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确实是这样,EMI处理是要靠一定的经验总结。但有些经验对一台产品有效,导入另一台产品又不行,头痛! |
|
|
|  |  | | | | | 那应该是电源本身的差异,不一定是对策的无效。出现这种问题,应该是从找差异入手。 |
|
|
|
 |  | | | | 网上的资料啊,有少量的不合理性。难道1MHZ以下,就没有共模干扰了吗? |
|
|
|  |  | | | | | 我很多EMI线路,大部分都是两级共模电感为主,差模比较少用,共模滤波效果更好。 |
|
|
|
|
| |  |  | | | | | | 修改 Inlet 上 L.N 對 GND 並的CY 電容(容量範圍 470PF-4700PF),對輻射的50MHz-110MHz,190MHz-240MHz 均有改善. (見附圖 1)
[img] https://bbs.21dianyuan.com/file://C 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865238906QQWinTempRichOleN7()1RO8~F0NWRQN@Y@$Z6V.jpg[/img]高壓地對 Case 地跨 CY 電容(容量範圍470PF-4700PF),對輻射 40MHz-55MHz,80MHz-130MHz,160MHz-180MHz,均有改善. (見附圖 2)
|
|
|
 |  | | | | 我的个人感悟,大部分很难解决的EMI问题,究其原因,其实是出在自己身上。
从最初的设计开始,我们习惯了采用最低成本,而非最佳性能。
或许很多人会说别人用看似简单的滤波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为什么我不可以?
我想这时候需要思考自己付出的汗水有没有别人多,投入的精力有没有别人大。
|
|
|
|
|
|
 |  | | | | 感觉还是要看源头抓起,也就是设计的一开始就要先评估下哪些地方要注意,然后有针对的来整改。 |
|
|
|  |  | | | | | 如能在产品还没出来之前先做好有可能的预防,那肯定很好。 |
|
|
 |  | | | | EMI分为传导与辐射两部分;EMS不是辐射吗。很容易搞乱这个 |
|
|
|
|
| |  |  | | | | | |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简称EMI),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
EMS(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直译是“电磁敏感度”。其意是指由于电磁能量造成性能下降的容易程度。为通俗易懂,我们将电子设备比喻为人,将电磁能量比做感冒病毒,敏感度就是是否易患感冒。如果不易患感冒,说明免疫力强,也就是英语单词Immunity,即抗电磁干扰性强。 |
|
|
|  |  | | | | | EMI其实还好,EMS对电源就有不同的要求,假如灯具就只用看下谐波、闪烁、雷击就可以了,信息技术设备用电源就要考虑传导抗干扰、电压跌落、雷击、电快速群脉冲对其影响。 |
|
|
| |  |  | | | | | | EMS主要是产品抗外界的干扰能力。EMI是指产品对外界的干扰。他们刚好相反。 |
|
|
|
 |  | | | | 常见对策有,变压器,PFC电感加屏蔽,晶体加磁珠,GND线加CORE,EMI电感感量加大,开关频率调整。及开关速度调整,降低di/dt。等。 |
|
|
|  |  | | | | | 高壓電容正負极並瓷片電或 SMD 電容(容量範圍 1000PF-4700PF/1KV),對輻射40MHz-90MHz,110MHz-170MHz 均有改善. (見附圖 3) 修改橋整上並的兩顆瓷片電容(容量範圍 1000PF-4700PF), 對輻射30MHz-70MHz,110MHz-180MHz 均有改善. (見附圖 4)

|
|
|
| |  |  | | | | | | 高电压正負极並瓷片電或 SMD 電容,最好还是插件瓷片电容,SMD电容容易炸掉。 |
|
|
|
|
|
| |  |  | | | | | | 此Y电容位置就是要放在主变压器高压地与次级地之间。放在这儿对EMI处理效果最好。 |
|
|
 |  | | | | 在同一规格的电源中,不同厂家的产品又不一样。
有用一个共模,有用两个共模,同样满足了标准要求,但实际的设计方向又是相反的。
所以说,EMI这个对症下药下在那个地方还是很有讲究的,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方法,怎样才是最佳,我认为这才是重点。 |
|
|
|  |  | | | | | 话虽是不错,但你这样的经验无法共享给别人啊,是一种各条件都考虑后的经验,只有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悟到的,你不能要求一个刚学倒车的人去做甩尾停车高难度动作的感悟,所以楼主将这些共享出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
|
|
| |  |  | | | | | | 不是說樓主共享的東西不好,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提出一些對於EMC整體考慮的思路,當然本人也不是什以高手,以和大家共同探討來進步。 |
|
|
| | |  |  | | | | | | | EMI 这东西,有时确实很难琢磨,同样的对策,作业功法不一样,EMI测试结果也会不一样。 |
|
|
| | |  |  | | | | | | | 对于EMI实际测试,整改,有经验都可以拿来大家分享,先不管理论对不对,实际结果是怎样就怎样,继续分享我的经验如下:
+12V 田字型輸出線材上繞 CoRe(常用規格為 KN-RN250080), 對輻射60MHz-70 MHz,有改善.
