成了两个正交因子,我们在进一步推算,如果这两个正交因子进行向量积和×乘,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Park变换; /*Park变换*/ Ud(Θ-Θ0)=cos(Θ-Θ0)*ualpha(Θ-Θ0)+sin(Θ-Θ0)*ubelta(Θ-Θ0+90°); Uq(Θ-Θ0)=-sin(Θ-Θ0)*ualpha(Θ-Θ0)+cos(Θ-Θ0)*ubelta(Θ-Θ0+90°); 在进一步分析,如果对Uq进行PI控制,使得Uq=0;那么Θ=Θ0 ,系统角度是不是就被时刻跟踪着了(也就是角度被锁住了)? 下面我们通过仿真验证推测:
图一锁相模型;
图二锁相波形;
图三更改市电初始角度,验证锁相是否成功;
通过图二和图三可以很明显看出市电锁相成功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逆变DQ矢量控制; 前面锁相,其实已经是把市电变换成两个直流量Ud和Uq,和系统角度Θ;对于PI控制,其实是静态量的有差补偿控制,对于动态量控制存在时延误差,无法很好的跟踪给定值;对于并网三相逆变器,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三相输出的50Hz的正弦电流; 为了用PI控制器去控制输出电流,我们是否可以将交流量转换为直流量进行控制?? 控制结束后再进行逆变换,是不是对交流量也实现了有差补偿控制??? 下面我们进行仿真验证:
图一DQ控制框架:
图二 DQ控制模型
图三,Id_ref=50,Iq_ref=0仿真波形
(通过波形可以看到输出量很好的控制住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已经实现了对输出电流的控制,回顾一下前面系统控制架构,后级INV的作用的逆变和稳母线电压; 为了控制母线电压我们必须把母线电压加入到控制回路来,将前面的控制框架在进行补充,如图一:
系统仿真模型如图二:
仿真波形图如图三:
通过仿真波形,可以看出BUS电压被控制在640V,实现了INV稳电压功能;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矢量计算,主要都是数学公式的推导,也不好讲解;
下面将参考文档和推导文件以及仿真文件上传到附件,有兴趣的可以下载查看:
-
-
矢量控制.zip
3.6 MB, 下载次数: 704, 下载积分: 财富 -2
售价: 10 财富 [记录]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这VBUS波形怎么看起来是补偿不到位那种。这震荡次数感人啊。而且用仿真软件仿的静态纹波这么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是补偿不到位,而是BUS电压上面是有一个3倍频的正弦分量,这个是没办法去掉的,BUS纹波在10V以下都是很好的控制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你看看是不是这个问题???
另外,这个坛子有人会回复真是感人,我有的问题贴已经有3年没人理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很正常啊,因为没有做软启动,所以上电瞬间是会有震荡的,而且这个震荡四个周期就收敛了,就算不做软启动处理也是可以的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问下母线3次谐波是怎么产生的,三相电路瞬时功率是直流量,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ST品牌碳化硅MOS为例。其量产碳化硅MOS管,单管耐压最高可到3300v,导通电阻最小做到15毫欧,完成从650V,900V,1200V,1700V,3300V全系列产品线。产品大批出货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及消费类领域。联系方式 钱生QQ:641226513 VX/ Mob:15919711751, 提供方案资料和芯片测试欢迎咨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大神,这个文件帮忙上传一下呗,非常感谢,我这里解压不了,叫被人也是解压不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有个问题问一下,一般我们预研项目周期都比较短,可能短时间内很难积累这么多素材,先要看懂,然后在应用,照着还不一定能做出来,尤其现在参考资料又错综复杂,请问楼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工程,没有些时间成本的积淀是做不出来的,加油,我们这种小公司,主要靠项目来说的很难做出这种东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气,自动化,光伏材料,高等数学,dsp芯片,软硬件,机械结构。需要好多知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问电流内环控制中,q轴电流整定值为什么要设置成0呢?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一般双闭环是电压外环,电流内环,你为什么是电流外环,电压内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面说的PI对静态量的补偿是有差的,是不是笔误。按理说说加补偿器就是希望补成无差的,PI由于只有一个积分环节,只能对直流量做到无差控制,我不理解你说的有差控制是什么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好,为什么载波频率是16k,计算扇区的输入是20k, 母线电压标识640V,而实际母线电压是两个串联的400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能是之前改参数的时候没有改过来,你把它改回去就可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你这扇区分的是否有参考资料,没有太理解上去呢。学习一下大神的思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控制框架一里面,没太看懂,
电流外环,电压内环?
