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赞,厉害
fs > Fr1 , t1时刻上怎样得到的;t1~t2的按照固定斜率,将谐振电流描述的吗?
|
|
|
|  |  | | | | | t1是上管MOS导通期间,激磁电流等于谐振电流作为起点,上管MOS关断时作为终点,这个是自己为方便计算定义的一个时间区间。t2是从下管开通到激磁电流等于谐振电流的区间。
上管开通时激磁电流并不一定等于谐振电流,下管同理
t1-t2斜率不是不是固定的,也是一个谐振段
0-t1 按Lr,Cr的参数谐振,谐振频率f.r1, 谐振的激励源电压是V.bus(全桥)
t1-t2 按Lr,Cr的参数谐振,谐振频率f.r1, 谐振的激励源电压是(负)-V.bus,此区间加在谐振电感上的电压通常很高,且是负电压,
所以电流下降斜率很陡,在此区间激磁电感上的电压依然是n*Vo,整流管依然没有换相(0-t1,t1-t2都是同一个二级管导通)
|
|
|
| |  |  | | | | | | 感谢回复
上管开通时激磁电流并不一定等于谐振电流,下管同理--这是对应于fs > fr1的区间吧;这段时间Ir > Im;这时候会有两端吧,第一是谐振电流减小到激磁电流值,第二才是后续的,这时候的电感电压仿真看是高于输入电压的;
t1-t2斜率不是不是固定的,也是一个谐振段
0-t1 按Lr,Cr的参数谐振,谐振频率f.r1, 谐振的激励源电压是V.bus(全桥)
t1-t2 按Lr,Cr的参数谐振,谐振频率f.r1, 谐振的激励源电压是(负)-V.bus,此区间加在谐振电感上的电压通常很高,且是负电压,
所以电流下降斜率很陡,在此区间激磁电感上的电压依然是n*Vo,整流管依然没有换相(0-t1,t1-t2都是同一个二级管导通)
|
|
|
| | |  |  | | | | | | | 上管开通时激磁电流并不一定等于谐振电流,下管同理--这是对应于fs > fr1的区间吧====对的
为了方便分析,mathcad都是定义在谐振电流等于激磁电流时为t0点,t0点并不是MOS管上下管换相点。
|
|
|
| | | |  |  | | | | | | | | 谢楼主解答:
关于t1-t2 interval ,楼主这里认为是另一个谐振的开始阶段,仍然是Lr Cr谐振;只不过这里谐振回路输入电压极性反转;谐振的初始条件Vcr(t1)和Icr(t1),终点是t2,根据对称性,t2和t0时刻对称,进而计算出谐振电流电压波形;
如果简化计算,已知t1和 t2(-t0)终态;直接把t1-t2做线性化处理;Ir 线性化从Ir(t1)减小到Ir(t2),也就是-Ir(t0);谐振电容电压也是;是不是也可行。
附件是一篇paper,共享
|
|
|
| | | | |  |  | | | | | | | | | 可行,但是就不精确了,时域分析的目的就是把各个过程的状态分析清楚。
如果简化计算,已知t1和 t2(-t0)终态;直接把t1-t2做线性化处理;Ir 线性化从Ir(t1)减小到Ir(t2),也就是-Ir(t0);谐振电容电压也是;是不是也可行。
|
|
|
|
|
 |  | | | | 谢谢大佬,记得你之前有过一个频域公式推导,收益良多。 |
|
|
|
|
|
|
|  |  | | | | | 楼主看看能不能把模态做完整(附件上提供了六个状态),楼主应该做了两部分内容,PN态,PO态,不过用频率划分这两个过程可能有点瑕疵,不过大部分情况已经够用了。使用符号计算可能用mathematica会比较方便
|
|
|
| |  |  | | | | | | 这两个模式写了,不过还没整理好,这两天先传个初版吧。上海解封上班了,就没时间弄了
-
PON模式
-
OPO模式
|
|
|
|
|
| | |  |  | | | | | | | 文档开头,PON 表达式的顺序好像有点问题,第二和第三阶段的状态的描述表达应该写反了
|
|
|
| | | |  |  | | | | | | | | 公式是对的,只是t0是定义在谐振电流等于激磁电流那点,主要是为了分析方便;如果按上管导通区间和对应的整流管导通状态来看,就是PON模式。结合图看看。
-
PON模式
|
|
|
|
| |  |  | | | | | | 版主
fsw低于fr1的約束條件是不是不一樣。
我用一樣的方式推導沒辦法得到跟版主一樣的ˊ結果,能請版主分享一下過程嗎。