(見附圖5)
在次級整流管上串磁珠(常用規格為MD-353015,MD-353012),對輻射 45MHz75MHz,120MHz-200 MHz 均有改善. (見附圖 6,
|
|
|
| | | |  |  | | | | | | | | 那个磁环是不是绑的有点问题?
还有MOS管的固定螺丝,很多公司好像不允许这样做。
EMC整改我个人的理解是,整改后,曲线变的更好和更坏其实是一个意思。
有变化就是有解决途径,最可怕的是,整改后一点点反应也没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决后,你就又积累了一次经验。这样的经历,积累>5次后,你就成了专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实在的东西是要弄多点,别老发什么鸟理论,理论的东西书上一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还是需要,实践的经验可以解决问题,有理论就可以触类旁通。特别是浅显的理论更容易理解。
昨天整改一产品,主要两点对辐射贡献很大:
1,在变压器V+端就近接一瓷片电容103到电解负极,
2,用低磁导率的一种磁环做输出共模
第一点,我认为是滤除了变压器产生的高频分量对直流母线的反馈
第二点,是磁材的频率特性问题,用过几种感量相当的磁环,其中一款降了3~5d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人先理论后实践,有些人先时间,后理论,其实都一样,相互验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决后,你就又积累了一次经验。经验验证大于5次,就可以成为不变的真理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言之有理,经验验证大于5次,就可以成为不变的真理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验经过越多次的验证,那这经验肯定是有理论依据存在。 |
|
|
| | | | |  |  | | | | | | | | | “整改后,曲线变的更好和更坏其实是一个意思。有变化就是有解决途径,最可怕的是,整改后一点点反应也没有”。说得很有理,有变好,继续往前走,变差了,就还回去。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一点反应都没有的我遇过,最好尽量不要有这种情况,折磨人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你变动太小,有时是看不出反应,变动大一点,一般还是会有变化的。 |
|
|
|
| | | |  |  | | | | | | | | 实战经验也不错,很多特别新手需要的是这样的整改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甩尾与倒桩没关系,操作方式根本不一样的,甩尾是制动后靠车的惯性摆位,要靠人操作还要场地车轮,都关系重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拉第屏蔽(铜皮)是加在变压器外面的,然后在铜皮上焊接一根漆包线接到GND引脚;也有加在绕组里面的,也是用铜皮,但为了不影响磁路,包在里面的铜皮一般是0.9Ts,同样也要在铜皮上焊接一根漆包线接到GND引脚。
包裹铜皮倒是整改的一个有力武器,当然加的不好反而起到坏处,需权衡处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比看,有明显的改善。能PASS了,只是余量不是很多。继续努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怎么看,波形超出绿与红线都不合格吗?还是不超过红线就是合格的
|
|
|
|
|  |  | | | | | 输入座加屏蔽,接触处金属外壳一定要不能烤漆,否侧会起不到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PC40比较占空间,且功率大了,容易饱和。一般用环形CORE比较多。 |
|
|
|
|
|
|
|  |  | | | | | 我觉得外屏蔽不必要包裹的这么严实吧,屏蔽宽度窄点,会对效果有影响吗? |
|
|
|
|
|
|
|
 |  | | | | DC-DC小功率LED驱动电源辐射80MHz---200MHz频段超标,楼主有好的改善建议? |
|
|
|
|  |  | | | | | 此频段多为开关元件产生,功率开关管,整流二极管加磁珠,整流二极管加RC吸收回路。 |
|
|
|
 |  | | | | 小功率电源可采用 PI 型滤波器处理(建议靠近变压器的电解电容可 选用较大些)。
小功率是指多小的功率呢?