电压内环,为什么变成正反馈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你好。
逆变模型试着用psim9.03运行一下,提示错误,如下
Error Message:
Element: DLL_EXT Name: SVPWM
The C script engine did not load.
不知道这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还望指点一下,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教一下,q轴PI积分输出后,又加一个K是何目的?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啥 控制结束后再进行逆变换就能对交流量实现了有差补偿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相不平衡的时候是否需要正负序分别来锁相,有这块的仿真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_nStepCount++;
int count;
if(in[0]<0)
in[0]=in[0]+PI;
count=in[0]/PI;
out[0]=in[0]-count*PI;
在不,老大,这段程序没搞懂,麻烦解释一下。谢谢
这个程度读懂了。谢谢分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段代码是有问题的,只考虑了市电是负序的情况,负序角度是一直减的;优化后的代码直接看系统仿真里面的PLC模块就可以了,那个是对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理解应该是参考是0,所以Uq为负吧,相当于0-U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 这个psim仿真有吗 能否发我下 729819981@qq,这里面没看到 谢谢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_nStepCount++;
int count;
if(in[0]<0)
in[0]=in[0]+PI;
count=in[0]/PI;
out[0]=in[0]-count*PI;
在不,老大,这段程序没搞懂,麻烦解释一下。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unt=in[0]/PI;其中in[0]是角度(单位是弧度),pi是2π,count计算是2π的倍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20ms/1us 一个工频周期仿真跑的次数, 1us 仿真步长
0.314rad*N*1us/0.001s=6.28 一个周期的弧度
为什么UQ经过PI调节为0.314rad没有读懂,
请版主帮忙解释一下,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什么时候帮忙培训一下这个软件,想好好和您学习一下,目前太菜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您好,锁相环的PI控制器参数是如何确定的?
谢谢大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神,这个位置反馈的是当前的角度吧,而不是相角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d(Θ-Θ0)=cos(Θ-Θ0)*ualpha(Θ-Θ0)+sin(Θ-Θ0)*ubelta(Θ-Θ0+90°); Uq(Θ-Θ0)=-sin(Θ-Θ0)*ualpha(Θ-Θ0)+cos(Θ-Θ0)*ubelta(Θ-Θ0+90°); 锁相角反馈回来是有这么个运算,没有锁上相角之前,不过这么表示感觉理解困难呢, 其实是4个坐标系之间的运算,两个直角坐标系,两个交流坐标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SIM PLL Error
Error Message:Element: DLL_EXT Name: DQ_transform
The C script engine did not load.
楼主有空帮忙指导一下,这是什么问题,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这个位置直接使得,Uq进行PI控制,没有给定参考值,怎么能做到Uq=0呢?大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楼主。 请教一下这个锁相模块在PSIM库里有吗? 感觉需要自己搭健子模块? 如果是,可否赐教子模块搭建模型。非常感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卡在这里了啊 ,什么变换不变换的啊?还有什么交流转直流控制啊,博主大哥,去哦应该怎么做才能理解这些啊?有点不知所措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我有一个疑问,电压q轴差为0,那就锁相上了,也就是说锁相环的调节作用主要是两个,频率和初相角。但无功功率通过iq来修改,那么锁相环一直是好好工作的,意味着逆变电压和电网电压没有相位差,而iq的增加又确实是使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相位有差异,这个必然是通过改变逆变电压与电网电压的角度来实现的,那岂不是矛盾了?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请教几个问题:
1.boost加电流内环的目的是什么?