|
|
|
 |  | | | | 請問版主可以講解一下,下方的方程式您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嗎。
|
|
|
|
|
| | |  |  | | | | | | | 这是一个五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要从附件的头部开始往下看,里面有具体的推导步骤。 |
|
|
| | | |  |  | | | | | | | | 從文件中,這是文件中的第一個式子,請問能舉例一下嗎。
|
|
|
| | | | |  |  | | | | | | | | | 重点看一下约束条件,MOS开通和关断瞬间,激磁电流幅值相等,符号相反,谐振电流幅值相等,符号相反,谐振电容电压幅值相等,符号相反。输出电流的积分加上激磁电流的积分,就等于谐振电流的积分,而谐振电流是完全流过谐振电容的,谐振电容i(t)*t(半个周期的积分)=C*V(MOS关断时谐振电容的电压减去MOS开通时谐振电容的电压),而MOS关断时谐振电容的电压的绝对值又和MOS开通时谐振电容的电压绝对值相等。
这部分不好理解,给我的邮箱发你的联系方式,我周末给你解释一下。或者你看看9楼发的文档。
-
绿点
-
约束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或者把这篇论文看懂,特别是里面提的边界条件,和我写的约束条件一个意思。
只是我把其中的过程推导写出来了。
|
|
|
|
|
|
|
 |  | | | |
Lr=66e-6;
Cr=33e-9;
Lm=200e-6;
Vin=100;
RL=14.5;
Co=1e-3;
fs=80e3;
n=2;
我用了截图的一组参数仿真,是PON的模式,用mathcad表格计算,报错了。可能是是我的设置的问题,楼主能否帮忙看看
|
|
|
|
|
 |  | | | | 版主,請問一下,要如何知道起始電流的大小。你自己假設的嗎
|
|
|
|
 |  | | | | 版主, 公式12是不是有問題。
假設 W1 * t = theta
那為什麼 iLmn1(t) 可以直接變成 iLmn(theta) |
|
|
|  |  | | | | | 写的不严谨,没有解释清楚, t做变量,描述的是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换成theta是要表达这个点的具体值。数学关系式这块的确写的不是严谨,能力有限。
|
|
|
| |  |  | | | | | | 若是這樣,版主的數學式子是否還可以沿用? 還是說已經有不對了。另外請問版主這個推導是從哪分文章或是論文看來的,我想參考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
請問一下,我看28樓的資料,好像也是直接讓theta = wt,為什麼這樣做會沒問題啊?
另一個問題是,版主的仿真檔案是定頻的架構嗎
|
|
|
| | | | |  |  | | | | | | | | | 角度=角速度乘以时间,没有问题,不是定频的,只是这个负载点频率不变
|
|
|
|
|
|
|
 |  | | | | 谢谢大大的数据,还在学习LLC 中,但看了很多的文章,一直无法很深入理解这方面的公式,只好再多多研究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方程推导更方便,而且没必要做标幺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tingyu能否上传你的推导过程(或者一部分),给大家做个参考,我也觉得我这个方法不够简便
|
|
|
|
|
|
 |  | | | | LLC时域分析法确实比FHA法要准确,可以利用MATLAB APP 来做可视化分析工具 |
|
|
|  |  | | | | | 期待up把它做成一个mathcad统一的格式就好了,后面需要什么直接代入就可以计算出参数。 |
|
|
 |  | | | | 你好版主,请问你有fsw小于fr1的pdf文件吗?我用mathCAD prime 9.0打开格式不兼容,很多公式都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