|
|
|
|
|  |  | | | | | 有见过使用EMI滤波器,它是一个完全屏蔽EMI线路在里面,确实功率做不大,但EMI滤波效果确实很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EMI滤波器因内部EMI元件小,对于大电流,电感容易饱和。 |
|
|
|
|
|  |  | | | | | 在小感上串磁珠没有试过,这种就如有两个不同感量的电感串在线路中 |
|
|
|  |  | | | | | 好像磁珠在处理EMI中作用还不小,我们常见为晶体管引脚穿磁珠。 |
|
|
| |  |  | | | | | | 对辐射有作用,每个位贡献的能量并不大,一般有效的也就1~2dB |
|
|
|
| | | |  |  | | | | | | | | 这也要加到位,只有几个关键点。
有看过产品从整流桥到一般的二极管都加上,是否真有那么大作用也值得怀疑。 |
|
|
| | | | |  |  | | | | | | | | | 我也看到很多电源都这样加磁珠,它有两个作用:1,确实是为了改善EMI加的,2,为了改善管子的开关状态,如起到吸收作用,改善管子耐压。等。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有些是为了改善如MOS Vds电压超在MOS D极加磁珠,整流二极管电压超在输入加加磁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用到INFINEON的CP系列MOS,在MOS的G极不加磁珠,MOS开机容易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要因为INFIEON MOS, CP系列Qg都比较小,开关速度比较快,所以驱动电阻大一点,G极加磁珠比较好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磁珠在电源中使用确实很广。特别对MOS的di/dt常用到。 |
|
|
| | | | | |  |  | YTDFWANGWEI- 积分:111305
- |
- 主题:142
- |
- 帖子:46185
积分:111305 版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size=169px] 磁珠的功能主要是消除存在于传输线结构(电路)中的RF噪声,RF能量是叠加在直流传输电平上的交流正弦波成分,直流成分是需要的有用信号,而射频RF能量却是无用的电磁干扰沿着线路传输和辐射(EMI)。要消除这些不需要的信号能量,使用片式磁珠扮演高频电阻的色(衰减器),该器件允许直流信号通过,而滤除交流信号。通常高频信号为30MHz以上,然而,低频信号也会受到片式磁珠的影响。
|
|
|
| | |  |  | | | | | | | 有人说,串磁珠,就相当于串入一个小电感,那串磁珠与串电感有区别吗? |
|
|
| | | |  |  | | | | | | | | 电感是储能元件,而磁珠是能量转换(消耗)器件。电感多用于电源滤波回路,侧重于抑止传导性干扰;磁珠多用于信号回路,主要用于EMI方面。磁珠用来吸收超高频信号,象一些RF电路,PLL,振荡电路,含超高频存储器电路(DDR,SDRAM,RAMBUS等)都需要在电源输入部分加磁珠,而电感是一种储能元件,用在LC振荡电路、中低频的滤波电路等,其应用频率范围很少超过50MHz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串磁珠,就相当于串入一个小电感,那串磁珠与串电感有区别吗? |
|
|
| | | |  |  | | | | | | | | 作为电源滤波,可以使用电感。磁珠的电路符号就是电感但是型号上可以看出使用的是磁珠在电路功能上,磁珠和电感是原理相同的,只是频率特性不同罢了磁珠由氧磁体组成。磁珠对高频信号才有较大阻碍作用,一般规格有100欧/100mMHZ,它在低频时电阻比电感小得多。铁氧体磁珠(FerriteBead)是应用发展很快的一种抗干扰组件,廉价、易用,滤除高频噪声效果显着。 |
|
|
| | |  |  | | | | | | | 有人说,串磁珠,就相当于串入一个小电感,那串磁珠与串电感有区别吗? |
|
|
|
|
| | |  |  | | | | | | | EMI从PCB布局上要注意那些,从那些方面进行考虑? |
|
|
| | | |  |  | | | | | | | | 在PCB布局时的引线轨迹是要特殊处理的,从DC/DC变换器产生的开关波形的PCB轨迹会携带着这些信号。尤如发射天线,这些轨迹会形成变换器的发射埸。从电路预防幅射需要有高频传输的概念及其时空领域的绝对幅度,实际最重要的是:是否有能量在此频率之下。能量的99%在1/πtr以下。注意开关沿的上升率对所涉及频率是关键的驱动器(或限制器),电源及DC/DC变换器设计师试图实现快速的MOS上升及下降时间以减小开关损耗。但这样高的di/dt条件将产生出地线对PCB轨迹的跳动电压,它可以引起元件及电缆线条以共模方式的幅射。多层印板采用好接地及功率元件布置,就相当于提供了低阻抗的必备的优良的去耦。随后即是采用一些技朮,用于降低EMI及RFI的产生。 |