2.光伏限功率是怎么做的?在光伏侧功率大于逆变侧的时候,逆变输出饱和,此时会造成母线上升,光伏侧有功率环吗
3.ac侧限功率是怎么做的?
|
|
|
| | | | | | | | | | | | | | | 就是说MPPT,先找到指定电压下的,最大电流I1,也是指定电压下的最大功率p1,然后在指定电压附近变化输入电压,在找最大电流I2,然后最大功率P2,比较P1和P2?会不会在当前电压下还没有找到最大功率点就开始变化电压呢?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很荣幸拜读到您的帖子,有个问题想问下您,为什么母线电压的差值经过PI控制器,就变成了电流的参考值?有没有对应传递函数的转换?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那个您设计的那个MPPT的那个部分是怎么设计的,可以分享一下里面的程序吗?使用的psim中的c block模块吗?关于您可以讲解一下怎么写这个里面的程序吗?刚刚学习用c-block这个模块不是很明白,谢谢大神!!!!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那个您设计的那个MPPT的那个部分是怎么设计的,可以分享一下里面的程序吗?使用的psim中的c block模块吗?关于您可以讲解一下怎么写这个里面的程序吗?刚刚学习用c-block这个模块不是很明白,谢谢大神!!!!!! |
|
|
| | | | | | | | | | | | | | | 您好,那个您设计的那个MPPT的那个部分是怎么设计的,可以分享一下里面的程序吗?使用的psim中的c block模块吗?关于您可以讲解一下怎么写这个里面的程序吗?刚刚学习用c-block这个模块不是很明白,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这里讲解的能再详细点吗?那个mppt的输入三个功率是怎么做的?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个功率是分3次以一定的频率采样光伏输出的电压和电流,相乘后得到的(当然,每次给定的电压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请问如果想改变光伏的输出功率,是不是只能改变光伏板的电压或电流呢?
|
|
|
| | | | | | | | | | | | | | | 一直对光伏感兴趣,刚好项目结束有空白期,偷偷学习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重新购买附件,希望能跑出我想要的一个问题,能宽范围的搜索组件的最大功率点电压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讲讲多路MPPT之间的相互耦合问题呗,比如单双级之间的转换,软启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前端是否接入的是光伏板,判断的条件是,BOOST把母线升高到800V,看输入电压是否变换,是的话判断为光伏面板接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MPPT软起,控制的是母线电压,等INV测进入逆变状态了才进行MPPT控制(MPPT初始给定值为PV上电的0.8倍),单双路MPPT其实都是一样的,没有做特别的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没考虑光伏电压比母线电压高的情况?楼主的光伏电压范围是多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光伏比母线电压高的时候,前面BOOST不工作,就直接后级INV做MPPT就好了,这样系统效率更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路MPPT的接入功率总和不大于整机功率,3个就是独立的,但实际设计往往2路MPPT就可以满足30kw的功率,这个时候MPPT还是需要相互之间协调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V侧和逆变侧的功率跟踪需要切换,怎么掌握这个切换点或者说回差最好呢?
|
|
|
| | | | | | | | | | | | | 你好版主,这个对Uq进行PI控制,加了PI,为何后面还要加多一个积分器?
|
|
|
|
| | | | | | | | | | | | | 您好 打扰一下 我想请教两个问题:
1、这个电压环路中,为什么是反馈减去给定;
2、产生驱动时,那个载波怎么产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问下控制boost输入电压为什么是反馈—给定,谢谢!
|
|
|
|
|
|
| | | | | | | | | | | 对于升压这块有几个问题请教下:1.Boost是工作在断续模式还是连续模式?
2.电流内环的截止频率一般设置到多少?
3.电感电流的采样是怎么校准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经看到SPLL了,感谢楼主无私分享。还想请教,如果做成功率因数可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需要哪些改变,
是拓扑结构还是算法去实现,还是两者结合?
如果想学这一块,有没有资料推荐。
再次感谢!
|
|
|
| | | | | | | | | | | | | 功率因数变换,只要改变Id和Iq的给定值就好;
Id是控制有功电流
Iq是控制无功电流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针对三相的吧,旋转坐标系到精致坐标系转换,分离有功和无功分量。
那如果是单相并网逆变器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真是厉害,问的问题随手就能搭建仿真。
请问这些理论的东西,看什么资料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单相的dq变换,是通过延时90度的来形成两个三角函数吗,可以把这个仿真发我学习下吗,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MOS管选型,首先先看看应用的电压等级,选择合适的电压MOS管,其次,估算一下应用的实际电流,然后选择合适电流的管子,最后在对比符合条件的管子参数,选出性价比比较高的
|
|
|
| | | | | | | | | 除此之外,MOS管还应该考虑温升的,毕竟长时间工作温升高了也影响性能和寿命
|
|
|
| | | | | | | | | | | 温升是肯定要的,这个得后面实际调试才能得到准确数据
|
|
|
|
|
| | | | | | | | | 我想再问的具体一点,辅助电源里面的反激的MOSFET,BOOST电路里面的IGBT和二极管,以及逆变用的IGBT主管和续流管是怎么选型的?可以以单相600V,三相1000V系统举例,谢谢!
