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根据上面提到误差函数,导致PI控制器无法完全跟踪输入信号的是输入函数包含1/(s 2+w 2), 所以可以控制函数需要抵消掉这一项,这样误差函数就不会存在虚轴上的极点
这样利用根据终值定理容易计算的稳态误差为0
设计穿越频率:
按照上面提到的设计思路,在mathematica上计算Kp和Kr,设计开关频率为1k,kp/(kr×2Π)=0.5 fc(这个条件会影响低频增益)
按照上述计算的数据带入仿真电路对比PI和PR
电感电流,与给定电流
电感电流基波幅值,相位与给定数据对比
PR控制器是可以比较好地跟踪给定信号,PI控制器是有一定的相位差的
|
|
|
|
|
 |  | | | | 下一步做一个VSI的仿真
PR控制器的电压和电流环的Kp 和Kr的设置按照以下方法:
方法参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yHO3AEe60
假设电压环的时间常数Tc_v,例如设置为200uS
kp_v=Tc_V/C
kr 设置为:
也就是选择谐振点增益,就可以求出kr需要的值
类似地,电流环参数设置为:设置为150uS
kp_i=Tc_i/L
按照以上将设置的参数编写到对应的设定中有
仿真的结果如下
|
|
|
 |  | | | | 以上的设计基于连续模型,真实使用MCU或者数字控制器需要对控制器的传递函数进行离散化。PR控制器的离散化已经有大神搞出来,这里只做应用。先贴出一下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对RP和PRI两种控制器都做了离散化,因为之前我做仿真用的是第一个控制器所以就不讨论PRI了,实现PRI和PR大同小异。这里就不讨论:
离散化推导结果已经给出了,仿真使用零阶保持器的方法
|
|
|
 |  | | | | 经验是:数学方法加入的越多 电源特性越差 搞好摸清趋势后 控制上直接跳系数是最好的方法 |
|
|
|  |  | | | | | 你说的可能是对的,只是有前提前,就是控制器一开始就是已经选择对了,或者整个控制环路本身没有问题。简单例子:通过控制环路去消除峰值电流控制的次谐波振动问题,或者用PI控制器去消除逆变器的稳态误差,通过直接调整参数我觉得不可取 |
|
|
|
 |  | | | | mathematica 计算书能分享一下吗?之前用的是mathcad |
|
|