|
|
| | | | |  |  | | | | | | | | | 听人説,PCB LAYOUT时千万不要有拉尖现象,一个拉尖就像一个发射源,EMI会比较差。 |
|
|
|
| | |  |  | | | | | | | EMI测试,随机性很大,同一台产品,常因时因地不同,测试结果会不一样。
|
|
|
| | | |  |  | | | | | | | | 是有差异,但不会相差太大,只要留有足够的余量,那就无论在那儿都会PASS。 |
|
|
| | | | |  |  | | | | | | | | | 最容易引起比较大的差异是实验室场地,之前我有一款产品,在我们这边测试都OK,并稍有余量,但寄到韩国客人那边测试,居然FAIL,真是晕倒!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事情,在EMI测试会经常遇到。同一台产品,不同时间测试,有时结果都有一点差异。这是很正常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台产品不同测试时间应不至有太大差异,有也就一点点,但不同测试场地测试的结果相差就可能很大,遇到这种现象要以客户为准的,只能做大余量。 |
|
|
|
| | |  |  | | | | | | | 有人说,串磁珠,就相当于串入一个小电感,那串磁珠与串电感有区别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太理论的东西,看得人头晕,实践结果,可以直接拿来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同感,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验证了理论,一切以实际说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先用理论解释说明,再用实际来验证,这样理论就很容易被接受和牢记。否侧来死记理论很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经验,那就更吃香,刚进一家公司,开始有理论,能说的让外行人听得非懂似懂,薪水一定比没有理论的高,实战毕竟要在工作后才能体现。 |
|
|
|
|  |  | | | | | 是啊,靠一点一点总结,积累,所以有些公司针对EMI这一块,有专门的EMI处理工程师。没有经验,EMI处理起来,费时又费钱,在实验室测试1小时要好几百哦。 |
|
|
| |  |  | | | | | | 我公司就有专门处理,整改EMI工程师,对产线量产机种进行EMI随机抽测,及新机种EMI整改,现在客人对EMI抓得比较紧。 |
|
|
|
| | | |  |  | | | | | | | | 6dB比较合适,3dB比较危险。大批量产可能会有不过的。 |
|
|
|
|  |  | | | | | 楼主讲的不错,提供了新的思路,楼主能否把一个案例从完整系统讲一下,整改前的状态,采取的措施,整改后状态,最好加上理论分析。 |
|
|
| |  |  | | | | | | 如果能这样以实例来分享整改经过,讲述理论依据,那肯定是最好不过了。 |
|
|
|
|
| | |  |  | | | | | | | 你説的噪声是不是RIPPLE NOISE?我之前实验结果是对NOISE有影响。一根一根的毛刺小很多了。 |
|
|
| | | |  |  | | | | | | | | 是啊,那个就是共模干扰啊,有一部分会作为辐射发射出去 |
|
|
|
| |  |  | | | | | | 纹波与NOISE还是有差异的,RIPPLE上面一般带有NOISE。 |
|
|
|
| | |  |  | | | | | | | 纹波是回授稳定及输出滤波决定,NOISE一般为干扰产生。 |
|
|
| | | |  |  | | | | | | | | 如是回授不当引起的输出纹波,一般会伴随着电气异音产生。 |
|
|
| | | | |  |  | | | | | | | | | 认同你的观点,回授不当引起的输出纹波,就是输出振荡了。 |
|
|
| |  |  | | | | | | 输出线材加CORE,对输出纹波也有好处就是杂讯干扰小了。 |
|
|
|
|
|  |  | | | | | 11dB余量,算是很多了,一般有6dB以上余量,基本上就不会有问题。 |
|
|
| |  |  | | | | | | 留11db余量这是要浪费多少BOM Cost的节奏,一般为了防止批量材料的差异性,留6db的余量基本就差不多了。 |
|
|
|