|
|
|
| | | | | | | | | | | 针对于本项目具体管子选型如下:
BOOST没路满载最大电流是25A左右,逆变输出最大电流38Aac
辅助电源里面的反激的管子,PV最高有1000V,SPS的功率大概是40W,选用了3A1500V的管子;
BOOST电路里面的IGBT和二极管, 用的是三个1200V40A的IGBT并联;二极管用的是1200V45A,两管子并联温升不高,(后面直接用了1200V75A的一颗替换)
IGBT模块用的是1200V160A的模块(由于初始设计是自散热的,选用1200V160A模块因为散热面积大点(风冷可以选用1200V80A的模块))
|
|
|
|
|
| | | | | | | 3.2 选择传感器
对于并网逆变器,有严格的安规对并网参数进行约束,所以逆变器输出侧的电流传感器最好选用闭环的;
本项目输出侧使用的是Vac的 T60404-N4646-X412
直流侧用的是LEM的HXN50-P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3.3 电抗器
由于整个系统开关频率是20KHz,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都是用了非晶MC100的磁芯;
输出共模电感1.22mH,输入共模电感400uH;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3.4 硬件调试
对于硬件调试,必须先确认好每一个硬件电路的功能OK,然后才配合软件去编写代码;
调试一般是先各个模块确认,比如各个采样比是否跟软件对接得上,还有各种保护功能是不是正常;
全部确认正常后,进入软件调试,软件调试最好把各个保护点都设置低点,等功能确认OK在逐步放开限制;(这关系到系统调试炸机问题)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3.5 系统热设计
热设计其实应该是这个系统比较关键的环节,怎样去平衡好内部温升,怎样去最优化散热,这是系统稳定,以及系统成本的关键;
对于这个项目,因为没有投入过多的热设计人员,在优化过程遇到了重重困难;比如内部环温过高,DSP工作环境偏高;先通过加内部风扇,但是效果不明显;
后面通过分析,箱体内部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功率电感的散热导致,最终通过内部把电感腔体和控制面板隔离开,才把温度降下来。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最后上几张产品图吧,也不知道写什么了,希望这个贴对于做研发的网友有所帮助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温升优化: 实验一:加内部风扇 DC输入500Vdc36Kw277Vac 温升数据如下图: 从实验结果看,加了加风扇,可以使DSP等敏感元件温度下降,但是腔体内部温度有所上升,换算到45度换温下,DSP的温度任然会超出芯片安全使用温度(85℃)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二:目的降低机箱内部温度 DC输入500Vdc36Kw277Vac 温升数据如下图: 从实验结果看,加了纸皮箱将机箱和电感隔开,可以使箱内温度下降5度左右,主DSP的温度也下降5度,但是在45度换温下,DSP的温度任然会超出芯片安全使用温度(85℃)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三:将实验二实现可生产性 DC输入500V36KW;输出266Vac 从实验数据看:所有的功率器件都有比较的温度余量,腔体内部温度偏高(温升为36度),而且下腔温度比电感腔体温度还高;可见加了铝板后,散热器上面的温度反而从铝板导到机箱内部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四: 温升数据如下图: 腔体内部温度稍微下降(温升为32度),而且电感腔体温度比下面腔体温度略高;可见下腔体温度是由铝板往下传导的推论是正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合以上实验数据对比,对30KW机器腔内进行了如下优化: 1、将电感腔和机箱用纸皮替换铝隔板;(降低机箱内部温度,后续量产用成环氧板替换铝板) 2、在DSP上面加散热器;(降低DSP本体温度) 3、机箱内部加风扇;(降低控制板上各运放温度) 4、电感灌封往下沉;(降低电感温度)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您好,您那个温升测试里 IGBT1 IGBT2 IGBT3的温度,是IGBT底板附近散热器的温度,还是IGBT模块内部NTC的温度啊
|
|
|
| | | | | | | | | | | | | | | | | 看了楼主的逆变波形,对于额定工况下的温升问题可以使用不连续的DPWM来控制,可以显著降低BUS电压,减少逆变开关损耗。
在2016年之前30~60kw逆变器上都应用成熟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