| | |  |  | | | | | | | 这个不一定的,看产品,如果你的产品需要灌胶的,留个11dB也不一定够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灌胶会影响EMI的耦合、传播,这与胶的本身,如相关化学成分有没有关系,会不会不同的胶,影响EMI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从不同种类的胶做过对比,发PU和硅胶,我们测的对影响上相差不大,无非是曲线超标点略有不同,整体幅度差不大。但限于厂家较少,认为不同厂家的胶应该都有差别。
由于胶是厂商配好的,对于那种成分没做过分析,没办法改成份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看上图,低频FAIL,高频很低,难道灌胶后是会影响低频EMI吗?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图是没有经过改动过的板子,现在整改的板子在公司里面的仪器测试已经通过,会在下面的帖子里全部发出来,并与大家讨论我的整改方法
https://bbs.21dianyuan.com/183929.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可以换换位置试试的,还有就是变压器的屏蔽,还有磁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db是很多,有时就为了减少那么几个db都要花费不少力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定律,看产品的结构。目前遇到最少的也要高6~7dB以上,多的10+以上。初次级排板细长形的成一条直线的产品感觉会好很多。估计是初次级之间受灌封料影响的耦合面较少的原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 搭车问一下
我用ad9 为什么找了许久 找不到EMI滤波电感的封装(UU1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用的是AD,不知AD有没有UU10.5的封装,反正我没找到过,都是自已画的。每遇到一个新元件就自已画一个,逐渐地就有一大堆,现在基本不用画什么封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肯定要自己画了,对于布板来说,主要外形尺寸及脚距对就OK。 |
|
|
|
|
| |  |  | | | | | | 理论要懂,要有一定基础,但实践东西拿来就能用,问题解决是最重要。 |
|
|
| | |  |  | | | | | | | 问题解决了是最终目标,所以说经验比理论对于工程师来说更适用。 |
|
|
|
|  |  | | | | | 确实是这样,有时组装一下,没有注意,发现EMI测试结果会不一样。 |
|
|
| |  |  | | | | | | 是啊,所以生产,组装时要特别注意才行。如没有注意到,量产就会全部FAI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在PCB进行自动铺铜时,还要进行手动调整,将直角或拉尖铜箔进行修正。 |
|
|
|
|
| |  |  | | | | | | 但AC线绕CORE后,AC线绕CORE摆放位值一旦确定,作业就要固定好。 |
|
|
 |  | | | | PCB LAYOUT对EMI也有影响,PCB走线不好对EMI有影响,特别对辐射影响比较大。 |
|
|
|
|
| | |  |  | | | | | | | PCB上这种拉尖对辐射影响有多大,楼上有没有实际对比过,我觉得影响不大 。 |
|
|
| | | |  |  | | | | | | | | 这个不好説,我之前有一款产品,就是将铜箔修正后,辐射好了3db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能否拍张PCB图上来,了解下具体情况。
最近弄EMI中,想着怎样能在成本上下点功夫,有时差3、2个dB,可能相差一个共模的钱,所以,如果在尽量少的元件中,能降到最大限度,产品成本和产品效率应该都可以有一定提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看到细节,有对比最好。这个方面以前倒没太在意,借鉴了。 |
|
|
 |  | | | |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实EMI就是一种经验,熟悉整改的方法就可以,真正的想要去计算出来很难的,到了整改现场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去计算吧,只有就地取材了,有时候一个元件的放置方法对其有很大的影响的! |
|
|
|
| |  |  | | | | | | 不难看出来作者是个在EMI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的工程师,但这文章写的好像有点。。。。,真正的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限制的,比如板框导致布局的限制,空间的限制,比如可控硅调光电源X电容不能太大,有点电源不能加Y电容, |
|
|
| | |  |  | | | | | | | 真正的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限制的,确实如此,板框导致布局的限制,空间的限制,EMI线路放不下,比如可控硅调光电源X电容不能太大,加太大了,灯会闪烁。有时电源不能加Y电容等。 |
|
|
|
|  |  | | | | | EMI是很少见到,能够理论计算出来,测试结果它与场地,设备,环境都有一定关系。 |
|
|
| |  |  | | | | | | EMI一台测试能过容易,但要确保量产后,每台都能过,有点难,制程中稍有变化,就有可能导致EMI FAIL。 |
|
|
|
| | |  |  | | | | | | | 材料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到EMI,如半导体MOS,不同厂家,不同型号MOS,测试EMI结果也有不一样。 |
|
|
| | | |  |  | | | | | | | | 还有单颗MOS与多颗MOS并联使用,EMI测试结果也会不一样。 |
|
|
| | | | |  |  | | | | | | | | | MOS越多(开关器件越多),EMI越不好处理,所以单MOS处理EMI容易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驱动电阻小,驱动速度快,di/dt大,EMI会比较差些。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驱动电阻大,EMI好处理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驱动电阻有个适当值就好,太大驱动不足功耗温升损失严重,取值多大应在驱动调试时就选择恰当,用EMI来判定还要返回来验证温升可靠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的,每做一次修改,都要反过来做相关验证。很多性能是相互矛盾的。 |
|
|
|
|
|
|
|
|
|
|
|  |  | | | | | 主要以安装需要来定,一些小体积产品为达到紧凑性,也会这样做的。 |
|
|
| |  |  | | | | | | 所以对于这样高密度,高难度的作业产品,要有一定的制程能力的厂商才能生产。 |
|
|
| | |  |  | | | | | | | 这考验的是制程能力,一般的工厂是比较难生产,有些高密度产品,几乎没有多余空间,产品几乎是实心体。 |
|
|
|
| | | | |  |  | | | | | | | | | 虽然对小鬼子没有好感,但小鬼子做事工作态度及严谨性确实让人佩服。 |
|
|
|
 |  | | | | 同时可以通过测试电路中的信号,看看有没有哪里有和EMI测试中噪声比较大的频率点一致的一些谐振,如果有,可以通过改变一定的工作状态来进行抑制,或者加一些吸收。 |
|
|
|
| |  |  | | | | | |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如电源中存在多种开关频率,有频率相互干扰,这是你修改开关频率,可能对EMI会好点。 |
|
|
|
| | | |  |  | | | | | | | | 辐射常见对策为加磁珠,屏蔽之类。修改开关频率也有见到过。 |
|
|
|
|
 |  | | | | EMC问题来源
所有电器和电子设备工作时都会有间歇或连续性电压电流变化,有时变化速率还相当快,这样会导致在不同频率内或一个频带间产生电磁能量,而相应的电路则会将这种能量发射到周围的环境中。
EMI有两条途径离开或进入一个电路:辐射和传导。信号辐射是通过外壳的缝、槽、开孔或其他缺口泄漏出去;而信号传导则通过耦合到电源、信号和控制线上离开外壳,在开放的空间中自由辐射,从而产生干扰。
|
|
|
|  |  | | | | | 很多EMI抑制都采用外壳屏蔽和缝隙屏蔽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大多数时候下面这些简单原则可以有助于实现EMI屏蔽:从源头处降低干扰;通过屏蔽、过滤或接地将干扰产生电路隔离以及增强敏感电路的抗干扰能力等。EMI抑制性、隔离性和低敏感性应该作为所有电路设计人员的目标,这些性能在设计阶段的早期就应完成。
对设计工程师而言,采用屏蔽材料是一种有效降低EMI的方法。如今已有多种外壳屏蔽材料得到广泛使用,从金属罐、薄金属片和箔带到在导电织物或卷带上喷射涂层及镀层(如导电漆及锌线喷涂等)。无论是金属还是涂有导电层的塑料,一旦设计人员确定作为外壳材料之后,就可着手开始选择衬垫。 |
|
|
| |  |  | | | | | | 屏蔽主要为改善辐射吧?多为开关元件及磁性元件对辐射影响比较大些。 |
|
|
| | |  |  | | | | | | | 初步理解,辐射是通过空气转播的吧,所以是一些高频信号,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来,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问什么是空间辐射,什么是功率辐射?空间辐射,功率辐射是怎样区分?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个说不明白,我们有一款产品出口要做功率辐射要求,机构测试时不用空间辐射那样的场地来测试,具体测试机构也没能说出个具体不同,只是说其传播方式不同,空间辐射是产品向空间发散出去的,功率辐射好像是通过AC线传递。太概这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该是传导,只有传导才是通过导体传递,辐射是通过空气介质来传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能,也称为辐出度。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我看就是辐射,只是辐射以功率的大小定义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该这样理解,辐射与传导是两种能量传递的不同方式。能力传递的大小以功率来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空间辐射,就是通过空气作为介质来传递能量,传导就是通过导体来传递能量。 |
|
|
|
|  |  | | | | | 共模干扰一般是由来自外界或电路其它部分的干扰电磁波在电缆与“地”的回路中感应产生的,有时由于电缆两端的接“地”电位不同,也会产生共模干扰。它对电磁兼容的危害很大,一方面,共模干扰会使电缆线向外发射出强烈的电磁辐射,干扰电路的其它部分或周边电子设备;另一方面,如果电路不平衡,在电缆中不同导线上的共模干扰电流的幅度、相位发生差异时,共模干扰则会转变成差模干扰,将严重影响正常信号的质量,所以人们都在努力抑制共模干扰。
差模干扰主要是电路中其它部分产生的电磁干扰经过传导或耦合的途径进入信号线回路,如高次谐波、自激振荡、电网干扰等。由于差模干扰电流与正常的信号电流同时、同方向在回路中流动,所以它对信号的干扰是严重的,必须设法抑制。
|
|
|
| |  |  | | | | | | 输入主要是共模干扰吧?我看输入EMI级,大家大多使用共模电感,很少见用差模的。 |
|
|
|
|
 |  | | | | 3. 小功率电源可采用 PI 型滤波器处理(建议靠近变压器的电解电容可 选用较大些)。 不一定
调整一二次侧间的 Y1 电容位置及参数值 不一定
|
|
|
|  |  | | | | | 好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观点,一二次侧Y电容对于EMI来说很重要。位置也很关键。 |
|
|
|
|  |  | | | | | 小功率电源可采用 PI 型滤波器处理(建议靠近变压器的电解电容可选用较大些)。
这一点说的是滤波吧,对于CLC滤波来说,电感前面电容肯定会用大点,否侧纹波电流会测试不过。
|
|
|
| |  |  | | | | | | 因为电感前面的电容要承受的纹波电流比较大,有些人就在电感前面用固态电容,后面用电解,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
|
|
|
|
| | |  |  | | | | | | | 有见到输出线材加CORE,应该就是改善输出NOISE及MI吧? |
|
|
|
|
|
|
| |  |  | | | | | | 55015和其它标准相差不多,只是少了300M以后的那段。 |
|
|
| | |  |  | | | | | | | 那它适用产品类别为灯具类吗?其它家电是那种标准,也是55015标准吗? |
|
|
| | | |  |  | | | | | | | | 照明的是55015,通信类的是55022,其它产品也有相应的,具体看产品吧 |
|
|
|
|
|
|
|
|
|
|
 |  | | | | EMI的整改首先要从设计时就入手,如果指望靠后期的改进不好搞,尤其是带触摸功能的IC的脚的整改!
|
|
|
|
|
|
 |  | | | | 求解 最近的项目这板子上动过一切元件就是下不了 这100M的地方 mos驱动加大 整流加磁珠 变压器加屏蔽都一点没有影响
-
100M辐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